阳台成"破财重灾区"?这6样东西千万不能放!最后一个家家都有
194 2025-07-10
【村名由来】
大鸭,大鸭翅的简称,因鸭翅渠而得名。鸭暖,取鸭翅渠和暖泉渠首字而得名,大鸭翅与小鸭翅(即小鸭村)相对而称,同因鸭翅渠而命名了一方地域。大鸭,因这条千年的水渠而存兴勃起,是水域长天与人事甫衍的交相辉映。
【村庄档案】
大鸭村为鸭暖镇政府所在地,东连昭武村,西接大沙河与原野沟湾接壤,北临暖泉村,南靠沙河林场,总面积约为9.76平方公里。2021年,大鸭村辖12个社,640户,2116人,耕地7057亩;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9354元,位居全县第19名。主要有申、王、张、靳、倪、谢、尚、刘、李、盛、宋等姓氏,其中申、王、张三姓为望族,约占全村57%人口。历史遗迹主要有大鸭翅堡、半个城、申家屯庄、王家屯庄等。清代抚彝设县后,此地建有大鸭翅堡,为重甲一方的堡寨。
大鸭,因鸭翅渠灌溉滋养而地灵人杰,这是一方钟灵毓秀的地域,水色与词藻点缀的这方地域有着别样的色彩。申缅胥,这是一个引以为豪的大鸭人,他在临泽历史文化上熠熠生辉。申缅胥,字怀亭,晚清贡生,曾署理巩昌府伏羌县(甘谷县)训导(一县学官)。据《创修临泽县志》记载: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申缅胥因丁父忧在家赋闲,抚彝通判孙承弼请他来到蓼泉书院担任山长,他主讲蓼泉书院十六年,潜心传播文化,培育地方人才,被社会推祟为“圣人”。一介书生,遵循天地立心和身民立命之外,以兴学育人之举造福桑梓,实为德之大也。申缅胥工于词赋,善于诗文,《创修临泽县志》收入《合黎朝霞》《板桥夜月》《羊台斜照》《沙河春望》和《临泽十二景》等共诗文,这些诗文词赋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韵章。
大鸭,自古以来乡风纯朴,民风醇厚。清末,陕西回匪白彦虎骚扰大鸭翅之地时,申、王、张三氏不惧生死,挺身而出带领乡民保境守地。清末民初,在一些青黄不接之年,王家屯庄曾以“大锅舍饭”的善举周济乡邻,在家族中留下了善厚的家风教化后人。遵从在坤山艮兼未丑分金的鼎鼐下,这些一直沿袭的善良和厚道,其实是寄意家族长久和兴盛的必然皈依。1937年2月,红西路军在县境在与国民党马步芳部血战之际,王家屯庄曾救济过落难的红军。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大鸭村精神文明建设出有过经验和成果,得到省地县奖励。今天,进入新时期以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硕果依然根植于人心,美在家庭,德润枣乡。
鸭暖一带土质肥庾,光照充足,花果栽植历史悠久,红枣、桃、杏、梨等量多而质优,是临泽历史上有名的“花果之乡”,而大鸭是盛产花果的核心区域。逮于前推,栽植于大鸭的紫皮桃在明代历史上就已经有了记载,这种桃子桃体硕大,桃皮硬脆易于久存,果肉酸甜可口舒适宜人。今天,紫皮桃在大鸭一带还依稀可见,人们口耳相传的回忆中存留着昔日地方史志中温熏的记忆。
众所周知,临泽是中国有名的枣乡,所产小枣是临泽久负盛名的地方特产,有着“中华老字号产品”的美誉,2008年5月获得“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这是临泽走向世界的一张“金字招牌”。其实,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临泽小枣品质最好的当属鸭暖镇大鸭和昭武一带所种植,核小体大,紫色馥郁,香甜可口,是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正如《临泽县志》记载:临泽小枣核小味甘,鸭翅渠所产优于沙河。那些用酒坛存放的小枣更为人们喜爱,春节开坛时伴着酒香的亮丽红色,沉淀其间的枣味实在是沁人心脾。今天,大鸭五社一带还有300多年的枣树,粗得一个人抱不过树干来,生命力旺盛,枝叶繁茂,结实依然饱满。据统计资料,大鸭村农民家家栽植枣树,户均小枣收入2000元左右,3000元以上的家庭也不在少数,小枣是当地农民家庭收入的可靠保证。
鸭翅渠横贯大鸭全境,是大鸭安民立地的凭籍。翻阅《甘州府志》和临泽地方史志,有关鸭翅渠的记载随处可见,这条800年隽绵的渠道蜿蜒邈远,潺潺流水穿越大沙河后汇入黑河,优渥的灌溉条件成就了鸭暖相对发达的农业。其实,遑论秦汉之际大月氏人在此地筑城而居,金戈铁马纵横河西,数度称雄辽阔的西北;当是每年春夏之际,农人躬耕田野犁花翻越,麦浪随风起伏,枣花飘香庄院,都是一派稼穑繁茂的热闹景象。今天,你若沿着鸭沙公路行进,大鸭一带公路两侧到处是制种玉米,这些清翠的玉米杆身姿摇曳,生机勃勃的绿色映衬着农人们丰收的笑靥。2022年,大鸭村落实玉米制种5050亩,亩均效益均在4000元以上,玉米制种成为农民增收的“铁杆庄稼”。大鸭也是临泽甜叶菊的主种区,公路两侧黄绿相间的色彩迎风飘扬,亩均4000多元让农民受益匪浅;还有280亩的红辣椒,枝干整齐,果实稠密,靓丽的红色点缀着葱茏的田野,成为秋天丰收的生动注解。
今天,过了大沙河进入大鸭后,公路两侧的新农村小康住宅引人注目,一排排白砖红瓦的新房延伸远方,学校、镇政府、医院、商铺、银行、水管所等连缀其间,来来往往的人流和车流让乡间小镇生动起来。2022年,大鸭村的集镇建设方兴未艾,公路两侧改建的新房亮堂新怡,古色古香的门楣增添着隽永的色彩,延展着依稀尚存的古风诗韵。远处,还有一院院清灰白瓦的高标准小康住宅,大鸭在全县新农村建设的征程中依然走在前列。街角南隅还有一处“大鸭戏班”的所在,粗犷豪放的秦腔古韵在乡间蔓延,装点了庄户之余的农家生活。这个戏班虽然不是昔日因鸭翅渠而设立的“申家戏班”,但滥觞之外还是有一些传承和遗留,在融合了地域禀赋和声腔特质中,150年前“申家戏班”的痕迹或可找寻,一样的腔调声色和唱念做打,但不一样的历史过往。
大鸭,100年前以“兴昌”之名设村,这方地域拥有了兴旺昌盛的意蕴;80年前以“永安”之名设乡,这方地域承载着永续安定的寄寓。遵循着水域命名的惯例,大鸭终究还是回到了鸭翅渠的绵长悠远,农人心间春华秋实的厚实愿望扑面而来。沿着鸭翅渠行进的方向,我们翻阅这方地域长存的文化特质和人文遗迹,大鸭在隽永挹远中走向远方。生于斯,长于斯,我祈愿家乡郁勃奋发,生机盎然。(王茂慭、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