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骑绝尘:中国人在唐朝便发现了氧气与氢气?这居然是真事

147小编 109 2025-07-12

氧气,作为维持生命的重要气体,其发现和命名的历程充满了诸多故事

在全球范围内,关于氧气的发现存在着不少争议,而中国古代在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也备受关注

在西方,氧气的西文名称“Oxygen”由法国学家拉瓦锡命名,他曾误以为所有酸都含有这种气体,故而将其称作“酸素”。在中国,清朝科学家徐寿为氧气的翻译做出了重要贡献

徐寿曾在墨海书馆为传教士工作,他意识到氧气对人类生存的必要性,最初将其命名为“养气”,取“蓄养精气神”之意后来,在化学名称统一时,“养”字被改为“氧”,“氧气”这一称谓就此确定

而关于氧气的发现,国际上存在着一些争论。英国认为伟大的化学家普利斯特利于1774年8月1日首次发现了氧气。

他通过实验,用凸透镜聚焦加热氧化汞,成功获得了氧气,并发现了其助燃的特性,甚至亲自吸入,体验到了舒畅的感觉。然而,法国和瑞典对此持有不同看法,他们认为瑞典化学家舍勒在1772年研究氧化锰时就已经发现了氧气,比普利斯特利早了两年。

在这场争论的背景下,德国学者朱斯·克拉普罗特提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观点他声称中国人在唐朝就已经发现了氧气,比这两位西方科学家早了1000多年

1807年,克拉普罗特在俄罗斯彼得堡科学院的大会上宣读了一篇论文,文中引用了唐代堪舆学著作《平龙认》的内容,认为书中提到的“阴气”就是氧气。他指出,该书描述了空气中存在阴阳二气,并且通过加热火硝、青石等物质可以产生“阴气”

这一观点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诸多质疑。意大利学者莫齐阿利在1926年发表文章,对克拉普罗特的结论表示否定

他认为中国古代的“气”所指的是精神而非气体,而且当时的条件也不具备制备氧气的能力。英国学者李约瑟在其著作中推测《平龙认》可能是18世纪耶稣会传教士所作的伪书,但并未提供确凿的证据。

反对者还提出,《平龙认》的作者马和在历史上没有记载,书中提到的“至德元年”也存在时间上的矛盾。不过,这些质疑并没有完全否定克拉普罗特的观点。中国古代的“气”的含义并非仅仅局限于精神,也可以广泛地指代气体;阴阳二字的多种含义并不影响其在特定语境下可能指代氧气。

此外,中国古代已经有了玻璃器具,制备氧气的技术条件并非完全无法实现。关于“至德元年(756年)没有三月九日”的问题,当时安禄山和史思明攻入长安,唐玄宗逃亡,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年号为至德。

尽管这一过程在程序上存在瑕疵,但唐玄宗后来默认了这一事实,因此史书上将天宝十五年和至德元年视为同一年。在古代,信息流通较为缓慢,炼丹术士大多隐居在山野之中,尤其是在叛军作乱之时,信息的传递更是受到影响,因此错记日期也是有可能的。

尽管关于氧气发现的争论尚未平息,但这一话题无疑激发了人们对科学史的浓厚兴趣,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古代文明的科学成就

此后,英国化学家德克瓦茨在1886年呼吁重视克拉普罗特的论文,使得《平龙认》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1904年,法国化学家亨利·瓦桑在《无机化学大全》中肯定了中国学者最早知道氧气和氢气的存在。

1919年,学史专家李普曼在《丹的起源与发展》中参考了克氏论文。前苏联学者涅克拉索夫在《化学教程》中提到中国学者马和提出了制备氧气的方法。

1953年,北京大学化学系翻译了《普通化学教程》。1960年,前苏联学者第奥根诺夫在《化学元素发现史》中也提出了相同的观点。

1986年,中国化学家黄素封翻译了《化学元素发见史》,并找到了克拉普罗特论文的原文。

从堪舆学的历史脉络来分析《平龙认》,堪舆学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唐代风水宗师杨筠松创建了完整的风水理论,并对罗盘进行了改造。

他将八卦和十二地支融合为一体,制作了地盘二十四山盘,还创制了天盘。地平面周天三百六十度被平均分成二十四个等份,每山占十五度,三山为一卦,每卦占四十五度。

到了宋代,赖布衣引入了二十八宿天星五行,增加了人盘,专门用于消砂出煞。人盘的二十四山比地盘二十四山逆时针旋转了7.5度

通过对堪舆学历史的研究,能够为《平龙认》的分析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于确定《平龙认》的年代,这是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如果其中出现了人盘,那么这部作品必定是宋代赖布衣之后的产物;如果只有八卦盘和十二地支盘,那么应该是唐代杨筠松之前的作品;如果出现了二十四山盘、七十二龙盘以及后世沿用的人盘,那么则应该是唐代杨筠松与宋代赖布衣之间的作品。

为了验证这一点,可以参考清代的《罗经解定》,其中明确提到了“天元、地元、人元”等字样,表明存在“人盘”。

再来探讨唐朝率先发现氧气的可能性。根据《平龙认》中的实验描述,加热硝石确实能够得到氧气。

在唐朝时期,硝石已经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土法制冰”。华夏的炼丹师们从加热硝石的现象中认识到氧气与氢气的存在是完全有可能的

火药的发明正是源于华夏的炼丹术,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的炼丹师们在化学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尽管关于《平龙认》以及氧气的发现还存在众多争议,但这些探讨为我们深入了解古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上一篇: 正统风水文化知识体系架构
下一篇: 细数历代命理学大师,都在完善命理这个“数学模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