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酒店不要住最后一个房间,是因为风水的关系?
130 2025-07-13
当地每逢雨季便洪水滔天,但是建在岸边的龙门石窟却安然无恙,到底是有神明庇护还是另有原因?
教授能否解开“洪水不过龙门山”的秘密,龙门石窟的佛像大多都已经残败,位于最中间的卢舍那大佛又为何历经千年风雨侵蚀,还能光洁如新?
河南洛阳正值夏天,这也是一年中温度最舒适的季节。可是当地的文物管理局却高兴不起来,原来这里接连下了几天的大雨,导致伊河上游爆发了特大的洪水。
人们常说水火无情,这洪水沿着伊河两岸一路呼啸,沿岸的村庄都被淹了个乱七八糟,只要没有人员伤亡,一切损失都可以弥补,可是眼看着逐渐逼近龙门石窟,文物管理局急的是团团转。
龙门石窟初建于北魏,距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还入选了我国的5A级景区,而且这里面的佛像都具有珍贵的历史研究价值,可以说一旦被洪水损坏,那损失将无可估量。
尽管不忍心让龙门石窟被水淹,可文物管理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毕竟他们也不能命令洪水停下来。
没想到几天之后洪水渐渐退去,文物管理局派人查看佛像的情况时,惊喜地发现发现龙门石窟竟然安然无恙。
这可把文物管理局的研究员高兴坏了,但到底为什么龙门石窟不会被水淹却不得而知,据当地老百姓说,这里自古就有“洪水不过龙门山”的说法,石窟里雕着的是佛像,而掌管降水的是龙王,小小龙王肯定不敢纵水行凶。
文物管理局只能对当地的传说一笑了之,要研究具体的原因还得用科学的办法。
为此,文物管理局请来了中国地质大学的严绍军教授,想让他给出一个具体的说法,毕竟只有知道了龙门石窟不会被水淹的原因,才能做好保护工作。
严绍军教授对地质研究工作经验丰富,接到邀请的那一刻就提出了一个观点,并且立刻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原来陕西省宁陕县就曾经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当地有一条长安河,城隍庙就建在河心洲上面。
每次下雨之后河水都会暴涨十几倍,明明河岸较高的一侧水位比城隍庙高出很多,可奇怪的是城隍庙却从来没有被水淹。
当地同样流传着一个迷信的说法,认为城隍庙里面供着避水神珠,所以才能庇护城隍庙不被洪水淹没。
严绍军教授仔细研究过这个现象,他发现在长安河的上游有一块犀牛背巨石,滔天的河水流经巨大的石头时就被被分成两股,直接从河心洲的两侧流走。
至于为何一侧水位高于城隍庙,可是城隍庙却依然安然无恙,这是由于水流的离心力,河水被分成两股之后,巨大的惯性使水紧贴河岸流走,而位于河中央的城隍庙也就不会受到波及了。
由于有城隍庙避水的先例,严绍军教授猜测龙门石窟可能也是类似的情况,可是当他抵达当地之后,却发现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严绍军教授观察之后发现,龙门石窟上游并没有可以缓冲、分流的巨石,不仅如此河岸反而平坦宽阔,很适合洪水流向这里。
不过严绍军教授并没有灰心,而是又提出了另一种可能。他查阅了很多的资料,发现除了宁陕县的城隍庙之外,位于河南郏县的临沣古寨,也是历经百年的洪水侵袭屹立不倒。
临沣古寨所在的地理位置多水,而且当地经常洪水泛滥,所以古寨修建伊始就在寨子周围修了一道坚固高大的石墙。
不仅如此砌墙的材料用的是石英质砂岩,还混合了糯米和石灰加固,这还仅仅是临沣古寨不怕洪水众多原因中的一个。
整个寨子被建成了一个巨大的船型,对于分流洪水带来的压力有很好的作用,连寨子外面也修建了分流洪水的水网。即使有一部分洪水进了寨子里,整个古寨还有原理科学的排水系统在起作用。
严绍军教授两相对比发现,临沣古寨和龙门石窟除了都不怕洪水之外,可以说是丝毫没有关系。首先龙门石窟位于河岸一侧,而且根本没有任何缓冲的结构。
其次龙门石窟的岩石主要成分是石灰岩,这种岩石结构松散,和坚硬耐腐蚀的石英质砂岩根本没法比。
更重要的是临沣古寨压根不怕水淹,而龙门石窟不是不怕水,而是淹不到水,再汹涌的洪水到了龙门山就会变得无比温和。
根据这个线索,严绍军教授进一步进行观察,发现了一组关键性的不同。龙门石窟两岸的石壁竟然存在着大量的地层裂隙,这种裂隙会放缓水流的速度,而且由于岩体主要成分是石灰岩,在长时间的水流侵蚀之下,这里就会形成巨大的溶洞。
调查到这里,“洪水不过龙门山”的秘密终于解开了,一般的洪水在经过狭窄的河道时水流会变得急促。
可是龙门山附近河道开阔,岩壁上又布满裂隙,原本迅疾的洪水流经这里之后反而变得平缓了,淤积在这里的大量的洪水并没有抬高水位,而是沿着岩壁上的裂隙流进了巨大的地下溶洞,所以龙门石窟才避免了被水淹没的命运。
严绍军教授本以为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可是当地文物管理局又提出了一个请求,这件事关系到关于龙门石窟的另一个秘密。
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最大的佛像,也是保存最完好的佛像,相比之下周围的几尊佛像已经被侵蚀了一大半,有的轮廓虽然完整可是具体细节已经面目全非。
问题跟着就来了,明明是同一座山上雕刻出来的佛像,为什么差别如此巨大呢?严绍军教授一开始也觉得奇怪,甚至下意识以为是当地文物管理局对几尊佛像的重视程度不同所致。
认为卢舍那大佛体积最大、雕工也最为精致,比其他几尊佛像更重要,才给予了更多的保护,而被忽略的几尊佛像由于得不到保护,才在风水日晒之下坏成这样。但文物管理局的人表示对文物都是一视同仁的,不知道为何差距会如此巨大。
既然排除了人为的疏忽,严绍军教授只好考虑自然因素的影响。风雨无孔不入,对佛像的影响应该没什么区别。
如果排除风吹雨淋的影响,那就是日照时间对佛像的老化程度造成了影响,莫非是其他佛像接受日晒的时间更久,所以损毁才会更严重一些。
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严绍军教授在岩体上安装了温度测量装置,可是测量结果与预测中却恰恰相反,保存最为完好的卢舍那大佛日照时间是最长的,而且温度变化也是最大的。
这对佛像的保存工作极为不利,但是为什么风蚀日晒更严重的卢舍那大佛会完好无损呢?严绍军教授想破了头也不知道为什么,就在调查陷入僵局的时候,他有了一个突破性的新发现。
龙门山上面刻着许多的佛像,除了这一座近乎完好的卢舍那大佛,其他佛像根据侵蚀程度大致可以分为几组,挨着近的佛像侵蚀程度也相似,还有几座佛像雕刻了一半就没有进展了。
严绍军教授判断,虽然是一座山体,可是岩石成分可能也有不同,于是分别提取了几分岩石样本送去化验。
结果不出所料,不同位置岩体的矿物质含量差距很大,而且卢舍那大佛处岩石的氧化镁含量最低。地质学里面早有人做过研究,镁含量更低的岩石抗风化能力更强。
雕刻卢舍那大佛的石灰岩由于镁含量特别低,又被称为白云质石灰岩,和其他种类的石灰岩相比,不仅硬度更高,而且抗风化能力也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