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楼和顶楼不能买?建筑学家:时代变了,这3层才更应该避开
151 2025-07-15
在广西的一些地区,尤其是来宾这样的地方,有一种特别的丧葬传统,叫“二次捡骨安葬”。这不是简单地把人埋了就完事儿,而是埋了几年后再挖出来,把骨头收拾干净,重新找个地方安葬。这种习俗听起来可能有点儿复杂,甚至让人觉得费劲,但它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和风水讲究。
简单来说,二次捡骨安葬就是人去世后先埋一次,等个三五年,遗体差不多只剩骨头了,再挖出来,把骨头清理干净,装进罐子或者其他容器,找个新地方重新埋。这种做法在广西来宾一带的壮族村子里特别常见。
初次埋葬叫“初葬”,第二次收拾骨头再埋叫“二次安葬”或者“捡骨葬”。为啥要这么干?一方面是对逝者的尊重,觉得这样能让他们的灵魂更安宁;另一方面跟风水有关,相信第二次选个好地方能保佑家族后代平安顺遂。
这习俗可不是随便哪个地方都有的,主要集中在广西的一些壮族聚居区,比如来宾、柳州的部分农村。别的地方,比如湖南、广东,丧葬一般都是一步到位,埋了就不动了,所以对没见过的人来说,这事儿确实挺新鲜。
这整个过程不是随便挖挖埋埋就行的,讲究不少,从准备到最后下葬,每一步都有规矩。
二次捡骨一般在初葬后三到五年进行,为啥是这个时间?因为得等遗体完全腐化,只剩骨头,捡起来才方便。时间到了,家族就得开始准备了,主要是这些东西:
瓮罐:用来装骨头的容器,一般是陶的,结实耐用;祭品:米酒、熟鸡蛋、猪肉啥的,供奉给逝者;香烛和纸钱:烧纸钱是传统,寓意给逝者在阴间用;工具:锄头、铁锹,挖坟用;白布、纸巾,擦骨头用。
这些东西不光是实用,还带着对逝者的念想。准备的时候,家里人会聚一块儿商量,谁干啥,怎么分工,气氛挺严肃的。
到了捡骨那天,一大早就得去墓地。墓地一般在村子附近的小山坡或者平地上,位置是初葬时定好的。到了那儿,先得祭拜一下:摆上米酒、熟食,点上香烛,烧点儿纸钱。大家低头祈祷几句,意思是跟逝者打招呼,别怪罪家里人来“打扰”。
祭拜完就开干。男的拿锄头、铁锹开始挖,动作得轻,不能毛手毛脚,怕弄坏棺材或者骨头。土挖开后,棺材慢慢露出来。因为埋了好几年,木头可能已经烂得差不多了,有的甚至散架了。挖的时候,空气里会有股潮乎乎的味儿,挺不好闻的,但干这活儿的人都习惯了。
棺材挖出来后,得撬开盖子。有的棺材烂得厉害,直接拿手扒开就行。打开那一刻,味道更冲,腐臭混着湿土气,一般人可能得捂鼻子。不过这时候没工夫矫情,得赶紧干活儿。
捡骨这活儿通常有个“捡骨师傅”带头,就是村里经验老道的人。他从脚底的骨头开始捡,慢慢往上,一块块取出来。家里人帮忙,用白布擦掉骨头上的泥土,擦得干干净净。骨头捡出来后,按顺序摆在白布上,像是在拼个人形,看着挺慎得慌。
捡到头骨的时候,大家伙儿都停下来,气氛更沉重了。捡骨师傅会双手捧着头骨,用白布仔细擦干净,动作特别认真。头骨擦完后,就得把所有骨头装进瓮罐里。师傅会按人体结构放,先脚骨,再腿骨、脊椎,最后放头骨。
装的时候,骨头碰着罐子会发出轻微的“咔咔”声,听着有点儿渗人,但也挺庄严。装好后,盖上瓮盖,封紧,确保不漏气。这罐子就相当于逝者的“新家”了,得弄得妥妥当当。
装好罐子后,就得找地方重新埋。新墓地一般请风水先生看过的,得是“吉地”。要是原来的地方风水还行,就在附近挖个新坑;要是觉得不好,就得挪远点儿,比如山坡上或者村子边儿。
埋的时候,把瓮罐放进坑里,填土拍实。填完土后,再摆上香烛、祭品,最后祭拜一次。家里人轮流鞠躬,烧点儿纸钱,算是把逝者安顿好了。新坟上可能会立个小碑,或者做个记号,方便后人找。
这套流程看着繁琐,但每一步都有说法。初葬是让逝者先“休息”,二次捡骨是给灵魂一个更好的归宿。风水在这儿特别重要,壮族人觉得墓地位置好不好,直接影响后代的运势。所以新墓地选得特仔细,得背靠山、面朝水啥的,图个吉利。
还有个说法是,二次安葬是对逝者的尊重。骨头收拾干净,重新埋好,等于让逝者在另一个世界过得舒坦。家族聚一块儿干这事儿,也是个凝聚人心的过程,大家一块儿出力,感情更深了。
广西这二次捡骨的习惯,跟别的地方比确实挺特别。比如湖南、江西那边,人去世了就直接埋家族墓地,立个碑,完了。清明扫墓烧个纸就够了,没这么多后续。广东有些地方也有捡骨的传统,但多是火化后捡骨灰,跟广西这种土葬后再挖的做法不一样。
为啥会有这种差别?跟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有关系。广西山多地少,壮族人又讲究风水,二次捡骨可能是为了调整墓地位置,适应环境。加上家族观念强,这活儿就一代代传下来了。
这习俗虽然有意思,但也不是每个村子都还坚持。现在年轻人出去打工的多,老一辈走了,有些家族就不搞二次安葬了,直接初葬完事儿。不过在来宾的农村,尤其是偏远点儿的地方,这传统还挺常见。有的村子甚至会请专门的捡骨师傅,收费也不贵,几百块钱搞定。
网上查了查,有人说这习俗在壮族以外的瑶族、苗族里也有类似做法,但细节不一样。比如瑶族可能更注重祭祀,捡骨后还有复杂的仪式。总之,这东西在广西不算稀奇,但外地人听起来还是挺震撼的。
二次捡骨安葬不光是埋骨头的事儿,它还带着浓浓的文化味儿。对壮族人来说,这是对祖先的敬意,也是家族传承的一部分。每次捡骨,都是家里人聚一块儿的机会,挺像个“家族团建”。再说风水这块儿,虽然现代人可能不信,但老一辈还是觉得这能保佑子孙,心理上有个安慰。
不过这几年,这习俗也在变。城里人基本不搞了,农村里也在简化。有的人嫌麻烦,或者没时间,就直接火化,骨灰往公墓一放,省事儿。还有环保政策,土葬少了,二次捡骨的机会自然也少了。但在一些传统观念强的地方,这活儿还是会继续,毕竟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扔了怪可惜的。
广西来宾的二次捡骨安葬,听着可能有点儿费解,但仔细想想,它还真挺有意思。既是对逝者的交代,也是对活人的寄托。流程虽然繁琐,但每一步都带着感情和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