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庙前贫,庙后富,大庙左右出寡妇”,真的是风水问题吗

147小编 147 2025-07-16

小时候听老人念叨这句话,总觉得玄乎得很。庙宇前后左右住的人家,日子竟能分出三六九等?后来年纪渐长,才明白这老话里藏着的哪是风水命理,分明是千百年来老百姓对生活的观察和总结。今天咱就掰扯掰扯,为啥一句老话能传得这么广,传得这么久。

先说庙前。庙宇自古就是香火聚集地,逢年过节、红白喜事,老百姓都要去烧个香磕个头。可热闹归热闹,住在庙前的住户日子却往往过得紧巴巴。为啥?你瞧瞧庙前的地势就知道了。

过去修庙讲究风水,要么占着山头,要么卡着村口,地势高敞是好事,但住在这儿的邻居可就犯了难。挑水砍柴得爬坡,赶集买卖得绕路,种地收粮也不方便。地势高了,雨水顺着坡流走了,田里缺水庄稼长不好,收成自然差。

再者说,庙前空地多用来摆摊做买卖,人来人往热闹是热闹,可摊位租金贵得吓人,普通人家哪租得起?就算租得起,庙里和尚道士一天到晚敲木鱼念经,清早鸡叫就听见钟声,晚上睡觉还嗡嗡响,谁能睡得踏实?日子久了,人没精神,干活提不起劲,挣的钱自然不够花。

再看庙后。庙后这地方,跟庙前比起来可就清静多了。为啥清静反而能发财?道理简单得很。庙后背靠山,前有庙宇挡风,地势相对平坦,种地打粮方便。庙里香火钱收得多,和尚道士也得过日子,米面油盐得从后门进。这后门一开,买卖就来了。

谁家要是开了个豆腐坊、杂货铺,专供庙里吃穿用度,生意能不红火?再说了,庙后一般离村口远,外头人少打扰,自家院里养鸡种菜,自给自足不说,还能挑点新鲜的去集市卖。日子一长,手头宽裕了,盖新房置地,光景自然越过越红火。

最后说说庙左庙右。这话听着扎耳,其实背后全是生活经验。庙宇左右多是偏殿配房,平日里做法事、超度亡灵都在这儿。香客来烧纸磕头,哭声哀嚎此起彼伏。住在旁边的人家,天天听着这些动静,心里能舒坦?

尤其女人,本就心细,听多了悲声,夜里辗转反侧,身子骨慢慢就垮了。再说庙左庙右的住户,进出都得绕着庙墙走,路窄不说,逢年过节香客多,连个晾晒衣裳的地方都找不着。日子久了,邻里间走动少,婚丧嫁娶都嫌麻烦,年轻人说亲事都难。姑娘嫁过来,守着冷清日子,丈夫又常年在外谋生,一来二去,感情淡了,人也孤单了。

这句老话传了上千年,不是因为玄妙,是因为实在。过去老百姓识字的少,可日子得过啊。谁家盖房子,谁家搬新居,长辈一句“庙前贫,庙后富”,立马就知道该往哪儿选址。这话里头没有神仙鬼怪,全是活生生的经验。

庙前地势高种地难,庙后背风好过日子,庙左庙右吵闹多不聚人气——这些事儿搁现在也适用。你看现在城里人买房,不也讲究地段吗?临街的吵,靠公园的贵,楼道口的车来车往烦人得很。

如今社会发展快,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可老话真就过时了吗?未必。现在年轻人听惯了风水玄学,觉得这些是迷信。可细细想来,这老话里头的道理,跟现代建筑讲究的“功能分区”“宜居环境”不谋而合。

庙前对应的是商业区,庙后是住宅区,庙左庙右则是公共设施配套区。选房时避开噪音源、污染源,讲究采光通风,跟老祖宗说的“庙左庙右出寡妇”本质上是一回事。

这句老话传了这么多年,有人当真,有人一笑置之。可甭管信不信,它都成了咱们文化里的一块砖,砌在乡村的石板路上,也砌在老百姓的柴米油盐里。您说这老话还有道理吗?欢迎留言说说您的看法。

上一篇: 风水的“跑山鸡”,跑起来
下一篇: 这三件事很损 “阴德”,尽量别做,做了大灾大苦就降临了,很准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