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旁边的饺子特别好吃,我去买时碰到一大爷:别吃,小心没命!

147小编 195 2025-07-21

关于饺子的忠告

"别吃!小心没命!"一张饱经风霜的老脸突然挡在我面前,满是褶皱的手搭上我的胳膊,力道之重令我一愣。

老人急促的呼吸声喷在我脸上,那双浑浊却透着执着的眼睛直勾勾盯着我,像是要把我钉在原地。

我手里还拿着刚从口袋里掏出来的皱巴巴的五元纸币,那是准备买医院东门口那家"福满楼"的饺子的。

这突如其来的阻拦让我一头雾水,周围路过的人也纷纷投来好奇的目光。

"老大爷,您这是咋了?"我小心翼翼地问道,生怕眼前这位老人家是不是得了什么病,跑出医院没人管。

俺叫周文革,今年四十有五,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北方汉子。

那会儿是一九九七年,全国上下"下岗潮"席卷而来,我们二机厂也难逃厄运,我和车间里的几十号工友都领了遣散费回了家。

厂办企业的铁饭碗就这么碎了,留给我的只有一本发黄的工作证和几枚车间里的劳模奖章。

下岗后的日子不好过,厂里分的那套筒子楼还要还贷,儿子周小东刚上初中,老婆张翠兰在纺织厂也开始放"长假",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熬了半年,好不容易在县医院谋了个保安的活计,一个月二百八十块钱工资,虽然比不上以前在厂里的待遇,但这年头,能有份稳当工作已经是烧了高香了。

每天穿着发白的制服,在医院大门口站岗、查证、指引病人,晚上还要在住院部的走廊里巡逻。

工作虽然辛苦,但也有盼头,那就是每天傍晚下班后,能在医院东门口的"福满楼"饺子铺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手工饺子。

那韭菜鸡蛋馅的水饺,皮薄馅大,一口下去汤汁四溢,五毛钱一两,一块五一碗,吃得我这天井里长大的老爷们儿直砸吧嘴。

"师傅,来一碗韭菜鸡蛋的。"每次我都是这么点,饺子铺的李桂芝大姐早就熟悉了我的口味。

李桂芝今年四十出头,脸上总是挂着朴实的笑容,手脚麻利,说话爽快,是街坊四邻有名的好人。

她和丈夫张建军在九五年响应政策"下海"经商,开了这家不大不小的饺子铺,起早贪黑,一对老实人倒也挣下这份体面生计。

平常时候,张建军在后厨和面、拌馅、煮饺子,李桂芝在前头张罗着招呼客人。

我每次去,都能看见不少熟面孔,有医院里的护士、医生,还有来看病的患者家属,大家都爱这口实惠的家常味道。

可这天,当我准备享用我的"精神食粮"时,那位拦住我的老人却打破了我的惯常期待。

"刘师傅,啥意思啊这是?"我脑子里嗡嗡的,实在想不通为什么要阻止我吃饺子。

那拦我的老头儿叫刘德山,七十出头,瘦巴巴的身板却挺得笔直,是医院退休的卫生监督员,大家都尊称他"刘师傅"。

我在医院干了小半年,经常看见他穿着一件深蓝色的中山装,戴着老式的黑框眼镜,在医院各个角落转悠,像是放不下他的老本行。

"别问,听我的准没错!"刘师傅拽着我就走,眼里透着一股子说不出的焦急。

我心里直犯嘀咕,可又不好跟老人家争执,只能悻悻地跟着他走到医院旁边的小花坛边。

"老刘啊,您这是啥意思啊?那饺子铺我吃了好几个月了,没啥问题啊。"我有些不解地问道。

刘师傅叹了口气,从口袋里掏出一包"大前门"香烟,抽出一支递给我,自己也点上一支,深深地吸了一口。

"文革啊,不是我老刘多管闲事,这里头有说道。"刘师傅眯着眼睛,烟雾缭绕中他的表情显得格外凝重。

我一头雾水,但又隐约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

那几天,医院里正好闹肺炎,病人多得走廊里都摆满了行军床,值班护士忙得脚不沾地,连口水都顾不上喝。

我值夜班时常常能看到一些奇怪的现象:每到深夜十一点左右,医院的后门总会悄悄开启,一个熟悉的身影背着暖瓶、提着饭盒,鬼鬼祟祟地溜进来。

起初我还以为是什么不法分子想来医院偷东西,正准备上前盘问,借着走廊昏黄的灯光,我认出那是李桂芝。

她小心翼翼地穿过走廊,一间病房一间病房地转悠,似乎在寻找什么。

我跟在她后面,看见她走到一个没有家属陪护的老人床前,轻声问道:"张大爷,吃点东西不?我给您带了点饺子。"

床上的老人眼睛一亮,李桂芝熟练地扶他坐起来,从饭盒里拿出早已剥好的饺子,一个一个喂给老人吃。

"慢点吃,别烫着。"李桂芝的声音轻柔得像哄小孩子一样,那双因常年和面而粗糙的手,小心翼翼地端着碗。

我站在门口,看着这一幕,心头涌起一股暖流。

这样的场景,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不断上演。李桂芝像个夜间天使,给没家属陪护的老人送热水和饭菜,有时还帮他们擦身子、换床单,忙活到凌晨一两点才悄悄离开。

我实在按捺不住好奇心,一次下班后,特意在饺子铺门口等着李桂芝。

"桂芝姐,我想问你点事。"我搓着手,有些不好意思地开口。

李桂芝正在擦桌子,闻言抬起头来:"怎么了?文革。"

"刘师傅说你家饺子不干净,让我别吃,可我看你对病人这么好,怎么会做出害人的事呢?"我把心里的疑惑一股脑儿倒了出来。

她愣了一下,手上的动作停住了,眼里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然后苦笑道:"刘老啊,他也是好心。"

说完,她把我让进店里,给我沏了杯茶,坐下慢慢道来。

原来,十年前,他们夫妇俩刚开店时,因为卫生问题与刘师傅起过争执。

那时候的刘师傅正是医院卫生监督科的科长,铁面无私,对周边餐饮店的卫生要求特别严格。

有一次例行检查,他发现李桂芝家后厨的排水沟有些问题,当场就要罚款停业整顿。

正好那天,刘师傅的老伴儿因为突发脑梗住进了医院,他一边得忙工作,一边还要照顾老伴儿,身心俱疲。

李桂芝夫妻知道后,主动承担起了照顾刘师傅老伴儿的责任,一个月里天天给送饭送水,有时候刘师傅太忙,还帮着照顾老人家洗澡、换衣服。

刘师傅老伴儿出院那天,这位铁面无私的老人竟然红着眼眶,拉着李桂芝的手说:"欠你们的情,这辈子怕是还不清了。"

从那以后,刘师傅对"福满楼"格外关照,但也更加严格,就怕他们出一点差错。

听完李桂芝的讲述,我更加困惑了:"既然是这样,刘师傅为什么又不让我吃你家的饺子呢?"

李桂芝欲言又止,最后只是叹了口气:"这事儿说来话长,你改天问问刘师傅吧。"

这话更勾起了我的好奇心,第二天碰到刘师傅时,我主动打招呼:"刘师傅,能跟我说说,为啥不让我吃'福满楼'的饺子吗?"

刘师傅看了看四周,压低声音说:"文革,你跟我来。"

他领着我来到医院后面的小花园,坐在一张石凳上,掏出烟来又递给我一支。

"你知道李桂芝为啥总往医院跑吗?"刘师傅问道。

我摇摇头:"不就是送饭给那些没人照顾的老人家吗?"

"哎!"刘师傅长叹一声,"她自己就是个病人啊!"

我一愣,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答案。

刘师傅告诉我,半年前,李桂芝在体检时被查出早期胃癌,医生要她停业休养,好好配合治疗。

可她放心不下那些靠饺子续命的老病号,更放心不下丈夫一个人忙不过来的生意,硬是咬牙坚持着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

"她那个病,最忌讳的就是劳累和不规律作息,可你看看她,白天忙活店里的事,晚上还来医院照顾那些老人,哪有一点病人的样子?"刘师傅说着,眼圈都红了。

原来,刘师傅那句"别吃,小心没命"不是指饺子不干净,而是怕李桂芝累坏了身子,害怕她的病情因为过度劳累而恶化。

"她那个人啊,太要强了,我劝她休息,她就说'忙起来就不觉得疼了',这不是糊弄人嘛!"刘师傅气得直拍大腿。

听到这里,我的心头一热,想起自己下岗后那段灰暗的日子,是街坊邻里的相互扶持,才让我撑过了最艰难的时刻。

"刘师傅,咱们得想办法帮帮桂芝姐。"我认真地说。

"可怎么帮呢?她那个犟脾气,谁劝都不听。"刘师傅摇摇头。

我琢磨了一会儿,突然想到一个主意:"如果她放心不下那些老人家,我们就帮她一起照顾;如果她放心不下生意,我们就帮着张师傅一起干。"

刘师傅眼睛一亮:"文革,你小子鬼点子不少啊!"

就这样,我和刘师傅商量好了计划,找到了几个经常吃"福满楼"饺子的街坊邻居,大家一拍即合。

我们轮流帮张建军干活,有的和面,有的切菜,有的包饺子,张建军一个人的活变成了几个人分担。

刘师傅负责说服李桂芝去好好治疗,我们则承诺会照顾好她惦记的那些老人家。

起初,李桂芝不肯接受我们的好意,觉得亏欠大家,可在我们的软磨硬泡下,她终于同意住进医院接受正规治疗。

医院的生活枯燥而单调,我每天下班后都会带着新鲜的饺子去看望李桂芝,告诉她店里的情况和那些老人家的近况。

李桂芝的病房窗户正对着"福满楼",每天清晨,她都能看到店门口排队的人群,那是我们这些业余帮工的"杰作"。

张建军手把手教我们和面的技巧、馅料的配比、包饺子的手法,虽然我们笨手笨脚,但用心去做,味道居然也差不多了。

治疗期间,李桂芝的情绪有起有伏。有一天晚上,我去送饺子时,发现她的眼睛红红的,显然是哭过。

"桂芝姐,怎么了?"我小心地问道。

她擦了擦眼泪,勉强笑道:"没事,就是想起小时候的事了。"

原来,李桂芝小时候家里穷,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一个人带着她和弟弟妹妹,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过年时,家家户户都包饺子,只有他们家吃不起肉,只能包韭菜鸡蛋馅的。

母亲总是说:"咱家的饺子可香了,有韭菜的香味,有鸡蛋的鲜味,比肉馅的还好吃呢!"

小小的李桂芝信以为真,直到长大后才明白,那是母亲的善意谎言。

她开饺子铺后,一定要把韭菜鸡蛋馅的做得最好,就是为了圆母亲的这个"谎言"。

"我妈妈走得早,没看到我开的饺子铺,要是她在天有灵,看到这么多人排队吃我包的韭菜鸡蛋饺子,该多高兴啊。"李桂芝说着,又红了眼眶。

我听着,心里也是一阵酸楚,默默地递给她一张纸巾。

就这样,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李桂芝的病情逐渐好转,医生说她的恢复情况比预期的要好得多。

三个月后的一个周末,蒋院长和几位主任请我和刘师傅去办公室。

"老刘啊,你们做的好事,院里都知道了。"蒋院长面带微笑地说。

原来,李桂芝的主治医生被我们这些人的行动感动了,向院长汇报了这件事。

院长提议,在医院食堂辟出一块地方,让李桂芝夫妇在那里开一个窗口,这样既能让他们维持生计,又能照顾到李桂芝的身体。

"医院里病人家属多,护士医生们也需要吃饭,这是双赢的事情。"蒋院长说。

我和刘师傅都惊呆了,没想到事情会有这样的转机。

当我们把这个消息告诉李桂芝夫妇时,两个人都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初夏的一个傍晚,李桂芝康复出院的日子终于到来,"福满楼"的新店也在医院食堂正式开张。

刘师傅挽着袖子在案板前和面,张建军切着新鲜的韭菜,我和几个老街坊站在一旁包着饺子。

李桂芝坐在小板凳上,脸上的笑容比以往更加灿烂,像是屋顶透进来的那缕阳光,暖融融的。

食堂里排起了长队,有医生护士,有病人家属,甚至还有附近单位特意赶来的食客。

"听说这家饺子是全县最好吃的,连院长都点名要吃呢!"队伍里有人这样说着。

李桂芝听了,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转身去厨房帮忙。

看着她忙碌的身影,我想起了那天刘师傅拦住我的场景,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这世上,有些忠告乍一听像是无稽之谈,可背后却是最纯粹的关心。

我们这些俗世间的普通人,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只是点点滴滴的互助与温暖。

正如李桂芝的那碗饺子,看似简单,却包裹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他人的牵挂。

医院的长廊里,饺子的香气和人间的温情,在这座小县城的黄昏里慢慢弥散开来,滋养着每一个疲惫的心灵。

如今,每当我路过医院食堂,看到"福满楼"窗口前排队的人群,总会想起那句"别吃,小心没命"的忠告,心中充满感激。

因为正是这句看似荒谬的忠告,让我看到了人世间最珍贵的情感,那就是不求回报的关怀与无私的奉献。

这或许就是我们这代人的集体记忆:在最艰难的日子里,是彼此的扶持让我们走到了今天。

饺子的香气依旧,人间的温暖永存。

上一篇: 可怕的误诊
下一篇: 农村大门朝向很有讲究,为什么很少朝北开?这次原因总算找到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