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胜「汉上钩沉」汉中民间文化资源概述

147小编 119 2025-07-22

汉中民间文化资源概述

作者:王继胜

汉中史称“天汉”,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北靠秦岭,南依巴山,汉水穿流其中,形成如同“玉盆”的汉中盆地。据考古学家论断,早在10万年前,汉中盆地就有了远古人类的活动。古时汉中,为历代州、郡、府、道治所,又是陕甘川交汇之地,因地处秦蜀咽喉,南北枢纽,素有“西北江南”和“小天府”美誉。加之汉中的丰饶富庶,吸引着大量移民的人口迁徙,形成了居民的五方杂处和睦相聚。悠久的历史和天宝物华使汉中成为陕南形胜之地,千百年来,形成并蕴藏了大量的历史和人文积淀。另一方面,秦岭巴山两大山系的屏障壁垒又形成了险峻奇绝的交通障碍,形成了汉中盆地生存环境长期以来的偏僻和封闭。而这种历史和地理环境,又恰好较少受到外部文化文明的影响,从而更多地保留了古老的原生态的具有明显地域性的文化元素。就汉中的民间文化遗存而言,同样因环境的封闭很少受到泛文化和庙堂文化的影响而延续着原始的生命力。因此我们必须明白,汉中虽然是一块幅员面积不过2万平方公里的狭小区域,却具有丰富的、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资源,为我们考察和挖掘地域的民间文化的瑰宝,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视野。

汉中的民间文化资源

汉中的民间文化资源,几乎涉及中华传统文化的所有方面,内容丰富多彩,又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某些民间文化现象甚至与大众文化迥然不同,自成体系和风格,对研究地域文化具有特殊的价值。

据我们多年来的考察、挖掘和梳理,汉中地域的民间文化,基本上有以下的几大类:

一、汉中的历史文化遗产。汉中是“汉文化”和“汉水文化”的发祥地,作为一个国务院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汉中的历史文化遗产相当丰富,例如举世罕见的栈道及其摩崖石刻、西汉遗址、两汉三国的遗迹、唐代的兴元府风貌,宋代的汉中诗词等等,这些精彩的历史进程伴随了大量的民间传说和故事,例如褒姒的传说,石门石虎的传说,刘邦萧何、韩信遗迹和张良庙的传说,张骞和蔡伦的传说故事,曹操“衮雪”的传说,诸葛亮的传说故事,汉中虎头桥、饮马池、石狮子坝的传说等等,这些民间的传说故事,成为保留历史印记的历史事件的佐证,也是民间口传的历史与文化的记录,很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二、民间的娱神文化和宗教文化。由于汉中历史悠久,原始生产力的低下,汉中地域的百姓自远古以来就具有对神灵崇拜、敬畏和祭祀的意识和行为。中国是道教的发生地,汉中又是中国道教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张鲁的五斗米教就曾盛行并统治过汉中,因此,道教娱神的傩技傩舞作为一种娱神的戏曲样式经久不衰的在汉中民间流传,形成了系统的内涵复杂而丰富的傩文化。就陕南的跳端公而言,在全国的傩文化研究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成为我们研究民族原始舞蹈、原始音乐和原始人文生态的活化石。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的儒学、道教和佛教文化的发展又在汉中地域留下了众多的宗教遗迹和道观佛寺,如洞阳宫、张良庙、江神庙、龙岗寺、灵崖寺、智果寺、圣水寺等等,历史上汉中的道观佛寺数以千计,至今仍保留数十处,这些宗教场所的爱国宗教活动、文化庙会、包括宗教音乐和佛歌佛句,都是民间文化的宝贵遗产和学术研究资料。

三、汉中的民间建筑。汉中的民间建筑是陕南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勤劳智慧的结晶,充分地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形成了自成一格的地域文明,偏处秦巴山区、汉水谷地的村落民居长期以来形成了富于地方情调的风格与体系。汉中的民间建筑很早就出现了以人工方式打削竹木、烧制土石修房造屋而形成的散居村落,因为历史上封建王朝在汉中发迹的原因,历史上的汉中还出现了著名的宫廷建筑和私家园林,如古汉台、瑞王府、张鲁城、汉王城、扁鹊城、乐城以及宁强青木川的明清古建筑遗存等等。这些具有五彩琉璃瓦、拱券结构、正檐翘角、雕梁画栋的建筑虽属王城宫舍,却充分体现了民间能工巧匠的聪明智慧,包含着民间传统文化的因素。至于遍布秦巴的陕南民居,因陕南地貌的复杂、降雨的充沛和空气的潮湿,则具有勘探风水、防潮防水、冬暖夏凉、结实耐用的材料、结构和工序特点,在审美追求上,形成南北互融的建筑风格,又有别于北方建筑的古朴粗犷、线条平直、厚实坚固和南方的秀巧玲珑,美观精致,而形成了屋顶成人字型、高脊平檐、遮阴避雨的土木结构形式以及高大深阔的三合院、四合院建筑。

四、汉中地域的民族文化遗存。汉中除汉民族而外,还居住了10多个少数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羌民族从夏商开始就生活在陕南这块土地。羌民族在这里居住生息数千年,文化遗存相当丰厚,民居、饮食、服饰别具一格,信仰、婚丧、习俗与众不同,尤其是羌族的傩艺,原始而神圣,至今在镇巴、略阳、宁强等县城蓬勃存在。由于秦岭巴山的南北阻隔,交通闭塞,羌族文化在这里得到很好地保存,羌族的民居、生活方式、服饰、劳动和生活用具等等以独特的光彩和魅力存在于民间,成为不可多得的少数民族活态文化。在汉中这块地域,镇巴的苗寨也保留了较完整的苗族风情,这些民族文化现象全部原生态地存在于乡村民间,成为汉中民间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汉中地域的民情风俗。民情风俗是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藏于民间的日常生活之中,主要由民间创造并流传下来。汉中地域的民情风俗内容相当丰厚,并且独具特色的体现了陕南民间的生活习惯、生存理念和价值观,诸如陕南的饮食、服饰、居住、婚葬、祭祀、节庆礼仪、人际交往、信仰禁忌、乡规民约等等,汉中地域的民情风俗包括了衣食住行、时令习俗、寿辰习俗、婚葬习俗,以及具有蜀语特点的方言土语等等,例如饮食习俗,就有味嗜酸辣,以大米为主等特点,形成了历史悠久而远近闻名的面皮、粉皮、菜豆腐、浆水面的汉中风味四绝。在节令习俗上,春节的采莲船、秧歌舞等也与北方有所不同,盛行在洋县的“扫五穷”更是全国所独有。

六、汉中地域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

汉中地域的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多彩,琳琅满目,流传至今的有彩船、焰花、洋县的芯子社火、南郑新集的悬台社火、汉台龙江的草龙、勉县的五节龙和板凳龙等均独具特色,闻名全国。有丰富的民间歌谣,包括山歌、小调、劳动号子、花鼓调、报春歌、锣鼓草、民谣、鼓吹乐器、城固曲子和洋县曲子、端公调、洋县的佛教音乐等等,民间工艺源远流长,有陕南木版画、石雕和泥塑,建筑彩绘、剪纸、刺绣、香包,以及油漆、编织、印染、装潢等等。汉中地域的戏曲有秦腔、京剧、汉调二簧、汉调桄桄、端公戏、洋县的灯影戏和吊线木偶以及民间曲艺等等。陕南的戏曲与陕南的地方语言和风土人情密切结合,形成了独具风味的地方剧种声腔,因其浓郁的民间性和地域性而深受陕南群众的喜爱。目前,汉中的民间文化艺术如陕南端公、汉中曲子、汉调桄桄、洋县佛教音乐、架杆焰火、镇巴民歌、蔡伦造纸故事传说等已有40多个种类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汉中的民间文化工作

汉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是汉中市文联所属九个协会之一,1999年12月成立。汉中市民协自成立以来,面对汉中地域丰富的民间文化遗产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自觉地担当起抢救、挖掘、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的民间文化的责任,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民间文学的挖掘和整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传承、地域文化的研究和延续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汉中市民协在民间文化工作方面的重大举措有:抢救生存于民间濒临灭绝的傩文化,将“陕南端公”申报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报批了国家级端公传承人,在宁强建立了端公实物展览馆,编著了32万字的《陕南端公》专著,荣获首届陕西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特别奖。

恢复城固曲子戏班,成立了汉中民协城固曲子演唱队,报批了省级城固曲子传承人,出版了60万字的《汉中曲子》一书,将《汉中曲子》报批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编著了《龙亭蔡伦造纸传说》,并将蔡伦造纸传说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

编著了52万字的《陕南羌族》,陕西省文化厅副厅长蒋惠莉为此书作序。

由市民协编著出版了43余万字的《汉中市民间文化论文集》,对汉中市的民间文化工作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

完成了60余万字的《汉中农二哥诗社诗歌集》,集入了180多为民间诗人的800余首民间诗歌,再一次确立了汉中农二哥诗社在全国农民诗歌创作中的突出地位。

市民协会员苏茂华、谢作新、刘光朗、杨石珊等分别编著了留坝、勉县、镇巴、洋县华阳等地的民歌,使流传于汉中地域的民歌民谣得到了大面积的挖掘、整理和保护。

先后组织民间艺术家参加了全国水上民歌、山歌、舞龙和全省的工艺美术大赛,均获得金奖或银奖的荣誉。尤其是去年10月,汉中市民协邀请中国民协专家组赴宁强考察羌族傩文化,考察组实地参观考察了宁强羌族博物馆、羌寨、羌族民居、青木川魏氏宅院、羌族集市、古老的羌族生活习俗,观看了傩舞和羌族羊皮鼓表演,接着在宁强举办了羌文化挖掘保护发展高峰论坛,并将宁强命名为“中国羌族傩文化之乡”,使蕴藏于民间的羌文化遗存得到了更好地保护和弘扬。去年11月,汉中市民协组织召开了张骞文化研讨会和张骞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编辑出版了《张骞文化与丝绸之路》一书,使张骞文化和张骞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弘扬。

同时,市民协还深入进行田野调研,考察了洋县马畅的地社火、洋县龙亭镇李家湾和谢村镇东韩村的古民居古村落、南郑县的民间藤编、民间刺绣和民间黄酒酿制工艺、镇巴的宣纸生产工艺等等,促进了这些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

汉中民间文化工作的存在问题和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而历史悠久、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点和基础。在当前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环境和建设汉中“文化名市”的进程中,汉中民间文化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以新型媒体传播和流行的时尚的文化元素仍占据文化阵地的主导地位,而中华传统文化的彰显仍处于劣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间文化阵地仍处于自生自长的状态,中华传统美学精神未能以主体形象的确立而大放光彩。例如许多民间工艺制作,民间传统戏演出、民间文学艺术创作,都处于在民间范围的自我运作,未能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

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仅限于硬件投入和现代化服务,未能将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以政策性的措施纳入公共服务体系之中。

三、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弘扬需要实际的经费支撑,但政府投入远远不够,以汉中市民协的民间文化工作为例,十几年来的所有工作费用几乎全部是自筹资金,因而困难较多捉襟见肘。

四、目前汉中在旅游的市场效益驱动下的应景的仿古建筑比比皆是,而濒临塌陷的古村落古民居和古建筑遗迹却大多未能强制性保护和抢建抢修,例如洋县龙亭镇李家湾的传统民居建筑群、谢村镇的刘氏家族庄园,都有极其珍贵的民间文化内涵和建筑美学价值,特别是其中的大量楹联牌匾,更是研究历史、考证地域文化、挖掘传统美学意蕴的重要实物,而这些均已在风雨侵蚀下岌岌可危,很快将不复存在。

五、生活于民间的传统文化传承人大多年事已高,政府对文化传承人的发现、支持和培养还未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民间文化的薪火相传目前仍处于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状况。

建议政府以政策加大扶持,以资金加大投入,以法治加大规范,以体系建设加大力度,以人员的培养和配置加强民间文化工作者队伍。总之,依据民间文化的存在现状和发展趋势,制定发展繁荣民间文化的可操作性措施,让汉中的民间文化遗存在新时期绽放出绚丽的花朵,为实现民族文化的繁荣和汉中的“文化名市”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2016.4.30

【作者简介】王继胜,陕西洋县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高级政工师。曾任汉中市新华书店经理、党委书记、陕西省开放与发展促进会副会长、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现任汉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陕西省国学艺术研究会副主席、陕西省国学艺术研究会汉中市分会主席、汉中市张骞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曾先后当选为汉中市汉台区第十四届人大代表及汉中市第二、三、四届政协委员,被《西部时报》评选为“西部之星”,入选《陕西日报》全省20位精英人物。个人发表和主编专著6部,计有《陕南端公》、《张骞文化与丝绸之路论文集》、《汉中民间文化论文集》、《汉中民间诗歌集》、《汉中民俗》、《汉中家训》等。主持和扶持会员出版汉中地域“民间文化丛书”多部。撰写了《汉中民俗文化梳理》、《在城镇化建设中保护古村落古民宅文化遗产》、《汉中年俗》、《保护历史文化是我们的责任》等文章。从1999年起编辑出版汉中《民间》文化期刊32期。曾被省新闻出版局评为优秀经理、陕西出版发行新闻人物,被市政协评为优秀政协委员,被省文化厅评为非遗保护先进个人。2016年被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办评为优秀人才,获市委宣传部“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先进个人”、市老干局“最美老干部”等荣誉称号。

审核:田也,作者:王继胜,责编:楠阳,序号:732

汉中市赤土岭文化交流协会官方微信公众号

上一篇: 陕南地区的地名文化
下一篇: 浅谈周易应用-道家五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