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厨房多大,这几种东西别放灶台旁,好多人不清楚,早懂...
153 2025-07-22
易学中的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多数人认为,就是五种客观存在的实物实体。在玄易学里面讲,它不是五种具体的物质,而是五种符号,代表五种形态。五行学说认为:一切自然万物,都是由这五种形态表现出来,即“五象”(万物归类成五种物象,用五行来抽象表达)。五象之间的运动变化,相生相克,相互关联,进而生成万物。同时在运动之中维持着协调与动态平衡。如果说,阴阳学说是一种对立统一的理论学说,五行学说则是一种科学系统的五种物象理论。
古代西周末,先贤圣人,就有“五材说和五行之论述”。《国语.郑语》中“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左传》中“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尚书.洪范》中“五行:一水,二火,三木,四金,五土。水润下,作咸;火炎上,作苦;木曲直,作酸;金从革,作辛;土稼穑,。作甘”。后来的圣人们把五行属性抽象化,推演到其他事物,不断丰富,形成了深奥的理论体系。
五行之属性,对天象、地象、人象各有之对应。举例如下(万物类象,列举部分):对天象,木火土金水,分别对应东.南.中.西.北;春.夏.长夏.秋.冬;风.热.湿.燥.寒。还有很多。对地象,木火土金水,分别对应绿.红.黄.白.黑;酸.苦.甘.辛.咸;臊.焦.香.腥.腐;等等。对人象,木火土金水,分别对应肝.心.脾.肺.肾;目.舌.口.鼻.耳;怒.喜.思.忧.恐;筋.脉.肉.皮毛.骨,等等。特别是《黄帝内经》,就是把五行学说广泛应用于医学,用五行阐明生理和病理现象,形成了中医的特殊理论,也形成了中医治病的特有方法。中医治病讲究“君臣佐使”(君药是主药,臣药、佐药是调理辅助之药,使药是人们常说的药引子),利用五行相生相克之理论,给于调理,以达到治愈之目的,同时对人体伤害很轻(药的副作用小且少)。人们常说:吃中药能去病根。比如有病,不思饮食、腹胀饱食、气郁食滞,吃中药通常要舒肝健脾,因肝属木、脾胃属土,用木去克土,进行调理,病自然就好了。(不懂中医治病之道,个人猜想)。
在易学文化中,五行学说被广泛应用。如风水(相地术)中,命理(算八字)中,麻衣神相(面相、手相等)中,等等。用五行相生相克理论,来占卜吉凶,推算人之命运。
今天,我只讲一下,五行学说在人伦道德方面之“象”,其他方面以后再讲。人之伦理,有三纲五常,五常对应五行,意指五种不同的状态。五常的仁、义、礼、智、信,分别对应,五行的木、金、火、水、土。
一:木主仁。木者“曲直”。曲者,曲也。直者,伸也。故木能曲能伸之性,纳水土之气,能生长发育,在四季之中属春季。具有生发向上,柔和、仁慈之性,其性直和性和。论人之相,个子高、清秀,有儒雅之风。
二:金主义。金者“从革”。从者,顺从。革者,变革。故金能柔能刚,有延展、肃杀之性。在四季之中属秋季。其性刚和性烈。论人之相,端庄、肃杀,不怒自威之性。
三:火主礼。火者“炎上”。炎者,热也。上者,向上也。故火发热暖和,向上之性。有驱寒温暖、熔炼金属之能。在四季之中属夏季。其性急和性恭。论人之相,光鲜亮丽,热情多言有礼,精力充盈之性。
四:水主智。水者“润下”。润者,湿润也。下者,向下也。故水有滋润向下、智慧掩藏之性。在四季之中属冬季。其性聪和性善。论人之相,长相一般(大众相),微胖,机灵、深沉之性。
五:土主信。土者“稼穑”。稼者,播种也。穑者,收获也。故土有承载、生化纳藏之性。有万物之母,厚重、容纳之能。土载四方。其性重和情厚。论人之相,个子稍矮,结实;墩厚、包容之性。
五行学说是易学文化的最基本理论。其五行的相生相克理论,在传统命理学(算命或算八字)中被广泛应用。利用五行对应之“象”,不但能推测人之长相、性格,又被演义于天干地支(十天干、十二地支阴阳之属性,生克之十神),来推算人之命运。成为一名造诣颇深的命理师,天干地支阴阳五行之“象”是必须烂熟于心的基本功。
有些人认为,高明的算命大师,有时也会算不准。其实五行之“象”,是智慧和经验、归纳(以科学论是概率)和总结之“意象”,并非成真。算命师推算命运,是根据人的生辰八字,合理运用五行之“象”,来推算命运之“象”。有此“象”预测彼“象”,中间应加上,抓注机遇和努力奋斗。古人之理论是:天时、地理、人和,缺一不可,选择“躺平”和“坐等”是痴人说梦。不要讲古代圣人之理论不科学,而是现代人没有先圣之智慧和科学的思维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