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房子有多大,开门都不要对着“6种东西”!不是迷信,是教训
197 2025-07-22
如同古代封建王朝的设置,中药方剂的配伍也讲究着“君臣佐使”的遣药原则。药物按照其在方中的作用,比类封建国家体制中君臣佐使的等级设置,来体现药物的主次地位与从属关系。
“君臣佐使”的概念最早由《黄帝内经》中所提出来的,《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言“主病谓之君,佐君谓之臣,应臣谓之使”。到了明代,何柏斋在《医学管见》中对君臣佐使的具体职能作了进一步阐明:“大抵药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辅治者,臣也;与君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经及引治病之药至于病所者,使也。”
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的主要方面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它解决的是疾病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君药通常具有药力较强,药味少,用量相对较大的特点。
臣药是辅助君药以加强其治疗作用的药物。相对于君药药力较小,药味稍多,多与君药有特定的增效配伍关系。在复杂病症的治疗上,臣药还对兼病或兼证起到主要的治疗作用。
佐药含义有三。
佐助药:指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用以治疗次要病证的药物。佐制药:指消除或缓解君、臣药毒性及副作用的药物。反佐药:指病重邪甚及拒药不受的情况下,与君药药性相反但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佐药一般药味数较多,用量较小。
使药含义有二。
引经药:能引导方中药物的药力直达病所。调和药:能调和方中诸药的性能,协调诸药的相互作用或起到矫味的作用。使药通常味数少,用量较小。
君药是方剂的核心部分,臣、佐、使药则是围绕君药,在增效、制毒及全面兼顾病情等不同层次上的配伍部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方剂都是君、臣、佐、使四个部分具备,如某些方剂中只有君、臣药而无佐、使药,或只有君、佐药而无臣、使药,但君药不可或缺,毕竟“国不可一日无君”。同一种药物在方中可以同时兼有其他部分的作用,如某味药既是君药,同时又可兼有使药的职能;同一味臣药或佐药,也可同兼佐药或使药的职能。总之,方剂中君、臣、佐、使是否齐备,是由病情复杂程度和治疗的需要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