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纷扰,不如院中煮茶种花

147小编 174 2025-07-28

万象喧嚣,不敌庭前一树花开;千头烦绪,不如盏中清茶一味。

人生上半场,向外求索,为了认识世界;人生下半场,向内扎根,为了安顿自己。

当鬓角始白,不如找个院子,退出江湖,听一壶水沸,等一树花开。

偷得浮生,闲作主人

我们总是在路上。追逐着更高的职位,更快的速度,更大的房子。通讯录里的人越来越多,心里的孤单却未曾减少。

行色匆匆,面目模糊,仿佛一个身不由己的陀螺,被无形的力量抽打着旋转,停不下来。然而,总有一些人,懂得为自己按下暂停键。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选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不是避世,而是在田园风光中,寻回了生命的主权。

拥有一方小院,就是拥有了这样一个精神上的“东篱”。它不必很大,能容下一桌一椅,几盆花草,便足够。

这里是世界的缓冲地带,是心灵的归田园居。推开院门,便将喧嚣与功利关在身后;关上院门,便为自己偷得了这浮生半日,闲作生活的主人。

一盏清茗,洗尽尘心

中国人与茶的缘分,是刻在骨子里的。它从来不只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修行。

寻常的午后,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取一撮新茶,置于素雅的盖碗中。温杯、置茶、冲泡,听沸水入盏,发出“松风”之声。看茶叶在水中缓缓舒展,如云卷云舒,茶汤由淡转浓,清香四溢。

整个过程,不疾不徐。每一个动作,都带着一种仪式感,将人的注意力从纷繁的思绪中拉回,专注在此刻。陆羽在《茶经》中将茶事升华为艺术,而对于普通人来说,煮茶的过程,便是一场与自己的对话。

端起茶盏,小酌一口。那份温润,从舌尖蔓延至心底,仿佛能洗去奔波一路的尘埃与疲惫。古人称茶为“涤烦子”,确是如此。一杯茶的时间,足以让一颗焦灼的心,渐渐沉静、清明。院外是车马喧嚣,院内是茶香袅袅,一盏清茗,便隔开了两个世界。

半亩花田,耕耘四季

如果说,煮茶是内观的静,那么种花,便是与天地交流的动。

在院子的一角,开辟一小块土地,或只是摆上几个陶盆。亲手将种子或花苗埋入土中,便开启了一场关于生命的约定。从此,心里多了一份牵挂。

清晨看它带着露珠,傍晚看它沐浴余晖。你会为一抹新绿而欣喜,为一枚花苞而期待,为一朵盛放而感动。在这个过程中,人会变得格外有耐心。因为你深知,生命有其自身的节奏,急不得,也催不得,唯有静待花开。

苏轼一生坎坷,却能“人间有味是清欢”。他在被贬黄州时,开垦东坡,种田栽树,于山水草木间获取力量。这便是耕耘的治愈力。

当你俯身于土地,触摸到泥土的芬芳,便会感受到一种踏实而原始的生命力。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与植物的相处中,让人学会了观察、等待与接纳,也读懂了春秋代序的自然法则。

院外是红尘,院内是生活

有一方小院,并非是逃离红尘,而是为了更好地拥抱生活。

院外,是我们需要扮演的种种角色,是“生存”;院内,是我们安放自我的地方,是“生活”。这里没有KPI,没有人情世故的考量,只有风、阳光、植物和最真实的自己。

月上柳梢头,与家人或三五知己,在院中石桌对坐。天边有晚霞,案上有清茶,身旁有花香。谈些不着边际的闲话,或只是静静地坐着,听晚风拂过竹篱,便觉“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种简单而丰盈的幸福,就是对抗浮躁世界最有力的武器。

茶烟起,花木深。于喧嚣处守住一隅清明,便是人间至味。

- End -

来源|黛青,图片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

上一篇: 老张家院里种石榴银杏桂树能招财吗?村里人说没准真灵
下一篇: 茄子不适合用的4种肥料,不仅影响口感和产量,还会引发病虫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