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横县宝华山与上思七星石棺,能证明建文帝最后逃藏在广西吗?

147小编 53 2025-07-30

小时候,小编很喜欢看电视剧《穿越时空里的爱恋》,里面就是讲述两个现代女性穿越到了古代的明朝,分别爱上了建文帝朱允炆与明成祖朱棣。

电视剧的结尾,就是建文帝跟着自己的恋人,从明朝穿越时空回到了现代,留下了建文帝在古代失踪之谜。可能,这也是现代人对明朝“靖难之役”中建文帝失踪脑洞大开的幻想。

实际上,建文帝失踪不仅是明朝最大的悬案,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下落不明的皇帝,可以说是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我们知道,在“靖难之役”中失踪的建文帝。在这历史上延续四年的叔叔与侄子争夺皇位的战争中,叔叔朱棣最终打败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自己当上了皇帝,前无来人后无来者,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能夺权成功的藩王。

现在,存在世上蛛丝马迹都表明,建文帝却是逃跑了。如很多事实都证明,朱棣在登基之后,一生都是毕生功夫花费大力气寻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在海上,派郑和七次下西洋寻找建文帝的踪迹。在陆地,却派一个名叫胡滢的朝廷官员寻找建文帝的踪迹。

但是,朱棣虽然一生都在寻找建文帝的踪迹,却也没发现什么线索。对于建文帝的下落,流传的版本很多。但对于建文帝的逃藏之所,传说最多,史载最齐全,物证最多的,就是建文帝最后是隐藏在广西。如明朝一些名人传记、笔记记载与史志证明,建文帝在广西横县宝华山的寺庙出家当和尚,隐藏了十五年之后,并且留下了很多题匾、题诗、题联等手迹。

同时,也有说法,建文帝最后也死在广西。这也是因为2008年10月15,古墓中有一大一小两个用“三合土”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巨棺。根据考古专家初步推断,这一座古墓距今大约四百多年,巨棺的主人应该是迁移在上思的的贵族。根据墓中的遗物,很多人怀疑葬的就是建文帝与夫人。

明朝建文帝在广西的事情

不过在明朝历史上,也有一个建文帝在广西的事情。那就是在朱棣死后的第十六年,也就是明英宗朱祁镇正统五年(1440年),有个老和尚与一行随同的小和尚,从云南到广西,并且自称是建文帝。这样,在朱棣死之后,已沉寂多年的建文帝是否活着的话题,又一次沸腾起来,这自然也激起了人们对建文帝下落的好奇心。

当时,广西思恩府的知府岑瑛也没想到自己遇到了大事,失踪的先帝“建文帝”居然到了自己的地盘,于是就亲自审问。在审问中,这个自称建文帝的老和尚,说自己当年出逃遇到了道教的张天师,说命中注定会有一场劫难,受苦受累四十年,现在这个劫难结束了。自己也到了九十岁,由于思念故乡,就想回到皇家安享晚年,可是却暴露自己是皇帝的身份。

知府岑瑛审问完之后,立即觉得哭笑不得,明显很难自圆其说的谎言。建文帝在洪武九年,也就是1377年出生。到了正统五年也就六十多岁,怎么来的九十多岁?

虽然知府岑瑛知道这个和尚说的话是假,却不敢怠慢,立即快马传信到京城,向皇帝汇报。另一方面,也护送这个自称建文帝的大师一路上京城北京。

明英宗朱祁镇对此也是非常重视,毕竟关系到曾祖父朱棣与他皇位的正统性。可是,在京城经过一番审问之后,老和尚扛不住,交代了事实。原来他本名叫杨行祥,是河南均州人,一直云游天下。由于生活拮据,听到建文帝逃藏在广西的传闻,于是就冒充建文帝一路骗吃骗喝,没想到事情闹大,惊动了朝廷。

虽然明英宗很恼火这和尚骗吃骗喝的行为,却没有把这个胆大包天的和尚直接处死,却直接关进大牢。四个月,这个骗子和尚就在狱中死了,与他一起诈骗的十几个僧人,也被全部发配充军。

建文帝曾在横县宝华山生活十五年

和尚冒充建文帝的骗子事例被揭破了,但建文帝躲藏在广西却在全国传开了。有人说,建文帝是躲在今天广西宜山县(古为庆远府,今宜州市)的西竺寺,有的说是在武宣,但很多蛛丝马迹与证据都显示,建文帝在横县宝华山寺庙生活过。

关于建文帝在宝华山应天寺隐匿的消息,在明清修纂的《横州志·山川》、《横州志寺观》中都是均有记载。在该寺庙中一些碑记也有讲述。在名人笔记《徐霞客游记》中也记载,以及历代名人记叙与民间传说都可以佐证。

现在看看,建文帝逃难传闻的广西横县宝华山,坐落在广西南部距离首府城市南宁102。由于宝华山在古横州城之南,故俗称“南山”。该山风景秀丽、百草丰茂、古木参天、众山拥抱,常年烟霞缭绕,宛如仙境。由于宝华山在古横州城之南,故俗称“南山”。

建文帝选择横县宝华山为藏迹的地方,在于:

一、横县处在广西的南部,也的确是建文帝比较合适的逃藏之所。朱允炆长期在南京皇宫里生活,养尊处优,肯定受不了北方严寒的气候,只能去南方气候温暖一带。如果逃到东南亚一带,海上颠簸,再加上明朝时候东南亚都是杳无人烟与瘴疫之地,是不愿意适应的。在古代交通落后情况下,更加不可能去西藏青海。

对于建文帝逃亡传说,一般都是在云南或者广西。因为云南是朱元璋的养子,也是异姓王沐英的地盘。沐英与朱允炆的父亲,太子朱标关系很好。出于报恩心理,沐英肯定还是关照朱允炆,动用军队力量保护朱允炆不受朱棣的追杀。

广西的横县与云南距离也是非常近,可以获得沐英军队的保护。再加上云南广西气候温暖,也比较适合在南方长大的建文帝生活,这也就是建文帝逃藏的蛛丝马迹的信息,大多数在云南广西一带的原因。

二 宝华山地理位置也适合藏匿潜逃,这一地方位于广西南部,朝着东可以下粤,西边去云南,南方可以逃到钦廉出海。建文帝藏匿于此山寺院之中,既可以隐蔽身份,又便于经常探邻自己父亲结拜兄弟沐英。也是理想的藏身之地。

三 从风水上说,此山也叫“南山”,符合他命理五行缺“火”补助 与益旺方位,这也是建文帝着重考虑的。

对建文帝隐藏在寺庙记载传说,就是建文帝削发为僧之后,逃到宝华山应天寺隐居十五年,并担任寺庙主持。根据资料记载,建文帝所隐藏的寺院叫“寿佛寺”,又名 “寿佛禅寺”,建文帝隐居后重新修建改为 “应天寺”。

目前,证据较多,可信度比较高,最早记载建文帝在应天寺隐居行踪,是横州判官王济。王济在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在《君子堂日询手镜》中记述道:

“横人相传建文庶人遇革除,时削发为僧徒,遁至岭南,后行脚至横之南门寿佛寺遂居焉,十五余年人不之知……今存其所书‘寿佛禅寺’四大字在焉……”

这一段话,主要讲述建文帝失去皇帝身份之后,辗转逃到横县的寿佛寺,并且为寺院题写“寿佛禅寺”这一副匾额。

在明朝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横州知县邓士奇在《应天禅寺记》记载:

“ 建文帝卓锡城南寿佛寺,一十余年,尝访师山中,亲额‘万山第一’四大字于寺额。’题‘襌閂煙景’为山门后匾额。”

在这里,就是描述了建文帝隐居应天寺以及题字刻匾的经过。

根据横县的年长者说,“万山第一”匾额, 行楷、繁体字,为檀香木雕制,长约 1.5 米、高约 0.6 米,解放初期土改时尚存,“萬”字因木质腐朽缺了左下角,“文革”中“破四旧”时失踪。其中,“閂”字多一横,一为乾为 天,亦隐喻“门内有天子”之意。

徐霞客对建文帝行踪的考证

在明崇祯十年(1637年)中秋节时候,明朝一位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来到了横州宝华山,他也是为建文帝“遁迹之地”的传说吸引过来的。

当时,徐霞客来到横州,入住宝华山应天寺。他在日记中详细描绘了自己在寺中的所见所闻:

其寺西向,寺门颇整,题额曰‘万山第一’,字甚古劲。初望之,余忆为建文君旧题。及趋视之,乃万历末年里人施怡所立……后询之僧,而知果建文手迹也!”

可以看到,徐霞客肯定是看到,并且确认“万山第一”就是建文帝的真“手迹”。由于徐霞客的治学精神十分严谨,凡是不太实在或者是没有十分把握的东西,他都是不记载在书中的。所以,他对建文帝真迹的记载也是可靠的。

建文帝种下的“白毛茶”

学者,官员、文人关注的是匾额是否是建文帝亲笔的,但当地村民津津乐道的却是建文帝当年在应天寺种植白毛茶的传说。当地村民们认为,在该寺院后院几株粗大的老茶树,乃建文帝当年亲手所栽。老茶树所产茶叶,叶片背面灰白有毛,故名“白毛茶”,冲泡后清香适口。

在1915年,宝华山所产白毛茶曾荣获巴拿马国际农产品博览会二等奖。如今,宝华山白毛茶已成为横县名声远扬的特产。所以,村民们认为:建文帝对当地最大功劳就是带来了名茶叶。

但建文帝是否就在横县宝华山的应天寺,也是缺乏充足资料考证。因为寺中的“万山第一”匾额早在“文革”时期就丢失了。

从广西地方志和现有的文物看, 建文帝到过广西的事迹是可肯定的。 建文帝可能于1438年到广西后, 由宜山(宜州)的龙江河乘船下抵达柳州, 沿柳江直下江入邕江, 然后到达贵县(今天贵港),最后抵达今天的横县。

七星石棺的挖掘

在2008年,广西防城港上思县发现的七星石棺,人们很难证明石棺的主人是否是建文帝,有人怀疑建文帝是否最后葬在广西。

当时,在上思县的“官皇屯”,当施工工队在挖山取土的时候,起重器却挖到了一个外壳坚硬类似于棺材的长方形石块。这引起了很多人好奇心,并且有关工人也上报到了文物管理所。

经过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检查之后,确认这个跟棺材很像的石块就是一具石棺,但是这个所谓的石块却并不是石头,而是三合土,初步断定是明朝的。后来又在这个石棺的旁边发现了第二个同样的棺材。所以,工作人员认为这是一个明朝时期的夫妻合葬墓。

专家们考证,三合土石棺实际上不是广西主要的墓葬习俗,广西崇左、大新等地,也曾出土过这种三合土石棺,但底部没有浇筑,是不多见。这只在江苏等沿海省份居多,因为海边土壤气候潮湿,用石棺可以保护先人的遗体以及陪葬物品等。后来随着人口迁徙,这种墓葬方式可能伴随着人口的迁移,随之流传在广西。

当考古人员打开第一个棺材时候,发现在三合土里面,也有一个樟木做的棺椁,樟木棺椁内又有一个内棺,这在考古史上还是非常少见的。当打开内棺的棺木盖板时候,专家们看到是一具古代的遗骸穿着金黄色的衣服躺在棺木之中。这件金黄色的丝织造衣服,虽然埋在地下数百年没经岁月的冲洗,却依然能够看得出当年的精美与华贵。

经过专家用现代仪器对其检测,发现这件衣服是公元1430年至1440年之间的制品,对应就是明朝明成祖朱棣的统治时期。在遗骸的下面,有写着开元通宝的铜钱七枚,这些铜钱根据北斗七星的形状排列。

在一个棺木里内,也是一具遗骸并且穿着金黄色的衣服,遗骸下面也是放置着根据北斗七星排列的乾元重宝。

七星石棺建文帝与夫人可能性之猜测

根据专家考证,首先挖掘出来,稍大的棺木的女性遗骸,应该是壮族,年纪也不小,因头发与眉毛都变白了。女的摆着开元通宝,男的是乾元重宝,这在古代只有皇亲国戚下葬才能享受的待遇。

从棺木的精巧与上下葬采用的“深葬法”来看,采用“深葬法”,这两座墓葬的主人,名望与经济实力是非常高的,应该是名门望族。但在石棺被挖掘出来之后,,周围村民也尝试从上思县记载的文献,寻找有名望的家谱与族谱,却没发现与该石棺有关联的墓主。

而且,明朝皇陵的下葬方式就是北斗七星,在广西也没有发现其他这样方式的下葬古墓。在古代等级森严,如果普通人以皇帝的方式下葬,可谓是大逆不道!古钱币的摆放也证明对应了明朝的“皇帝”与“皇后”下葬的标识。

根据风水专家王善初等人,对该墓葬风水的观察发现,这两座石棺下葬是按照为子午线的方向,坐北朝南。如同明代帝王陵选址要符合天象,先后有山,象征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所以,该墓葬的风水与明帝王的风水格局一致。

当考古学家考察上思县七星巨棺古墓的挖掘地——“官皇屯”,这个“官”可以念为“棺”,两者读音一致,用壮语来理解,可以翻译成“皇帝的村庄”或者是“皇帝棺材所在的村庄”。

上思县皇帝的传说

在上思县,地名大多都是“那”“禄”等具有古骆越民族语言,就是壮语命名的特殊村名,带着“皇”字的村名是很不常见。考古学家在调查时发现了一个民间传说:有一位皇帝到了这里,后来这位皇帝也不知道何时就走了。因此,人们从此之后,就把这个村子取做“官皇屯”。

上思还有一个地方叫做“渠皇屯”,传说是明朝一位落魄皇帝经常在这个地方的江边时常到钓鱼,如果鱼没有吃完就将鱼放入另一个鱼塘里。慢慢地,这个地方就被当地人叫做了“渠皇屯”。

根据“大胆假设,小心考证”的研究方法,此次出土的巨棺所处的位置,上思与横县的距离相近,正是历史上记载的建文帝出没频繁之地。从陪葬的金丝衣物、当地带皇字的大量地名、坐立中宫的陵墓风水和七星北斗安葬形制来看,这两口巨棺为建文帝及其夫人的可能是有的。

建文帝的元配皇后史书上明确记载在“靖难之役”中已被烧死。如果建文帝真的流落在广西,在上思、横县一带生活数十年,然后在广西当地娶壮族女子为妻子,生下了后代,也不是没有可能。

根据横县《横州志》记载,建文帝去过横县佛寿寺,后来发现危险就逃走了。王善初等专家就推测,朱允炆或许就是在上思避的难,之后郁郁而终。而他身边的追随者为了不暴露朱允炆的身份,就以此来说明“官皇屯”内埋葬的身份。

但广西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副教授黄绍明,对石棺中女性尸体进行了医学检测,发现这位女性骨骼年龄在50—60岁之间,身高在149.5cm—153.5cm之间,患牙周病并且生育过。如果建文帝真的有后代,为什么当地没传说呢?

七星巨棺很难确认是建文帝的原因

所以,上思七星巨棺的主人是不是建文帝与夫人,这个也是说不定。因为巨棺中并未出土大量金银饰物,尤其是代表的皇帝玉玺的印章。同时,这两口巨棺真的是建文帝,那为何找不到相关的墓志铭和蛛丝马迹?而且,是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此墓很有可能被盗过。大量珍贵文物在墓室内已经被盗。

还需要指出的是,从明朝十三陵的皇陵葬式来看,明朝皇帝与皇后的尸体姿势头部都是向右卧的,都是侧身葬,这与上思七星石棺主人的葬式有些区别,这也是一些猜测。

结语

所以,即使是建文帝之墓,也已经没有充分证据证明。不过建文帝抵达过广西,这也是肯定的。所以,上思七星巨棺的主人身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这一份研究成果无疑是丰富了明史。

#广西##

上一篇: 这座六朝墓群不仅有“七星”相伴,墓主人还大有来头
下一篇: 沧州古墓惊现北斗七星葬阵!七女遗骸环绕撕开纪晓岚被美化真面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