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长江情武汉江夏篇(1) 金口古镇留云亭 楚昭王陵灵泉寺

147小编 94 2025-07-31

人文景观:江夏 赤矶山古战场 留云亭 槐山矶 金口古镇 灵泉寺 昭园 楚昭王墓 婆婆树 远眺亭 樊哙墓 白云洞 三台八景九庙一庵

话说神游号游船离开嘉鱼县,顺流而下,进入长江南岸的武昌县境。

武昌县(江夏),东与鄂州、大冶毗邻,南与嘉鱼交界,西与汉阳隔江相望,北与东湖接壤。是武汉市的南大门,素有"楚天首县"之美誉。

公元前350年(周显王十九年),楚宣王熊良夫(前369年—前340年在位)在此地设置沙羡(音yi )堡于涂口(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至西汉时,这里已成为一方军事和政治中心,成为长江边上的一座繁华市镇。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首置沙羡县,治涂口(今金口),为建县之始,属江夏郡。因古沙都城涂口(金口)所在地的长江与涂水(金水河)之滨,江河之水冬竭夏涨。当其水竭之时,河床敞露,到处沙漕,形似羨道,沙羨因而得其名。 据称当时的县域范围南至咸宁,北抵河南,面积宽广。

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析沙羡县西南境置蒲圻县。吴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吴孙权始筑沙羡城。吴太平二年(257年)沙羡侯降魏,沙羡县废。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复置沙羡县。东晋咸和二年(公元326年),颖州汝南郡民避石勒之乱,流寓江南,因侨治汝南郡,改称汝南县,郡治设涂口。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汝南县为江夏县,因古时境内有江水(长江)和夏水(为汉水其中一段)流经而得名。县治迁至郢城(今武昌),郢城亦为州治。唐时江夏县先后隶鄂州、江夏郡和武昌郡。

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李自成过武昌,改江夏县为瑞符县。六月,清军占领武昌,沿明制。宋、元、明,清属鄂州、武昌府。此后,县名县治至清末未再变。

中华民国(公元1912年),为纪念辛亥革命改江夏县为武昌县,寓"因武而昌"之意。初隶江汉道,1995年撤县建区,成立武汉市江夏区。

【晋】陶渊明)《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闲居三十载, 遂与尘事冥。 诗书敦夙好, 园林无世情。

如何舍此去, 遥遥至西荆! 叩栧新秋月, 临流别友生。

凉风起将夕, 夜景湛虚明。 昭昭天宇阔, 皛皛川上平。

怀役不遑寐, 中宵尚孤征。 商歌非吾事, 依依在耦耕。

投冠旋旧墟, 不为好爵萦。 养真衡茅下, 庶以善自名。

【唐】许浑《将归涂口》

西岩一磬长,僧起树苍苍。 开殿洒寒水,诵经焚晚香。

竹风云渐散,杉露月犹光。 无复重来此,归舟凌夕阳。

春寻采药翁,归路宿禅宫。 云起客眠处,月残僧定中。

藤花深洞水,槲叶满山风。 清境不能住,朝朝惭远公。

【唐】宋之问《涂川宴别》

水广不分天, 舟移杳若仙。 清江浮暖日, 黄鹤弄青烟。

积水移官盖, 遥风逐管弦。 嬉游不知极, 留憾此山川。

【宋】李壁《赤壁》

赤壁危矶几度过, 沙羡江上郁嵯峨。 今人误信黄州是, 犹赖水经能证讹。

【清】李树瀛《登黄鹤楼》

隔江山欲渡江过,奈此层楼砥柱何? 蜀楚帆樯金口下,东南天地水乡多。

洲边芳草千年憾,笛里梅花五月歌。 愁绝画栏凭吊处,几朝宫殿锁烟萝。

【现代】李求实《涂川

涂川久系古城池,雄踞金江盛一时。史册犹存千秋墨,留云还诵渊明诗。

涂水入长江口处的金口史称涂口,此地为雄距长江中游之要冲,赤矶山(古赤壁)与纱帽山(古百人山),槐山与大军山,上下夹江相峙,扼锁大江,形成军事上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成为武汉上游的重要门户和兵家必争之地。

赤矶山位于江夏区金口街赤矶山村赤矶山上,当地人把“赤矶山”又叫“赤壁山”,紧临长江南岸,地理位置开阔,西北隔江对峙有纱帽山(百人山),北面大军山、小军山,东面南屏山祭风台(斩龙台),之间距离不过五公里。公元208年江夏太守黄祖抗吴孙权兄弟,三国赤壁大战之江夏就发生在此。

相传208年春,背叛黄祖投靠孙权的甘宁建议新主全面袭击江夏。他说,黄祖已经年迈,身边的人只知道经商和欺凌下属,黄祖的军械也早已不充足了。

孙权不顾主要谋士张昭反对,命凌统为先锋,吕蒙领水军,周瑜为前部大督。这次战役有两个目的:消灭在襄阳之战中使孙权的父亲孙坚丧命的黄祖;征服江夏,打通进军荆州的道路。

最初,面对孙权的入侵,黄祖任部将张硕为先锋,陈就为舰队首领,本人留守江夏。战前,张硕率部乘大船侦察江岸,却被同样在侦察的凌统发现。当时,乘小船的凌统身边只有数十勇士,但仍登上了张硕的船,可能是在夜幕掩护下伪装成张硕部卒,奇袭张硕军。张硕被凌统所杀,所部水兵尽数被擒。

得知张硕被杀,黄祖当即命陈就率两艘蒙冲舰守沔口,还让大力士和弓箭手在河边的崖顶埋伏,向敌军的大船投掷石头和火把。为了打败黄祖的蒙冲,周瑜派出大舰队,却被崖顶掷下的石头摧毁。几小时的战斗过后,周瑜认识到黄祖的军械并非如此欠缺,孙权只能面对士卒疲惫伤亡惨重的现实。

为了扭转战局,周瑜命凌统、董袭率100敢死队每人穿上两件盔甲乘大船冒着石头和火把冲锋。经过艰苦的战斗,凌统、董袭最终成功切断了两艘蒙冲间的联系,这也鼓舞了孙权军的斗志。吕蒙在近战中格杀陈就。失去首领的黄祖大军反被处于少数的孙权军歼灭。在吕蒙全歼黄祖军之前,凌统分兵攻陷江夏。

无力抵抗孙权的黄祖逃离江夏,却被骑士冯则追上枭首。孙权下令将黄祖首级盛放在容器中验看。得到黄祖首级后,孙权将其献祭亡父孙坚。

黄祖之死意味着孙权成功复仇,但凌统的父亲凌操先前在夏口之战中被甘宁射杀的仇却没有得报。此战后,凌统试图在吕蒙家的宴席上挑衅甘宁。为化解争端,孙权命甘宁驻守半州。

孙权将江夏战俘押走后,刘表长子刘琦试图接替黄祖,率部东迁。但刘表病亡后不久,荆州北部未经太多抵抗就落入曹操之手。无法控制江夏的刘琦驻军汉津,遇见逃避曹操追杀的刘备,合兵去夏口求助于孙权。因为江夏以黄氏发源地闻名,在得知曹操夺取荆州北部后,孙权放弃了控制江夏的想法。刘表部将文聘在刘表死后投降曹操,成为新的江夏太守。

【宋】黄庭坚《十二月十九日夜中发鄂渚晓泊汉阳亲旧携酒追》

接淅报官府,敢违王事程。 宵征江夏县,睡起汉阳城。

邻里烦追送,杯盘泻浊清。 秪应瘴乡老,难答故人情。

【唐】陆龟蒙《读陈拾遗集》:

蓬颗何时与恨平,蜀江衣带蜀山轻。 寻闻骑士枭黄祖,自是无人祭祢衡。

【唐】陈著《挽黄祖勉》

夙是通家契,姻盟又此时。 相依百罹世,多活几年期。

辰龙竟归梦,子书谁续为。 九京不可作,乔梓北风悲。

【唐】胡曾《咏史诗·江夏》

黄祖才非长者俦,祢衡珠碎此江头。今来鹦鹉洲边过,惟有无情碧水流。

【唐】罗隐《游江夏口》

醉别江东酒一杯,往年曾此驻尘埃。鱼听建业歌声过,水看瞿塘雪影来。

黄祖不能容贱客,费祎终是负仙才。平生胆气平生恨,今日江边首懒回

【唐】孙元晏《吴·甘宁斫营》

夜深偷入魏军营,满寨惊忙火似星。百口宝刀千匹绢,也应消得与甘宁。

金口古称名涂口,以金水河(古称涂川、涂水)入长江之口得名。那么金水古时为什么称涂口,相传此与大禹有关。“涂”经考证实指“夏禹(也称大禹)的王妃涂山氏女娇,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夏禹因治水在涂口留下了他光辉的足迹。导嶓冢至荆山;内方至于大别。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噬,至于大别,南入于江。

江夏金口的禹观山(金水闸),铁板洲(古名蜈蚣洲)汉阳龟山的禹功矶。涂口人民感念夏禹13年不畏辛劳治理中华至今仍奔腾不息的九条大河,并开创九州。更怀念助夫治水化为“启母石”的涂山氏女娇,所以称为涂川、涂水。因而始以涂口命名。

旧志云:“有金鸡从鸡翅山南飞,唐宋之际,在涂口发现金矿,因此地产金,故改名为金口,涂水也随之称为金水。

涂口自古以来就是政治中心。公元前350年,东周楚置沙羡于涂口。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刘邦置沙羡城于涂口。三国吴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和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孙权两次筑沙羡城于涂口。东晋咸和二年(公元327年),颍州汝南(今河南汝南)郡民避石勒之乱,流寓江南。太元初年(公元376年)于涂口置汝南侨郡。太元三年(公元378年)改汝南郡为县,隶属江夏郡,治所(城关)为涂口。

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改汝南县为江夏县,治所(城关)涂口,

至此,涂口作为一郡一县双城并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中心长达790年,史称"江南一大都会"。

直至唐宋之际,在涂口发现金矿。北宋年间《太平寰宇记》载:"金水在江夏县南",涂口最迟在北宋更名为今金口。金口是古代商品集散地和中转港口。在战国时集市已成雏形。汉隋间,为郡县治地,上起川湘,下至江浙的商船,多来此进行商品交易,有“黄金口岸”和“小汉口”之称。

金口雄居长江中游要冲,赤矶山,槐山分别与对江纱帽山、大军山夹江相峙,扼锁大江,形成军事上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是武汉上游重要门户,乃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古人描绘为“两山斗咽喉,群石矗牙齿”、“中流争峡过,清绝楚南天,缆急知风转,帆低觉浪县”。东汉时期,孙权、刘备联军拒曹操军队于赤壁(今赤矶山),火攻曹营,使曹操兵败北还,是为著名的赤壁之战。清咸丰年间,太平军三克武昌城,金口镇为太平军北上南下的休整地和据点。1938年10月24日,中山舰在长江金口水域英勇抗击日军机群,因舰体受到重创而沉于金口龙床矶水域,舰长萨师俊等25名官兵壮烈殉国。清人段灿撰文云:“踞口比屋而居者,星布棋列如画,四方百货,日夕牣集,舶舻帆墙,络绎不绝”。清末正街与西横街青石板铺成的街道两侧商铺栉比,摊贩密布,市面繁荣。

南来北往的文人墨客都在金口停留,并留下了美丽的诗篇,证明金口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水上交通要道。

【唐】宋之问《涂川宴别》:

水广不分天,舟移杳若仙。清江浮暖日,黄鹤弄青烟。

积水移官盖,遥风逐管弦。嬉游不知极,留憾此山川。

【晋】 陶渊明《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闲居三十载, 遂与尘事冥。 诗书敦夙好, 园林无世情。

如何舍此去, 遥遥至西荆! 叩栧新秋月, 临流别友生。

凉风起将夕, 夜景湛虚明。 昭昭天宇阔, 皛皛川上平。

怀役不遑寐, 中宵尚孤征。 商歌非吾事, 依依在耦耕。

投冠旋旧墟, 不为好爵萦。 养真衡茅下, 庶以善自名。

【宋】王冕《金水河》

金水河从金口来,龙光清澈净无埃。 流归天上不多路,肯许人间用一杯?

杨柳春融青雾拥,芙蓉秋霁锦帆开。 老夫白发少年志,适兴时来看一回。

【唐】王十朋《金口》

派别从金口,江行过玉沙。风湾迂八叠,烟渚会三叉。

柳老馀春色,尊空负月华。端如退之语,江远共蒹葭。

【唐】王周(《金口步》

两山斗咽喉,群石矗牙齿。行客无限愁,横吞一江水。

【清】郑孝胥 《金口至青山堤闸告成贺广雅尚书》

天回地转事不同,鄂州行为天下冲。势如奔蛇脊先起,谁欤见者抱冰翁。

见之非难谋岂易,一世沈沈在梦寐。下手惊看国手棋,杀意未呈机已备。

登山支颐久端相,城东渺渺连湖光。决湖捍江出平陆,何时事成众方觉。

金口桃花青山柳,百里驱车一回首。湖水入江更不回,胆落江神避髯叟。

十年前后试商量,北燕南粤归吾堂。要令土与金同价,那得高原可种桑。

槐山风景区,位于江夏区金口镇,滨临长江南岸,地势险要。此山方圆0.1平方公里。原名迥峰山,因晋人李大槐居此而改名槐山。

临江陡壁有清代修建的“望江亭”。山麓有“迥峰寺”、山下有“陶公祠”、“果老迹”等遗迹。

山西侧临江处有明代修建的石驳岸,长达236米,上下共分三级,有103个石望柱和石栏板,气势雄伟壮观。槐山上至今仍保存有三株唐代所植的古银杏树,高数丈,粗数人围。

山顶有明嘉靖年间武昌府奉旨在达达摩始祖“一苇渡江”处修建的达摩亭,后取名“留云亭”。现存之亭为民国初年重建。达摩亭在江夏区金口镇北长江南岸槐山顶部,传说为菩提达摩"一苇航江"处,故古称达摩亭。菩提达摩古印度僧人。南朝宋末(一说梁普通元年或大通元年)航海抵广州,后入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达九年(一说十年),提出"理入"(舍伪归真)和"行入"(去掉一切爱憎情欲)的修行方法,被尊为"西天"(天竺)禅宗第二十八祖和"东土"(中国)禅宗初祖。唐代宗赐溢"圆觉禅师"。亭建造年代不详,明代重修。因发现诗碑所刻"昔有黄鹤在汝南,城迁一去不复返。此处空余亭春秋,白云千载留槐山"而易今名。即亭依诗名,诗以亭传。

建国后修葺,木石结构,二层,六角攒尖顶,高15米,底层除正面外均置护栏。古朴使拔,直插云表。登临赏景,令人激情奔放。

【宋】袁说友《压云亭》:

一带城头四望全,压云亭上更无边。手攀北斗轻飞肉,目盼南楼仅及肩。

城廓千年高复下,江湖万里后先还。平生颇负昂霄志,便欲乘风送上天。

【宋】刘克庄《达摩渡芦图

长啸生风白浪起,高桅千尺如折棰。佛狸百万不敢渡,师跣双髐踏一苇。

视鲁叟桴差简捷,比博望槎尤俶诡。岂小儿女狡狯然,亦大神通游戏尔。

老胡西来纷文字,遍东西旦撒种子。塔藏共礼熊耳骨,壁观谁得少林髓。

吾闻至人未尝死,岁晚翩翩携只履。

【明】秦燢《留云亭》

留云亭插最高峰,云去悠悠亭自空。 欲礼袈裟问生灭,可从云影去留中。

【清】程云桢《游留云亭》

栏外碧云落,高秋河汉横。 天风吹玉笛,随梦过江城。

潮涌灯无夜,帆飞月有声。 言招古时鹤,矫首问长庚。

【清】彭孙贻《留云亭》

空亭无人来,惟有白云过。 山客扫孤峰,日日云中卧。

槐山矶石驳岸位于武汉市江夏区金口镇槐山西麓长江边。 因金口镇槐山矶突兀在长江边,岸边礁石峭立,漩流湍急,船只到这里难以上行和停靠,不时有船只遇险。于是,明嘉靖年间,地方当局筹资修建了三层台阶式条石结构护岸防水堤矶,供过往船只拉纤和停靠,同时保护山体,防止江水冲刷。

自唐代兴盛的灵泉古市,其交通要道就在金口。唐时灵泉古市在灵泉山,由于这里古代有四通八达的水路交通,东、南、北三面均濒临梁子湖,循水道直通樊口,西联鲇鱼口和金口,两头都可通达大江而比大江航道少了许多风浪之险。

梁子湖北出樊口,与长江水道相通,金口位居“黄金水道”长江的中游,长江与汉江的汇合处,形成以长江为主干,河湖密布的水运网。早在唐代,这里成为川、鄂、湘等地的漕粮转运地。

金口与当时一座非常繁盛的南市相临,这里江面宽阔,金水河入口处,水流平缓避风,适宜于木帆船的靠泊,是一个很好的泊船港埠。在金口青埠湾发现唐代至明清时代的砖窑码头,大量青砖从这里入长江运往明代都城南京、武昌府城、龙泉楚王陵园,在这些地方都发现金口青埠窑烧置的青砖。

在宋朝时,金口已形成江南名镇,这里“商贾辐辏,人烟鳞集,桅樯如林,首尾相接,百货盛集”,当时商人小贩者坐于列肆,大者转运于四方。

成为商业繁盛的市镇,有“黄金口岸”之称。

【明】 王静《 江汉朝宗》:

岷江汉水合重流,远接长天领素秋。滚滚烟波归大海,滔滔雪浪渡芳洲。

鱼吹萍靥通金口,鸥荡芦花过岸头。飞鹭落霞吟趣处,云帆往来送行舟。”

【明】袁中道 《阻风登晴川阁予两渡游此皆以不第归》

苦向白头浪里行,青山也识旧书生。 相逢谁胜黄江夏,不死差强皛正平。

天外云山金口驿,雨中杨柳武昌城。 汉滨父老今安在,只合依他隐姓名。

龙泉山离长江金口50多公里处。龙泉山东南北三面环水,东边是以盛产武昌鱼名噪海内的梁子湖,南北有两条山脉东西延绵9公里,与处于盆地中的景区形成二龙戏珠之势。

据《江夏县志》载:“龙泉山古称灵泉山,因灵泉寺山中有色碧味甘的清泉潭而得名。”龙泉山顺龙盘结,群峰高耸,其山三面临牛山湖与三汊港,在无边碧浪之间,逶迤崛起云山、大龙山、二龙山、龙嶂峰、玉屏峰、天马峰、马鞍峰等,自古这里被视为山环水绕、湖山钟秀、林泉幽穆的“福地仙壤”。

龙泉山的人文历史可追溯到西汉时期。当时这一地区为舞阳侯樊哙孙樊建的封地,名为江夏,所以其山称为江夏山。唐朝初年改称夹山,取两山夹道而行之义。唐朝天宝末年,宰相李蹊开基造屋,凿地得泉,形成东西两井,东井冒气则晴,西井无气则雨,占验灵准,因此又称灵泉山。

从汉代起,就有许多隐逸之士迁到灵泉山来隐居,遂成灵泉古市,“形胜甲于一邑”。清同治《江夏县志》有载:“灵泉古市始于汉,迄唐宋而兴盛。”

在环山7平方公里的幽谷盆地上,或倚山为亭阁,或随水为轩榭,建有灵泉寺、听松阁、远眺亭、大观桥、春露亭、秋爽亭、晴雨井、百卉园、龙龟戏鱼池、蓼莪堂、含山楼、万卷书楼、拜寿台等蔚然十二大景观。这些金碧辉煌的楼台亭阁,都是樊、李、杜、张、沈、曾、董、邹八大家官府隐逸之士在此修建的,如“万卷书楼”是唐代宰相李奚修建的;“含山楼”是宋代诗人张芸臾修建的;“万寿台”是元代宰相沈如筠修建的。

龙泉山顺龙盘结,群峰高耸,其山三面临牛山湖与三汊港,在无边碧浪之间,逶迤崛起云山、大龙山、二龙山、龙嶂峰、玉屏峰、天马峰、马鞍峰等,自古这里被视为山环水绕、湖山钟秀、林泉幽穆的“福地仙壤”。

【明】张天佑《灵泉游春》:

遥看青山山郁郁,近观碧水水溶溶。吐梅白玉树树异,销柳苍烟处处风。

【明】黎淳《龙山消夏图》:

水声到地尽,山色入楼多,明月双溪柳,香风十里荷。

【唐】李奚《灵泉山夜》

山静云生石,水清月满川,邻鸡声喔喔,寒雁影翩翩。

【明】张祥《灵泉冬景》:

松骨挺天坚耐冷,梅腮破雪晴飘香,欲识灵泉景色好,凭楼百幅当盈窗。

龙泉山人文历史可追溯到西汉时期。当时这一地区为舞阳侯樊哙孙樊建的封地,名为江夏,所以其山称为江夏山。汉朝樊哙死后,就葬于天马峰下。从汉代起,就有许多隐逸之士迁到灵泉山来隐居,遂成灵泉古市。

唐朝初年改称夹山,取两山夹道而行之义。唐朝天宝末年,宰相李蹊开基造屋,凿地得泉,形成东西两井,东井冒气则晴,西井无气则雨,占验灵准。

在环山7平方公里的幽谷盆地上,或倚山为亭阁,或随水为轩榭,建有灵泉寺、灵泉书院,李蹊家中藏书丰富,其藏书楼称为万卷书楼。还有听松阁、远眺亭、大观桥、春露亭、秋爽亭、晴雨井、百卉园、龙龟戏鱼池、蓼莪堂、含山楼、万卷书楼、拜寿台等蔚然十二大景观。

【宋】王安石《龙泉寺石井》

山腰石有千年润, 海眼泉无一日干。天下苍生待霖雨,不知龙向此中蟠

【明】黎淳《龙山消夏图》:

水声到地尽,山色入楼多,明月双溪柳,香风十里荷。

【明】释善珍《龙泉山中》

夜半岩间坐看星,千年老树有精灵。前山月上青枫顶,照见白鹇来听经。

【明】王守仁《忆龙泉山》

我爱龙泉寺,寺僧颇疏野。尽日坐井栏,有时卧松下。

一夕别山云,三年走车马。愧杀岩下泉,朝夕自清泻。

【清】姚燮《龙泉山》

抱郭落悬岫,绀梯亘苔色。拾衣凛颠仆,攀援鼓神力。

晓秀逼天爽,晴旭顶初接。云敛木华靓,风回市声得。

引旷入平睨,戒劳坐中级。危江若无杪,一线去南急。

络江万瓦青,压江万樯黑。浮梁当其中,地势赖钤扼。

双城互犄角,人霾惨相塞。其外浩空霁,茫昧越山即。

地灵洵固守,我思在人杰。肃袂谒忠祠,日月炯胸臆。

置身为丈夫,安使两间仄?兹山虽培塿,千古与雄特。

使余生平心,默返愧弹劾。浩吟纵飙响,林禽不安匿。

俯首尘宇间,群嚣徒唧唧。

【清】张天佑《灵泉游春》

遥看青山山郁郁,近观碧水水溶溶。吐梅白玉树树异,销柳苍烟处处风。

继续前行不远,左前方有一个金碧辉煌的寺庙,这里是灵泉寺,占地面积130亩,始建于唐天宝八年(公元749年)。灵泉寺原名最初由寺之开山祖唐代高僧晓然所取,到了北宋初年,寺僧李无怀改名为龙泉寺。

灵泉寺在龙泉山天马峰南麓,古时,这里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前连牛山湖及梁子湖,像一朵美丽的九瓣金莲花开在湖之东方,宛若琉璃明珠,镶嵌在群山环绕的怀抱之中。

建于公元749年,毁于明清。古灵泉寺有名僧晓然,俗姓李名洞,江都(江苏扬州)人。他幼习儒家学说,后精通六经,唐太保六年(公元747年)因父李邕(唐杰出文学家,官至北海太守)惨遭奸贼所害,李洞被迫与胞兄逃到龙泉山隐居,拾草为房。

传说一天晚上,八仙中的吕洞宾云游至此,看到龙泉山山环水绕,如临仙境,就落下云头,来到李洞的草房内,见李洞面带愁容和衣而睡,便说道:“你身居佛地,何不在此修行。”

李洞答道:“吾久有此意,但无寺院,无法成全。”

吕洞宾说:“只要有诚心,这有何难,待我造来。送你法号,晓然是也。”

说完,只见霞光一闪,吕洞宾云帚一甩,驾云而去。

待李洞醒来,只见“灵泉寺”三个大字,古刹巍然雄峙,李洞跪在地下朝天拜,感谢吕洞宾一夜造出灵泉寺。他就削发为僧,尔后收了孟百岩、张古峰两名高徒和一百多个弟子,依其衣钵。

灵泉寺当初的建筑规模,分大雄宝殿、天王殿、地藏王殿、罗汉堂、藏经楼、佛堂、钟楼、鼓楼等一共有99间。寺庙依山势而建,逐层拾级而上,至山顶闲闲亭和白云窝共有七重,殿堂多采用横向长方形布局。法相庄严,胜迹灵显,钟声在苍烟暮霭中回响,别有洞天。鼎盛时期规模极其宏大,僧众多达五百余人。寺里还有江夏王李道宗制的古铜鼎一口,重18公斤,珠光亮霞,灿烂夺目。

重建的灵泉寺位于龙泉山天马峰南麓,明楚昭王寝西侧,环山拥翠,林泉清幽,风景极美,占地面积130亩,建筑面积1.6万多平方米。寺院整体依山而建,坐北朝南,红墙金顶,煞是壮观,远远望去,重重的楼阁,无尽的庄严,依序而起的建筑有:牌坊、山门、大雄宝殿、天王殿、客堂、上客堂、斋堂、方丈楼、僧寮、财神殿、地神殿、准提阁、龙王阁、素春斋、流通处、居士楼、书画院、放生池等。

进入灵泉寺,便是财神殿。信徒拜财神,以求得好彩头,祈求生意兴隆、财源广进、职场顺遂获得丰厚收入。

【明】张壁《游寺题诗》:

南北高峰耸碧天,山头灵处有灵泉,云深萧寺无人见,笑傲烟霞自在仙。

【清】张鹏翮《春日重游灵泉寺》

杏花时雨浥轻尘,马踏春泥不厌贫。如意归来如意去,暂于林下作闲人。

【宋】郭印《游灵泉寺》

人日访山寺,春风能借温。柳桥通一水,柏径隐重门。

泉窦来何处,梅花别有村。从容寻后约,假榻卧云根。

【宋】李新《过江游灵泉寺》

徐卿才力已无双,几日飞书约渡江。岸石有纹欺锦绣,野芦无数认旌幢。

酒投渤澥难招偶,诗筑长城欲受降。玉尘清谈更通昔,定容寒月半侵窗。

【唐】贯休《春游灵泉寺》

水蹴危梁翠拥沙,钟声微径入深花。嘴红涧鸟啼芳草,头白山僧自扞茶。

松色摧残遭贼火,水声幽咽落人家。因寻古迹空惆怅,满袖香风白日斜。

【宋】释文珦《题灵泉寺更幽轩》

寒泉发灵窦,翠霭生重冈。偶因山冈鸣,得此林僧房。   

高槐肃夜气,短牖熙晨光。空门了无事,岁月静中忘

【唐】姚合《过灵泉寺》

偶寻灵迹去,幽径入氲氛。转壑惊飞鸟,穿山踏乱云。

水从岩下落,溪向寺前分。释子游何处,空堂日渐曛。

灵泉寺不远就是明楚王墓。是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九位楚藩王的陵寝。 系明朝八代九位楚藩王的陵寝。各寝占地均在百亩以上,除墓冢外,原都有碑亭、茔城、大殿、配殿、祭台等建筑物,现多已不存。

楚昭王墓坐落在天马峰南麓,始建于公元十五世纪初,至今已有近六百年历史。砖室墓顶有木炭层30公分﹙防潮﹚,糯米三合土50公分﹙防盗﹚紧贴墓砖。墓室为长方形、砖砌、券顶,墓室长16米,宽9.8米,墓室东南角有一排水沟,随葬品分布在主室及东、西两龛和后室内。主室供桌上放有祭品,棺床上放有佩饰,三龛内放明器,在墓门与圹志之间,供桌与棺床之间各立一灵牌,供桌上放“五供”,即铜香炉、烛台、双耳瓶、金莲花,还有一宝一册﹙皇帝册封金册与金印﹚。棺内随葬品有金腰带、青铜镜、串饰等,供桌东南角放一瓷坛,坛内装有洪武年间御窑烧制的青瓷碗,此碗属明代罕见。陈台有玉器佩蚀﹙饰﹚、圆形玛瑙等318件。

自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桢就藩,至崇祯十六年(1643年)张献忠陷武昌,沉朱华奎于江。明楚国共传八代九王,立国263年。另,南明政权续封有朱华壁、朱华堞、朱华廛三位楚王,永历年间始废。

据《明史》记载:“楚昭王桢,太祖第六子。始生时,平武昌报适至,太祖喜曰:‘子长,以楚时之’。”公元1381年,朱桢17岁就藩武昌为楚王。在黄鹤楼下的蛇山之阳的王府内,统治武昌诸地达43年之久。

楚昭王生男10人,女9人,俱封为郡王郡主,其平生自警恭慎,苦而好学,曾多次平息云南、道州、金州农民起义,受到朝廷嘉奖。楚昭王薨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2月22日,同年5月下葬于龙泉山天马峰下,享年61岁,享国54年。

相传朱桢每年都到灵泉山避暑,他见此地山环水绕,风光幽美,常常感叹道:“惜乃阳宅,若为阴宅极佳。”于是,经卜工师勘定为“五龙捧圣的吉地仙壤”,并镌上“龙泉特结许多年,粉黛三千云外悬”……的诗碑,从此,灵泉山易名为“龙泉山”。

因“吉地”内有汉舞阳侯樊哙、元相沈如钧、明吏张添佑等大官的墓和后裔,朱桢采取要么改姓朱,要么用别处两亩地换此地一亩的方式将其迁走,当地八大姓不服,把事情告到了皇帝那里,但官宦难抗天潢。在皇上的默许下,朱桢最终在此为自己修了茔墓。

朱桢死后为昭王,这里成为昭、庄、宪、康、端、愍、恭、巴陵卓简九王的陵寝与陵园。 到元代,在龙泉山一带形成了樊、李、杜、张、沈、曾、董、邹八大望族,建有亭台楼阁,花圃莲池。明朝就藩武昌的楚王又相继在这里建起八代九王的陵墓,另有历代先贤陵墓共48处。于是文人墨客也纷纷前来卜居或漫游,这里遂被人视为世外桃源,诗乡福地。

这9座陵园,以朱桢的"昭园"为最。它坐落在天马峰下,占地100余亩。王妃是安远侯王弼之女,与朱桢合葬。规模最大,墓群坐北朝南、方圆24万平方米。

昭王寝,明太祖朱元璋第六子朱桢的陵寝,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周围城墙高3.3米,宽1米,全长1500米,占地169 亩,是龙泉山明楚王陵中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王陵。

楚昭王朱桢生于元至正甲辰年3月3日,洪武三年四月﹙1370年﹚授金册、金宝,册封为楚王。洪武四年入大本堂读书9年,洪武十四年就藩武昌。王妃王氏为定远侯王弼之女,洪武十二年﹙1379年﹚册封为王妃,28岁时去世。楚昭王生男10个,生女9个,俱封郡王、郡主。昭王平生自警恭慎,苦而好学,曾多次率军征讨云南、道州、全州之农民起事,屡建战功,受到朝廷嘉奖白银30万两。楚昭王于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二月二十二日去世,同年五月入葬龙泉山天马峰下,享年61岁,享国54年。

九座陵寝基本相同,由荷花池、配殿、神帛炉、地宫等建筑构成。昭、庄、端三国各有一碑亭,亭内石碑保存较好。九陵寝中昭王陵保存最好,其地面建筑台基、中央“神道”、东西“御道”基本完好,地宫保存完好。庄、靖、愍三陵,部分建筑台基基本保存完好。出土了金册(铜质)、玉印、腰带等100余件文物。明楚王墓布局规整,保存完好。

正门是一幢单檐歇山式建筑,琉璃瓦覆顶,三个拱形门洞,墙体和屋面似乎是近年重修的,五踩斗拱中间挂着一块“昭王寝”的竖匾。门前的青石台阶和石板甬道都是旧物。

城墙与墓园呈“回”字形,陵园墙高3.3米,全长1,500余米,用明代官窑特制的大青砖砌成。正门有三道辕门,两边为侧门,中门上端有李尔重书“昭王寝”三字。

昭园的垣墙呈四方形,总长1400米,厚1米,高2.8米。砖为官窑特制的青砖,每口重18公斤。正门3个拱形圆门,左右各一侧门,均为汉白玉、白凡石浮雕砌成。

走进陵园大门,进门后可见汉白玉铺成的神道,依序是三孔金水桥、栏杆、棱恩门、棱恩殿、东西配殿、享殿、拜台等建筑群,富丽堂皇。

中轴线上立有一座单檐歇山式碑亭,亭中有一通巨大的石碑。龟趺高1.4米,碑高5米,宽1.5米,碑文清晰可辨,为明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其孙宪王为昭王所建,由须弥座、龟、碑、亭四大部件组成,高7米,龟碑重达45吨,碑面隽刻 着1265个字,详尽记述了昭王朱桢的生平,及后妃、子女分封等情况。并与庄王、端王两碑地址形成等边三角形,间距800米。

碑亭后面是长长的甬道,两侧绿化带中是高大的柏树,甬道边点辍两行红花榉木球,高低搭配,红绿交错,颇有气势。甬道尽头是三座并列的石桥,桥面如虹,

走过石桥是一片荒芜的台基,台基上石阶、柱础清晰可辨,为“稜恩门”旧址。稜恩门是楚昭王陵内红门之正门,建筑面积350平方米,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穿斗式三环柱系列梁架结构,五踩斗拱,单檐歇山顶,琉璃瓦屋面,台基置汉白玉,门庭前后装有护栏,左右协调,制式考究,庄重典雅。明末崇祯十七年﹙1644年﹚被张献忠起义军所毁。

过“稜恩门”旧址台基,前面是白石砌筑的祭坛,祭坛四周装有白石栏杆,四角落水口装有造型生动的石雕龙头。走过祭坛是享殿、焚帛亭,及左右对称的祭祀用房。这一组建筑像是刚修复的。

享殿为单檐歇山式琉璃瓦屋顶,红漆大柱,飞檐斗拱,雕梁画栋,非常华丽。内有《九王寝简介》:九位楚王共传八代,他们是:昭、庄、宪、康、靖、端、愍、恭、贺,其中宪王朱季堄、康王朱季埱分别是楚庄王朱孟烷的长子和次子,宪王朱季堄21岁病故后,朱季叔弟继兄位为康王。最后一位楚王名朱华奎,系楚恭王长子,母妃高氏所生,万历元年﹙1573年﹚嗣位为贺王。崇祯十六年﹙1643年﹚五月三十日,张献忠攻克武昌,活捉朱华奎,问其王府事由,因贺王年事已高,闭目而搪之,激怒献忠,命随从将其装入竹兜投入江中,然后纵火烧毁楚王府,又到龙泉山毁其庙宇,掘其墓,一时间砖石遍地,抛尸弃骨。

除楚昭王墓仅存外,其余墓葬毁掘一空。接着抓其人,迁其庄,朱氏宗族逃往他乡,改其姓,易其名。至康熙四年﹙1665年﹚朝廷颁发谕旨:朱氏宗族归其顺,有官品者给其房屋,无官品者给其田地,各王陵寝由朱氏宗族派人看守。贺王朱华奎终年87岁,享国71年,是在位最长的一位楚王。

享殿后面是一座红墙门楼,是墓区的正门。走过红门,甬道尽头是一排高高的石阶,石阶下面置有一张石桌,桌上放着五只石香炉。

踏着石阶登到上面看,是昭王地宫入口。入口入建有三间单檐歇山式门厅,应是近年修复的。门厅内挂着楚昭王与王妃的画像。

婆婆树位于武汉光谷的龙泉山风景区楚昭王寝南隅,是一棵树龄约 700 年的珊瑚朴,据当地老人讲,这棵树被当地历朝历代的婆婆们保护着,才奇迹般地存活至今,因此人们亲切地称之为 “婆婆树”。此外,此树是明洪武年间户部尚书曾泰之母所植,后曾泰因学问品行公允而为人信服,乡亲们为了纪念他,称之为 “状元树”。

此树属浅根树种,随着时间的增长,树根逐渐裸露地上,盘根交织,因凸出地表的树根有九根,宛如九龙盘踞,故称“九龙赴会”,寓意九位楚王相聚与此。

龙泉山天马峰峰顶上的眺望亭,站在眺望亭,山下景观尽收眼底。极目远眺,梁子湖的湖光山色,其与周边的山峦、田野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俯瞰山下灵泉寺,寺庙的山门、宝殿、钟楼、鼓楼等建筑,寺内香烟袅袅;再看,明楚王墓群墓群近在眼前,垣墙、金水桥、汉白玉雕刻等,这些遗迹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让人感受到当年的皇家气派;环望四周,龙泉山山脉连绵起伏,山峦叠嶂,山上植被茂密,绿树成荫。站在远眺亭中,可将这一片大好山色尽收眼底,山间的云雾缭绕,更增添了一份神秘的氛围,让人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宋】余靖《灵泉山上晚望》

野旷树还乱,林深烟更微。 天随残日尽,云掣断山飞。

玉垒风烟阔,秦城草木腓。 凭高无限事,今夜客沾衣。

【唐】李商隐《梦泽》

梦泽悲风动白茅,楚王葬尽满城娇。未知歌舞能多少?虚减宫厨为细腰。

顺着昭王寝宫往前走几百米就是樊哙墓了。据说原先的樊哙墓就在昭王寝宫处,因朱桢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他连压带诈,强行将樊哙墓向东迁移了200米,这块地就成了他的寝宫。

明楚王陵原是汉朝舞阳侯樊哙墓地,被楚昭王迁至一旁,现仍保留有樊哙墓。基座上的一尊铜像。走近看,一位长满络腮胡子的壮汉立于基座之上,只见他身穿铠甲,左手持盾,右手提剑,满脸杀气。

雕像基座正面刻有一篇《樊哙墓记》:樊哙﹙?—前189年﹚汉初名将,沛县﹙今江苏西北﹚人,少以屠狗为业,初随刘邦起义,以功封成贤君,后随刘邦入咸阳,劝刘以天下为重,勿贪恋秦宫女子财货,又在鸿门宴上持盾直斥项羽,刘邦乃得脱走。汉初又有破臧萘、陈豨、韩王信谋反之功,得封舞阳侯﹙舞阳在今南阳以东﹚。哙夫人吕媭为高皇后吕雉娣,被封为临光侯。高后又以江夏黄武之地封哙孙樊建。后朱虚侯刘章诛灭吕党,杀建父樊伉,建遂造樊哙墓葬于江夏灵泉山。汉文帝时樊建复封,故地有樊湖﹙梁湖﹚、樊山﹙黄冈西山﹚、樊口﹙梁湖出江口﹚,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桢夺樊哙墓地自葬,迁哙墓于此。樊氏后人明初有洪武巡江道樊时中,进士樊镛,楚王夺樊哙墓地后樊氏子孙迁往黄冈。

【清】王锡九《樊哙墓》

不读兵书不学剑,狗屠别创英雄传。如何耳食纷纷者,论功但说鸿门宴。

忆昔沛公入关中,留居几作富家翁。威加海内志乃尔,真人亦与项籍同。

贤如萧曹皆噤口,孤忠独奋批鳞手。炎刘得失争毫釐,一言悟主功不朽。

秦任赵高咸阳亡,卧枕宦者宜预防。鹿马之祸前车鉴,排闼直入何轩昂。

留得河山四百载,将军虽死今尚在。汉家本自薄功臣,全躯不共韩彭醢。

区区勇力安足论,祇有忠义能常存。至今汾上西风咽,犹是当年壮士魂。

【宋】徐钧《樊哙

后党兴戎衅已成,龙髯忽堕幸逃生。不于吕祸身先死,未必终能保令名。

龙泉山中,有唐代宰相、藏书家江夏(湖北武昌)人磎后裔李沈修建的万卷书楼。

磎,字景望,黄巢起义军起,他携带尚书八印败走河阳。黄巢派人索要印信,拒而不给。后入为中书舍人。乾宁中,进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为崔昭纬、李茂贞所嫉,罢官太子少师,被李茂贞所杀。

一生好学,喜聚书,家有藏书万余卷。家居长安时。建楼以聚书,世号“李书楼”。后平反昭雪,谥号“文”。后裔李沈,有巨资10万,广求天下秘籍,并建有“万卷书楼”。又刊刻图书甚多,史称“天下秘书俱出李氏之门”。李氏书楼历经唐、宋、元三代,直到明代方被毁坏,

【清】蒋春霖《题万卷书楼图》

从来物聚天能嫉,况复胸罗八斗才。梦里乡园仍汉土,焚馀文字即秦灰。

蟫鱼食古终何益,旅燕寻巢亦可哀。莫道柴门秋色冷,吴宫花草半蒿莱。

【清】沈梧《万卷书楼图题赠子馨》

盘溪记取熟游途,写入丹青似也无。家有奇书难竟读,问君何事历江湖。

白云洞位于江夏区纸坊街八分山南,是前后贯穿的天然大溶洞,俗称石洞。民间传说昔日黄鹤飞离黄鹤楼后,曾在此栖息,留下了“白云黄鹤”之美誉,故由此得名“白云洞”。

全长约300米,分前洞、中洞、天井(天窍、天窦)和后洞四部分。洞口朝南,呈圆形。洞口右上壁刻有"白云洞"三字,为明代兵部尚书、江夏(今武昌)人熊廷弼所书。洞口两旁原有一对武士石雕,是朱元璋驻兵于此攻打武昌后所建。

除白云洞外,还有七星谭洞、牛鼻子洞、黄道士洞、黑龙洞等溶洞。这些溶洞各有特色,异彩纷呈。白云洞规模较大,景观集中,四周山峦重叠,风光迷人。

洞外红楼碧瓦相映。石钟乳、石幔、石柱、石笋、石佛等景观30余处。在五彩缤纷的灯光照耀下,白云洞仿佛是一座艺术雕塑迷宫。洞附近还有白云桥等景观。

金口自便有“三台八景九庙一庵”之说,“三台八景九庙一庵”。其“三台”即:祭风台、梳妆台、凤凰台;“八景”即:龙床叠被、犀牛望月、狮子盘球、金鸡报晓、回峰落雁、凤凰展翅、鲤鱼撩花、纱帽圆顶;“九庙”即:张王庙、东岳庙、吴主庙、关帝庙、丁公庙、药王庙、杨泗庙、龙王庙、七圣庙;“一庵”为白衣庵。

祭风台位于金口金水河南岸。相传赤壁之战时,诸葛亮在此设七星祭风坛,借得东风助周郎,火烧赤壁。

梳妆台位于金口镇金水闸街禹观山北面,与祭风台遥遥相望。相传在远古时期,女娲娘娘炼石补天曾路过此地,在此台上歇息时,面对大江,梳洗云鬓,因此传为梳妆台。

凤凰台位于金口镇槐山东南面。相传在远古时代曾有一只凤凰飞临此台歇息,尔后便向凤凰山飞去,故后人称之为“凤凰台”。

八景分别是:龙床叠被、犀牛望月、狮子盘球、金鸡报晓、迴峰落雁、凤凰展翅、鲤鱼撩花、纱帽圆顶。

龙床叠被指龙床矶,在距金口街约两公里长江边,奔腾的江水在此处形成巨大回漩,当地渔民称此地为龙床矶。长江边有矶石,天然奇特,石面平坦,层层叠叠。相传宋太祖在矶石上睡了一觉,后来他做了皇帝,便将此地封为“龙床矶”。

犀牛望月位于金口镇北1公里的牛头山。此山北头似一牛头,昂首面对长江。在月光之下,朦胧中似一头雄壮的公牛探望皎月。故称为“犀牛望月”。

狮子盘球 位于金口牛头山东南面的狮子山。此山状如雄狮伏地,在此山前面有一块巨大的圆形石头,如同彩球,故称“狮子盘球”。

金鸡报晓位于金口槐山矶头。昔日槐山有石矶,状如雄鸡立于江岸引颈啼鸣,有渔夫在此捕鱼,听到槐山东麓山脚下的鸡窝村雄鸡啼晓,称之为“金鸡报晓”。

迴峰落雁位于金口槐山。相传,梁大道三年,天竺国高僧达摩,泛海至广州,武帝遣使迎至建业,不相契合,遂渡江入魏,到嵩山少林寺。达摩于金口槐山折苇渡江,后人在金口迴峰寺建达摩亭以祀之。夕阳西下时,若站立山头,看雁阵南飞,寺中钟鸣,夕阳迴峰,故有“迴峰落雁”之称。

凤凰展翅 位于金口凤凰山。此山势如凤凰展翅欲飞,故有“凤凰展翅”之称。

纱帽圆顶 位于金口对江的汉南纱帽山。其山与赤壁山对峙,站在江边,隔江相望,其山如官帽状,故称之为“纱帽圆。

如今三台,只存下了一个凤凰台的名字,而八景除了龙床、槐山依旧在,三台八景难见容。九庙一庵俱已毁。

九庙中的一庙就在后山街。后山街上的这栋小庙,最早建于明代,供奉药王孙思邈,称为药王庙。大约在清代时,开始增供刘备、关羽和张飞。由于刘关张桃园结义的缘故,凡供奉他们三人的庙宇皆以三义为名。金口的药王庙也因有了刘关张,改称为三义殿。药王庙的庙名渐渐被人遗忘了。后重新恢复庙宇,改称三义寺,几乎是古镇中仅存的老庙了。

【唐】李白《江夏寄汉阳辅录事(节选 )》

谁道此水广,狭如一匹练。江夏黄鹤楼,青山汉阳县。

大语犹可闻,故人难可见。君草陈琳檄,我书鲁连箭。

【唐】李白《题江夏修静寺》

我家北海宅,作寺南江滨。空庭无玉树,高殿坐幽人。

书带留青草,琴堂幂素尘。平生种桃李,寂灭不成春。

【唐】李白《江夏送友人》

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

凤无琅玕实,何以赠远游。裴回相顾影,泪下汉江流。

【唐】李白《江夏别宋之悌》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唐] 李频《江夏春感旧》

东风出海门,处处动林园。泽国雪霜少,沙汀花木繁。

暖鱼依水浅,晴雁入空翻。何处阳和力,生萍不驻根。

【唐】罗隐《江夏酬高崇节》

腊雪都堂试,春风汴水行。十年虽抱疾,何处不无情?

群盗正当路,此游应隔生。劳君问流落,山下已躬耕。

【唐】罗隐《游江夏口》

醉别江东酒一杯,往年曾此驻尘埃。鱼听建业歌声过,水看瞿塘雪影来。

黄祖不能容贱客,费祎终是负仙才。平生胆气平生恨,今日江边首懒回。

【唐】王昌龄《送人归江夏》

寒江绿水楚云深,莫道离忧迁远心。晓夕双帆归鄂渚,愁将孤月梦中寻。

【唐】陈陶《送谢山人归江夏》

黄鹤春风二千里,山人佳期碧江水。携琴一醉杨柳堤,日暮龙沙白云起。

【宋】岳珂《后江行》:

西望沙羡东秣陵,湓江中道是归程。 柳阴系缆人归后,频有黄鹂三四声。

【宋】贺铸《江夏秋怀》

此身岂复系西东,流浪江湖伴塞鸿。曲突非图三爵客,直钩何羡六鳌翁。

千年陈迹只今日,万里故园犹个中。冗散偶逃人指数,未应吟啸坐妨公。

【明】杨士奇 《寄题聂训导清碧书舍(节选)》

沙羡初来识君面,旨酒高堂促欢宴。鹦沙鹄岭遽分携,五载相思不相见。

片帆来往萧滩下,见尔滩前旧精舍。碧嶂清江净俗氛,古木流云起炎夏。

【明】薛纲 《临湘舟中有怀孔儒太守李承恩进士三昆季》

朝离沙羡暮临湘,万种新愁七泽长。泛泛世情凫逐浪,飘飘身计雁随阳。

沽来竹叶不成醉,采得蘋花空自香。却忆相知阻相见,溯游宛在水中央。

欲知下游何处,请随神游号前往。

上一篇: 洛阳先秦帝王陵相关人文知识
下一篇: 不管楼层多高,这7个楼层是“最吉利”楼层,并非迷信,而是共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