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都叫“故宫 ” 历史结点 历史穴位却各不相同

147小编 198 2025-08-01

神州大地上的三座故宫,是中华民族的共有财富。中国人大多是怀着民族情愫和对皇宫的好奇游览故宫,但三座故宫全都游过的人并不是很多。

站在历史长河岸边,寻找三座故宫的结点和历史穴位,也颇有趣味。

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是三座故宫中当之无愧的大哥大;沈阳故宫是清王朝称雄之初在东北的宫殿,从规模来看,更像一座兵家大院;台北故宫,应当说既不“故”也不像“宫”,准确说就是一座博物馆。

北京故宫位居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之前,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这座皇宫开始建设,用时十四年建成。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墙和护城河,也被称为紫禁城。

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堪称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

明代的北京本来是燕王朱棣的封地。靖难之役以后,永乐元年(1403年),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向皇帝奏本说,燕京北平是皇帝“龙兴之地”,应当效仿明太祖对凤阳的做法,立为陪都。明成祖于是大力擢升燕京北平府的地位,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称为“行在”。同时开始迁民以充实北京人口,被强令迁入北京的有各地流民、江南富户和山西商人等百姓等。

永乐四年(1406年),明成祖下诏以南京皇宫(南京故宫)为蓝本,兴建北京皇宫和城垣。燕王朱棣先派出人员,奔赴全国各地去开采名贵的木材和石料,然后运送到北京。光是准备工作,就持续了11年。珍贵的楠木多生长在南方深山里,百姓冒险进山采木,很多人为此丢了性命。后世留下了“入山一千,出山五百”来形容为建皇宫采木所付出的生命代价。

开采修建宫殿的石料,同样很艰辛。现在故宫保和殿后面那块最大的丹陛石,开采于北京西南的房山。史书记载,运送它时,数万名劳工在道路两旁每隔一里左右掘一口井,到了寒冬腊月气温足够低时,就从井里汲水泼成冰道,用了28天的时间,才送到了宫里。此外,还要在苏州烧制专供皇家建筑使用的金砖(方砖),让山东临清向北京运送贡砖。

皇宫建成后,明清两朝五百多年演绎的历史,包含了宫廷内的帝后活动,等级制度、权力斗争、外交礼仪、宗教祭祀等无不与这座庞大的宫殿有关。所以有人说:走进了故宫,就走进了历史,宫殿里的每块方砖,都含满了历史故事。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短命的李自成向陕西撤退前放火焚毁紫禁城,仅武英殿、建极殿、英华殿、南薰殿、四周角楼和皇极门未焚,其余建筑全部被毁。同年清顺治帝至北京。此后历时14年,才将中路被毁建筑基本修复。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开始重建紫禁城其余被毁部分建筑,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

清朝在入关之后,依照明朝的旧例,顺治帝和康熙帝都把故宫内的乾清宫作为居住和处理朝政的主要场地。雍正帝即位之后,开始移居养心殿。从雍正帝之后,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八位皇帝都在此居住。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逐出宫禁,同时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接管了皇宫。于1925年10月10日宣布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对外开放。“故宫”的称谓是从1925年以后叫起的。

随着清王朝的没落,特别是1949年前的38年中,故宫建筑日渐破败,有多处宫殿群倒塌,垃圾成山。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故宫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同时整理出大量的文物。1961年国务院颁布故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北京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沈阳故宫是中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又称盛京皇宫,为清朝初期的皇宫,距今近400年历史。

公元1621年,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大军以锐不可挡之势挺进辽东,并将都城从赫图阿拉迁至辽东重镇辽阳,开始大兴土木,修筑宫室。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仅过四年,1625年三月初三早朝时,努尔哈赤突然召集众臣和贝勒议事,提出要迁都盛京(今沈阳),诸亲王、臣子当时都表示反对,但努尔哈赤坚持自己的主张不变。

努尔哈赤为何如此“仓促迁都”?民间保留的传说是:努尔哈赤深信“传统风水”,按照风水先生的指点,他在当时的东京城西南角修建娘娘庙;在东门里修建弥陀寺;在风岭山下修建千佛寺,想用三座庙把神龙压住,以保龙脉王气。

但是,三座庙宇只压住了龙头、龙爪和龙尾,城里的龙脊梁并没被压住。于是龙一拱腰,飞腾而去,一直向北飞到浑河北岸。老罕王以为龙是奉天旨意,命他在龙潜之地再修造城池,于是一座新城便拔地而起,并将此命名为“奉天”。又因为浑河古称沈水,而河的北岸为阳,所以又称“沈阳”。

当然,这个传说带有一定迷信色彩。但有权威清史专家表示,历来古人建都建城,风水都是放首位的。沈阳在浑河之阳,上通辽河,辽河又通大海,应是是一块“风水宝地”。

沈阳故宫是在明王朝走向衰弱,满族不断崛起的历史背景下创建的。1625年,努尔哈赤出于战略考虑,定沈阳为都城,并在沈阳旧城的中心,修建了用来议政的大政殿和十王亭。1626年努尔哈赤辞世,其第四子皇太极继承汗位,续建了由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麟趾宫、关雎宫、衍庆宫、永福宫等组成的大内宫阙,使沈阳皇宫初具规模。

就是在这座宫殿里,皇太极将女真改称为满洲,于1636年将国号改称为“清”,并正式确定了宫殿之名。到皇太极逝世止,盛京宫殿始终是清王朝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1644年,满清入主中原后,盛京皇宫成为“陪都宫殿”,赋以开国先皇“龙兴重地”之宫阙圣迹的崇高地位,

这座“陪都宫殿”倍受清历代帝王的特殊重视。在1671年至1829年的150多年间,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朝皇帝曾先后10次东巡,拜谒祖先陵墓,瞻仰先皇的旧宫圣迹和遗物。为供东巡盛京的皇帝和后妃居住之用,乾隆帝对盛京皇宫进行了多次改建和扩建,形成了先皇旧宫与皇帝行宫并存的特色;其增修的西路建筑,又使沈阳故宫拥有了东中西三路建筑中轴对称的新格局。

不仅如此,乾隆帝还源源不断地从北京运送来洋洋大观的皇家珍宝于此贮藏,以示“不忘根本”,使沈阳故宫成为当时与北京宫苑和热河行宫齐名的清代皇家三大文物宝库之一。

民国时期,奉天省政府接管了沈阳皇宫。

此后,沈阳故宫又经历了奉天故宫博物馆、日伪占领时期的“皇产”、辽宁省立民众教育馆、国立沈阳博物院等不同的阶段。薪中国成立后,沈阳故宫于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7月,作为明清北京故宫的扩展项目,沈阳故宫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台湾的台北故宫博物院又称台北故宫,中山博物院。是一座大型综合博物馆,也是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

台北故宫博物院座落于台北市士林区至善路,建造于1962年,1965年夏落成。占地总面积约16公顷。是一座仿造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主体建筑共4层,白墙绿瓦,正院呈梅花形。院前广场耸立五间六柱冲天式牌坊,整座建筑庄重典雅,富有民族特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内收藏有自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和国立北平图书馆等所藏来自北京故宫、沈阳故宫、避暑山庄、颐和园、静宜园和国子监等处的皇家旧藏。所藏的商周青铜器,历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献、名画碑帖等皆为稀世之珍。展馆每三个月更换一次展品,馆藏文物达69.6万余件。

上一篇: 明末清初紫禁城的损毁与重建
下一篇: 满清十二帝的陵寝:盛京北陵、遵化东陵、易县西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