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风水大揭秘!这样布置,让孩子专注力翻倍,学业有成!
123 2025-09-12
远古之时,广袤的豫东平原,华夏腹地。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山岗巍峨,连绵起伏,沟壑纵横。水草茂盛,沃野千里,福泽宜人。远古先民,择高而居,依山傍水,休养生息,形成了母体创世文化发源地,华夏泱泱泽国。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山有山的神话,岗有岗的传说,世代相传,文脉延绵,文化底蕴深厚。
(一溜十八岗地势图 参考图片)
一、中华龙脉 一溜十八岗
河南省西华县、扶沟县位于中原腹地,沿小黄河(贾鲁河)之西,从中皇山至雾烟山,有一条东南西北走向的大龙脉,从“龙首”都城岗(中皇山)、陵头岗、苗里岗,一直蜿蜒到河南省扶沟县西北的雾烟山“龙尾”,绵延起伏,数以百里,云雾缭绕,气势磅礴,堪称“一溜十八岗”。十八岗地名分别为都城岗(中皇山)、陵头岗(龙头岗)、苗里岗、潘岗、艾岗、常岭岗、立岗、瓦岗、虎岗、姜岗、尧岗、海岗、管岗、凤凰岗、朱岗、赵岗(前赵岗、后赵岗)、柴岗、谢岗、雾烟山。从易经而言,“一溜十八岗”涵阴九局,阳九局,合为二九一十八局,正合天地之数。
这条龙脉的都城岗(中皇山)、陵头岗、苗里岗古地名,俗称三岗,位于“一溜十八岗”之首,陵头岗因此也叫龙头岗。“龙首”前有东湖(现河南省西华县黄桥乡东湖村)和西湖(现河南省西华县黄桥乡西湖村),四周有沙水、颍水、洧水、溵水等,一年四季水流不断,清激澄碧,在风水上称“黄龙戏水”。此地草木苍翠,天空祥云撩绕,地上瑞气蒸腾,日来七色奇异之气,月到光波如水,风吹若向仙歌,雨打好似万马奔腾、龙脉极盛之地。潘岗位于三岗之后,潘南、潘北古有两岗相连,岗上有寨,称其为“龙心”。这个“一溜十八岗”的中心就位于西华县艾岗乡之内。因都城岗、陵头岗、苗里岗、潘岗是风水宝地,汉朝时许多达官贵人争相把祖坟迁葬于此处高岗上,现在仍有汉代古墓群存在,并被河南省西华县政府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华县艾岗乡一溜十八岗文化园一角)
“一溜十八岗”龙脉位于中原腹地,属于五岳之中岳嵩山脉系,地势充满帝王之气。《中国古史分类记闻》早有记载:“都城中皇山女娲城五百八十所庙,一溜十八岗的传说”。相传女娲在此建都、造人、补天、立制,可见当年香火鼎盛,热闹繁华的景象。现在虽已无山的巍峨,但是有关女娲的传说却留下了很多。
从西华地貌而言,中皇山位于西华一溜十八岗之首。雾烟山位于扶沟县韭园镇,又名雾烟山。因雾烟与乌鸦音相似,所以当地也叫乌鸦山。雾烟山高出地面二三十米,方圆一二里许,在风水上称其为神龙摆尾。雾烟山古时候云雾缭绕,颇有仙气,原是道教圣地,扶沟八景之一。雾烟山距南部的谢岗还有不短的距离,如果不是“一溜十八岗”的渊源,雾烟山只能是一块突兀的高地。
二、潘岗后“骨碌沟” 刘伯温斩龙脉
六百年前,明朝护国军师刘伯温,辅助朱元璋坐下了龙位。刘伯温为了巩固明王朝的统治,呵护大明江山,经常夜观天象,寻找龙气,并运用风水和道术,斩尽天下龙脉,破坏世间风水。也是斩龙脉狂人。
刘伯温,即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谥号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朱元璋多次称他为:“吾之子房也。”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一溜十八岗地势图 参考图片)
一天夜里,刘伯温夜观天象,掐指一算,被惊得魂魄不定:西华至扶沟一带竟有一条土龙地形(即一溜十八岗),是中原的一大“龙凤风水”宝地。将来能够出一朝人王地主,成为中原的一大望族,并且世世代代出帝王,能统治中国500年的天下。既然能够有那么长的江山,就得有帝王将相、文武百官大臣和保家卫国的军队,这500年的各种英雄,自然是数不胜数。如果一个人以一粒芝麻计算的话,这里能出一石(石,另念dan旦音,为古时称量粮食的工具。换算方式10斗为1石,1斗为12.5斤,1石为125斤)四斗芝麻的响马(响马,强盗的别称,这里指反叛的人),反叛的人多得不计其数,足以推翻明朝,改朝换代,这还了得!
刘伯温因此闻风丧胆,心神大乱,立刻奏明皇上,要破坏这里的风水宝地,切断这条龙脉,以绝后患。于是朝廷派遣数千官兵,来到西华县艾岗乡安营扎寨,在“一溜十八岗”潘岗后的龙心地带的“土塚子”(有地劲)上,开始挖“骨碌沟”来破除地劲。
龙心地带虽然高不过数丈,南北宽不过一里,东西长不到三里,但是岗土秉性非常坚硬。官兵们每天用铁镐挖,坚硬的土质像钢铁一样,一镐下去,像打火石一样碰出火星子,土层很难挖动。然而皇上的命令难以违抗,只好硬着头皮挖下去。就这样,官兵们不辞劳苦,一连挖了半个月,进度并不快。
又挖了半个月,可能是火星爷显灵,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官兵白天在“土塚子”下挖的沟,会在当天晚上合拢在一起,第二天看时平平坦坦,像没挖过一样。这下可把官兵吓住了,将官就把挖而复平的灵异事件秉报到京城。圣旨很快传下,要求官兵日夜不停地挖。但是官兵又挖了半个月,在地劲的作用下,还是沟挖的快,合住的也快。
一天夜里,官兵挖到半夜子时,突然天下起雨来,只能收工歇息。这时有个士兵把挖土工具忘在工地,于是就回去找。当他走到离工地还有百十步远时,就隐隐约约听见有人说话声。他好生奇怪,就硬着头皮、壮着胆子往前走,仔细听听。竟然听到人声鼎沸,那说话的声音非常繁杂,好像有很多的人在说:“惜乎—”“惜乎—“惜乎—”。
士兵感到又惊又怕,慌忙跑回宿营地,向将官禀报遇到的灵异怪事。刘伯温很快知道了此事,他夜观天象,然后对带队的将官面授机宜。时辰到了某日某时,将官带领士兵们轮流换班劳作,昼夜不停,一个劲儿地往下深挖。整整挖了七七四十九天,挖出了一条南北宽几十丈,深达三丈多,东西长三华里多的大“骨碌沟”。当事之时,天空风云变幻,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地动山摇,一颗硕大的龙珠,灵光旭旭晟翔,方圆百里如同白昼。估计是火星爷抵挡不住时局,“一溜十八岗”的龙脉风水地劲最终被破。
刘伯温画像
官兵后来在“骨碌沟”里挖出了数不清的砂浆石人子、砂浆石马。这些砂浆石人子、砂浆石马,有不少已经长成型了,就连鼻子、眼睛也能够看得清楚。武官穿着盔甲,骑着战马,很是威武雄壮。那些文官,还穿着官服。于是官兵们就把这些砂浆石人子、砂浆石马通通砸烂,只见里头还流出有血一样的东西。
六百多年过去了,在“一溜十八岗”“土塚子”下挖出的“骨碌沟”,经过多年的风风雨雨,黄水多次泛滥,泥土淤积,当年的沟沟壑壑已经基本上被淤积成了洼地。
三、正月十五放社火 火树夜花好年成
潘岗有潘南寨和潘北寨两个寨,古时候都是择高而建的实心岗土寨。潘北寨是一个很高大的“土塚子”,地下有一个深达数里的火星爷洞(火星爷洞又称火龙洞,潘岗村如今仍有火星爷庙),通天地之灵气,护佑当地百姓。
农历正月十五前后的傍晚,火星爷洞方圆数十里内,会有耀眼的灵光出现,照得如同白昼,民间称其为火星爷放光。据说只要能够见到火星爷放光的祥瑞之象,这年的庄稼必定有好收成。
中原腹地是农耕文化发源地,江山社稷以民生为本。民以食为天,火星爷是民间的社稷之神,主管人间烟火。民谣:“七阴八下九不晴,湿柴冒烟老妇哭。要知今年好收成,正元十五放光明。”潘岗有元宵节放社火的习俗,迎合火星爷放光,每年正月十四到十六的三个晚上,都要在火星爷洞前放社火。放社火是民间传统的祭祀社稷之神的活动,主要是放烟火,送灯台,挑灯笼,观花灯,恭迎火星爷放光;还有唱戏、舞狮、舞龙、高跷、旱船等,旨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潘岗的社火活动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和地方特色,主要是放烟火祭祀火星爷。火星爷洞前有三天的庙会,每天晚上,人们喝罢汤,成群结队,从四面八方云集于潘北火星爷洞前的空旷之地,人山人海。社火有各种各样,起火通天谓之炮打月明;就地放花谓之火树银花;最具代表性的社火是射虎——“乱箭实(射)杨七(郎)”,彰显宋朝时期的“潘杨斗”(潘南不唱《墙头记》,潘北不唱《审潘王》)。形状不一的烟火“嗵嗵嗵”的此起彼伏,整个夜空一下子五彩缤纷,被照得如同白昼。方圆几十里的群众都来观看烟火,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很是热闹,这也成了潘岗村数千年来恒古未变的一个习俗。
(西华县艾岗乡潘岗村北火星爷庙)
四、莫道江南出才子 自古溵水出奇士
溵水是沙颍河流域的一条古河,是易经文化发源地,不仅有伏羲、箕子、老子,而且有陈抟、严天本、凌梦涵、大虎成、二虎成等奇人异士。
古时候,潘岗的后岗上有一片老坟院,世人称其为严家坟。严氏后裔为避战乱,从潘岗迁徙到扶沟县练寺南定居,村名严村。明朝初期,村里有个隐士叫严天本,有宰相之才。他能掐会算,有通天之术。知道天几时会下雨,能够下到哪里,几时雨来,几时雨停,下多少雨水。由于时运不济,得不到国家重用,他一生过着田园生活,只能做个隐士。
据传江南有两个进京赶考的举子,路过严村,见一老人(即严天本)在场里晒粮,于是就对老人说:“今日午后有雨,您不能晒粮。”老人看看二人,随口答道:“今日虽然有雨,但下不到我场里。天可下雨,我可晒粮。”两个赶考举子闻听此言,很是不信,于是就等雨后再启程赶路。午时三刻,风云密布,雷雨大作,老人却悠闲自得;风雨过后两个赶考举子到场里看时,粮食真是未被雨淋,大惊失色。心想这样的高人就不去京城坐高官,吾等之辈还求什么功名,于是就拜别老者,回江南去了。
距离龙心潘岗村北不到三里远的西华县红花镇赤狼村,盛姓宗族里出了个盛平,是个保国大将军之才。他个子高大,一顿能吃一篓子馒头,谓之“馍篓”,有一身巨大的力气。由于没有得到朝廷老儿的加封,也没有派上大的用场,却留下一些传奇的故事。
民国时期,红花镇南凌村有一位奇士叫凌梦涵,精于易道,善下梦棋。有一江南才子,在开封棋馆月余未逢对手;又到周家口棋馆,连赢数日。于是狂妄至极,扬言下遍中原无对手。有一位邋里邋遢之人对其说道:“我乃箕城(西华县)人也,已观你下棋多日,就你那棋艺呀!真是瞎棋!臭棋!”此人一听,火冒三丈,愿意拿出1000块大洋押注,与凌梦涵一赌输赢。
凌梦涵卧在软床上,悠闲自得,让一童子执棋。那江南棋手走一步能看三五步棋,心高孤傲,眼里只有输赢。却没想到自己只走了几步棋,就如堕入云雾之中,全盘皆输了,输的真是口服心服。江南棋手感到凌梦涵下棋出神入化,棋道高深莫测,就拱手称先生,虔诚拜师学艺。眼中有棋,棋走一步错;心中有棋,棋盘定乾坤。不到箕城,焉知楚汉相争,鸿沟为界?
在陵头岗(龙头岗)也出了两位保国大将,一个叫大虎成,一个叫二虎成,他们是弟兄二人。大虎成、二虎成在幼小时期就天生神力,饭量巨大,而不敢外出走亲戚。有一年,舅舅盖新房,想让外甥帮忙,知道他俩饭量大,就提前准备好一筐馍和一锅稀饭。他俩早晨去了,到了舅舅家,一口馍、一口稀饭狼吞虎咽吃起来。不一会儿,就把一筐馍和一锅稀饭吃的干干净净,旁边的人看着目登口呆。
弟兄两个吃完饭,便问舅舅有什么可以帮忙的。舅舅说“庄东头咱家场里有几亩地整好的麦秸,你哥俩去弄回来”。大虎成、二虎成二话不说直接去了场里,不到一上午的时间,就把麦秸全部搬到了舅舅家里。
一个阴雨天,一辆装满粮食的车子陷在路中,无论拉车的三匹骡马怎样拖拽,都无法移动车子。这时哥俩一前一后轻轻一抬,粮车轻轻松松的走出泥潭。恰在这时,一阵狂风吹来,一片乌云遮住太阳,顿时天昏地暗。赶车人隐隐看到,哥俩竟是头上有尖角、两眼似铜铃的大水牛。车推出来之后,一阵清风飘过,人形复原,一切如常。
五、 豫东特委普理校 三岗烽火别样红
“一溜十八岗”,人杰地灵。抗日战争时期,三岗(都城岗、陵头岗(龙头岗)、苗里岗)群英荟萃。英雄豪杰从四面八方拥来,同心协力在这里成立了红色政权,建立了革命军队。
1907年,一个婴孩在都城岗呱呱坠地,他叫胡晓初,从小就有与人不同的壮志胸怀。幼年时他入本村私塾读书,12岁时父母相继病故。青年时代因不满旧社会、旧制度,就开始寻找光明和进步的道路。1926年,他在奉军服役时,因目睹和痛恨军阀部队的胡作非为,随后和好友一起,带领一排士兵悄悄返回了老家“三岗”。
也是1907年,另一个婴孩侯香山出生于“一溜十八岗”中陵头岗(龙头岗)的武术世家。其父侯自成是“大洪拳”的传人,曾在全省武术比赛中夺得冠军,受到时任河南省主席刘峙宴请,并被刘峙馈赠青龙宝剑一把和“银盾”一枚。侯香山9岁入本村小学读书,12岁随父亲侯自成学习武术。1926年,侯香山在奉军当勤务兵。同年秋天,与好友胡晓初一起返回故乡。
1898年,“一溜十八岗”东邻的红花镇屈庄村又出了一位英杰,他叫屈申亭。9岁时入本村私塾就读。1917年参加直系军阀部队。“五四”运动爆发后,他带着两支冲锋枪冒险离开军阀部队返回家乡。1926年,他四处奔波,积极活动,一直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
当时的“一溜十八岗”也和全国一样,官府黑暗,军阀混战,土匪横行,豪绅盘剥,民不聊生。为救民于水火,胡晓初、侯香山、屈申亭三位英雄很快走到了一起。他们商定,成立寨公局农民武装,专门打富济贫,除暴安良。很快,他们也成了“三岗”和屈庄一带群众的保护神。
1927年秋,胡晓初、侯香山建立的农民武装,先后打退了大杆土匪李老摸的500人袭劫。1928年夏,打退了流串作案,扰乱各省社会治安的大杆土匪刘黑七2000人的骚扰,保护了“三岗”一带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拥戴。
1933年,中共北方局派沈东平来到“一溜十八岗”的“三岗”,胡晓初、侯香山、屈申亭等人从此接受党的领导,积极投身革命工作,并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北方局也先后派出路岩岭、沈东平、王子英、王其梅、栗在山、刘作孚、樊亚峰、施德生、施于民、施纪恩、王学武、魏凤楼等来到“三岗”,开展救国救民工作。
(西华县艾岗乡“三岗”中共豫东特委纪念塔)
1936年10月以后,中共河南省委在“一溜十八岗”陵头岗建立中共豫东特委,成为西华、周口、淮阳、沈丘、商水、鹿邑、太康、睢县、宁陵、扶沟、许昌、鄢陵、郾城、漯河等县、市党的领导核心和抗日指挥中心。在西华成功举办了40多期抗日干部培训班,培养了抗日骨干4400多人。创立了抗日革命根据地,成为当时有名的“豫东小延安”。组建了6000人的“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西华县民主县长楚博出任司令,沈东平担任参谋长(实际为政委),胡晓初、侯香山、屈申亭分别担任自卫军副司令员和各区团司令。而中共豫东特委和普理学校就建在“一溜十八岗”的高岗上。
1938年10月,八路军总部参谋处少将参谋处长兼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主任彭雪枫、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参谋兼总务科科长张震带领373人的教导队,新四军抗日先遣大队大队长兼政治委员肖望东带领260人的抗日先遣大队,豫东抗日游击支队第三支队司令员兼前敌委员会书记吴芝圃、王海山带领的460人的豫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先后来到“一溜十八岗”北部的红花镇杜岗,各路英雄豪杰同“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胜利会师,在这里成功组建了新四军游击支队。
胡晓初、侯香山、屈申亭带领4000多名西华人民自卫军战士参加了新四军。胡晓初担任新四军游击支队二总队总队长,侯香山担任新四军游击支队五团团长,屈申亭担任新四军游击支队四团团长和总队长,在抗日战争中都立下了赫赫战功。
抗战时期,从“一溜十八岗”还走出了魏凤楼、吉鸿昌、展书堂、王学武等四十多位将军,数百名县团级以上的领导干部。在西华革命老区,还走出了八路军四纵司令员、新四军四师师长兼政委彭雪枫;西藏军区昌都警备区司令员王其梅、国家军委副主席张震,人民解放军中将肖望东、中共中央中南局书记处书记吴芝圃、兰州军区政委谭友林、内蒙古军区司令员滕海清、上海警备区副政委方中铎……他们赶走了日本侵略者,推翻了蒋家王朝,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
易经中说:天之健,君子自强不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沙颍河水东流去,母体文化传基因。名不在经传的“一溜十八岗”传说,尽管已历经数万年的历史,但在“一溜十八岗”中心的西华县艾岗乡四周,人们一直津津乐道,对于那些未解的谜团更是众说纷纭,言人人殊。
(西华县艾岗乡一溜十八岗文化园一角)
如“一溜十八岗”中心都城岗、陵头岗、潘岗比比皆是的汉代古墓群,出土了陶罐、陶壶、汉砖、三折足陶鼎、仿铜器方壶、铜镜、铁剑、五铢钱、铜镞、带勾、水晶珠、玉件、瓮等大量的珍贵文物。这些总占地面积400多亩的汉墓群中,除了潘岗村汉末溧阳县令潘乾有碑文记载外,其余汉墓均无碑文记载和文字流传。
那么,这些沉睡在汉墓中的故人是谁?汉墓出土的文物想“说”些什么?“一溜十八岗”、汉墓群和当时的艾岗乡又有什么样的故事传说?都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更增添了“一溜十八岗”无穷的神秘感和魅力感。(苏韵棠 盛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