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师生活杂忆(9)

147小编 157 2025-08-08

安师生活杂忆(9)

校园素描

文/王国琦(吉林松原)

一九八四年九月一日临近中午时分,满载着安师八四级新生的接站大客车,停在安师校园盛开着如霞似火串红的花坛前,刚刚入学的我们扛着行囊、拎着提包,在接站学长的引导、组织下,鱼贯从大客车里走出,拥入从此与我们相伴四年、一生难忘的安师校园。

凡入安师上学读书,第一眼便可见到门面并不阔绰反倒略显寒酸的校门。这些年也曾去过无数的

学校,大城市的大学、小城镇的中学、乡村中心学校,甚至包括乡村小学,也曾留意过这些学校的校门,当年安师的校门怎敢与这些学校的校门相比!安师校门宽不过六米,两组对应相套的门垛东西呼应,一对对开的大铁门,开关落锁总是发出吱呀呀的声响。“大学之大不在大门之大”,有俗语称“瑕不掩瑜”,安师校园大门的简陋寒酸却从来没有遮蔽过它的高雅与神圣、端庄与秀美,安师校园大门的全部“风水”全在于笔直端正悬挂在门垛上的校牌和校牌上赫然书刻着的“白城地区安广师范学校”十个大字。

在校时,每天出出入入校门口,似乎不曾留意过它的存在,也没能体会过它的意义。一九八八年仲夏毕业离校前,拿到照相馆师傅送来的把校牌与我的二村照P在一起的照片时,才略有心动地欣赏了P在照片里校牌上的“白城地区安广师范学校”十个大字。我不懂书法,看不懂这十个大字的艺术之美,但却从它灵动不失严谨的字体里,领略到安师人的精神和风骨。

据说,安师与松原市某中专类学校合并向松原市搬迁时,那块木质校牌曾一度被忽视,遭了些许“磨难”,后被一位学长捡起,收藏。学长的此举,对于安师人来说,不啻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功德之事,使具有安师“血统”的所有安师人,可以寻找到一件寄托相思的“圣物”。它也以其所独具的精神内核和情感依托,提醒着我们无论走到哪里、身在何处,都要高高擎起并继续擦亮“安师”这块响亮的招牌。

一条与大门等宽、南北贯通的水泥路,连接在安师校园大门与灰白色公寓楼之间,水泥路正中坐落着一个看上去略显苍老的花坛里,串红花开正盛正旺,一片火红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足以驱走上学旅途一路的疲劳,也一下子点燃即将跨入青春岁月的我们的火热激情。那时那地真有把满坛花红拥入怀抱或把自己融入花海的冲动。

水泥路两侧分布着两个花园,花园的面积不是太大,但对于一个刚刚走出破破烂烂农家院的我来说,有花园的世界便是高雅的去处,直至今日,我依然对整洁的院落情有独钟,对家养绿植钟爱有加,大概源于当年进入安师校园时看到两个规规矩矩花园的影响吧。花园四周以低矮的红砖垒砌、水泥抹顶、中间镂空的女儿墙围拢,女儿墙内栽植有修剪整齐的低矮灌木树墙,花园里以刺玫、丁香、柏树居多,间或几棵树冠丰茂的松树站立其中。花园四周便是砂石铺就的校园甬路。鲁迅曾写到,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安师校园恰也如此,并不宽绰的甬路上众学子经常徜徉其上,漫步聊天,也不乏谈情说爱,是是非非。

东花园之东,便是勾引着我们的食欲的食堂了。前文已对那个令我们向往又令我们无奈甚至厌恶的食堂做过描述,此处省去大约1500字。我想,这里省去的文字,凡是在安师读过书、在食堂就过餐的安师人,都能落笔而叙、千言万语、滔滔不绝吧。

西花园之西,有几棵垂柳郁郁葱葱,也有几棵新植的白杨挺拔而立,甬路之边、垂柳白杨之下,格桑花在微风中摇晃着纤细的腰肢,腰肢之上盛开着或粉或红,或白或紫五彩缤纷的花朵。这花是否一如安师校园里流动着的少女们绰约的风姿一般呢!也许只有正青春的安师少女们才能读懂这花的五颜六色之美吧。

(注:此文笔止于此,公寓楼、楼后教学平房及操场,待后文继叙。)

转载自《王者的北方》

上一篇: 曾经有个城市叫胶南(三)
下一篇: 忻府区孙村:七峰拱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