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蜂蜜的知识:藿香原蜜
156 2025-08-14
文/郑焕章
泉州城心塔,又名“定心塔”,位于泉州市区西街井亭巷北端西侧(旧属万厚铺),现耸立在一户人家的围墙内。该塔为楼阁式,五层五檐,下有塔座,乎面呈八角形,高约4.5米,边长0.75米。塔身系用红砖砌筑,外涂白灰,顶装以红陶罐叠成而涂上白灰的葫芦刹;塔座作须弥座,用花岗岩石砌筑。1983年1月,城心塔被公布为泉州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清乾隆《泉州府志》载曰:“定心塔,在万厚铺郡城之中,明万历间造,国朝乾隆十四年重修。” ¹乾隆《晋江县志》也是如此记载²。于是,1984年6月以泉州市人民政府的名义所立的保护碑之碑文介绍说,此塔“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建”。依此之说,城心塔当是明万历年间才开始建造的。然而,1987年我们在文物普查时却发现该塔须弥座束腰上嵌有两方花岗岩石的题记:一方镌刻“万历元年重修”,一方镌刻“乾隆十四已巳重修”,均为阴文楷书,竖排,但字体的风格不一样,说明不是同时所刻。很显然,城心塔不是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而是在万历元年(1573年)之前就已耸立在泉州“郡城之中”了。所以说,清乾隆《泉州府志》和《晋江县志》所载城心塔的建造时间是不确切的,从而以讹传讹。
泉州城心塔即所谓古代泉州府城中心之塔。那么,它始建于何时呢?据清乾隆《泉州府志》卷十一“城池”载曰:“府治中有衙城,外有子城,又外有罗城,有翼城。”于是,要知道城心塔始建于何时,必须先弄清它是作为泉州府城的那种城的中心之标志。
首先看衙城,明万历《泉州府志》卷四载曰:“衙城,即州治之垣墙。”其址在北门州顶,即现在露天公共体育场。据陈允敦先生在《泉州古城址踏物纪要》一文中介绍:“衙城原很小,广袤各不过二、三百米,充其量相当于一个土寨,它仅是五代留从效建牙的一个衙门而已。” ³很清楚,当时衙城仅缩在今之北门,而城心塔位于今之西门,两者风马牛不相及,毫无关系。
再看子城。明万历《泉州府志》卷四载曰:“子城,周围三里,为门四:东曰‘行春’、西曰‘肃清’、南曰‘崇阳”、北曰‘泉山’。”清乾隆《泉州府志》卷十一“城池”引《高霍记略》曰:“泉之郡治,相传未有罗城七门,先有子城四门,……迨后辟罗城,而四门遂为鼓楼。”四鼓楼的楼址是:东鼓楼(行春门)位于现在东街相公巷口以西,门楼巷口以东的街道上;西鼓楼(肃清门)位于现在西街菜市口的街道上,南鼓楼(崇阳门,后改名丽正门),位于现在南街承天巷口至花巷口的街道上;北鼓楼(泉山门)位于现在北门孝悌巷口南侧。据陈允敦先生在《泉州古城址踏勘纪要》一文中介绍,其“基址范围很小,且很方整”⁴。于是,从子城的方位来看,它最西是至现在的西菜市口,而城心塔则位于西菜市口西侧的井亭巷旁,距西菜市20来米。这说明城心塔是建于子城外,所以两者亦毫无关系。
接下来看翼城。清乾隆《泉州府志》卷十一“城池”载曰:“翼城在罗城外,宋绍定三年郡守游九功筑,东自浯浦,西抵甘棠桥,沿江为蔽,成石城四百三十八丈,高盈丈,基阔八尺。元至正十二年,监郡偰玉立拓南罗城以就之,今统为罗城。”陈允敦先生在《泉州古城址踏勘纪要》一文中对翼城有更详细地介绍,他说:“绍兴三年(1133年,这里陈先生将绍定三年误记为绍兴三年)郡守游九功以原镇南门外至晋江北岸一片,商业繁荣,人烟稠密,但每年江水泛滥时,尽成泽国,因思应予以有所保障,乃于濒江一线加建防洪墙一堵,号曰翼城,西起原临漳门,沿破腹沟北岸,经马头埙沿五堡溪北岸,过浯浦桥,转北沿东鲁巷接于原通淮门。志云全长二里有奇,其实倍之。” ⁵ 可见元代偰玉立未拓罗城时,翼城原在罗城外,位于泉州西南部沿晋江而筑,且是以防汛为主,这说明城心塔与之更无关系。
从上述情况来看,可以肯定地说,城心塔与衙城、子城、翼城都无关系。于是,与之有关系者,唯有罗城也,然而,泉州的罗城又有原罗城和新罗城之分:原罗城系指唐代泉州初营建之城,新罗城即是南宋至元末所营建的罗城⁶。所以,要明确城心塔的建造时间,还必须分清它与原罗城、新罗城之间的关系。
原罗城,现又称“唐故城”,是唐代泉州作为州治后最早营建之城,历经千年的沧桑变化,尤其是历朝不断地进行城市改造,故址早已荡然无存,又现存的志书对其范围、规模、城门位置、城垣走向都没有明确记载。据《泉州古城址踏勘与研究》课题组编写(杨清江先生执笔)的《泉州唐城踏勘考察研究报告》介绍:
根据近年1:5000《泉州市区图》测算,唐故城周围13.2里,面积近3平方公里。有四门,东门名号未详,疑即“行春”,在二郎巷南口东街上;西曰“素景”,在孝感巷南口四街上;南曰“镇南”,在南街镇南桥北;东南曰“通淮”,在旧通淮桥(后称登仙桥)北、东边巷南口“坊脚”;西南水门曰“通津”,在故城西南;北墉有立侯楼,名北楼,在孝悌吞东口南侧北门街中,有楼无门。⁷
从其东、西、南三城门和北楼的位置来看,原罗城初建时东西距离较长,南北略短,且“因趋避地势之故,形状不规则” ⁸,难于精确测定城之中心点,但只要目测就可明显看出城心塔处于偏西和偏南位置;若以东西南三城门与北楼划出东西和南北两条中轴线,其交叉处作为城之中心点的话,城心塔也无位于此交叉点上,依然是偏西和偏南。
原罗城在唐后期至北宋初曾多次扩建,但大多是局部扩建,与城心塔的建造不可能有什么关系;唯一值得考虑的是南唐保大年间(943-957年)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对此城重加版筑,并扩建仁风、通淮等数门,使城的周围达20里,城区面积约有5平方公里⁹。这时,原罗城有七个城门:东门曰仁风,位于二郎巷口偏西的东街上;西门曰义成,位于甘棠巷口偏东的西门街上;南门曰镇南,位于南街镇南桥(蓝桥)之北;北门曰朝天,位于文胜巷口北门街上;东南门曰通淮,位于兵马司桥西北;西南门曰临漳,位于新门水关桥东北;新南门曰通津,位于傅府山南麓,通津桥正北。由于留从效所扩之城,其形状依然不规划,又东西两城门完全不在一条直线上,故亦难于确定城之中心点,但目测也可判断出城心塔所在的位置还是偏西和偏南。
新罗城,据陈允敦先生介绍说:“只沿用原罗城朝天门至义成门一段,其余皆是南宋至元末,游开于先,偰成于后,而奠定其规模。以后历经明清两代,虽多次增修,甚至改关东式,但亦仅限于加高加厚,及墙上建筑的增删而已。”“南宋绍定三年(1230年),泉州知州游九功筑西南翼城,东自浯浦,西至甘棠桥;绍定五年(1232年),泉州知州真德秀又建东南翼城,北起仁风门,南至津头埔;到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泉州路达鲁花赤偰玉立拓南罗城,将西南、东南两翼城统而归之,奠定了新罗城的规模,其周围达23里,城区面积约6.2平方公里。此时,新罗城的形状仍是不规则的,东北、东南和西北三部凸出。城门还是七个,北之朝天门和西之义成门依旧址不变;东之仁风门则沿东街向东移约50步;南之镇南门改名德济门,移至万寿路口东侧、天后宫对面;东南之通淮门和西南之临漳门均跨濠沟向东南移有近百步;新南门通津门移到竹街南畔。由于新罗城的形状还是不规则,东西两城门也完全不在一条直线上,所以,同样难于确定城之中心点,但目测就可明白城心塔所在的位置是偏西和偏北。
从上面叙述城心塔所在位置与原罗城、新罗城之间的关系来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城心塔不是原罗城也不是新罗城的确切意义上的城之中心标志,仅是象征性而已。那么,它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呢?我认为,泉州城建造这座城心塔的主要作用是镇煞风水,因“泉人重堪舆”;又有传说,古代泉州城内有瘟疫流行,人心不安定,建此塔以镇邪,故名“定心塔”。所以,从其主要性质来说,它是一座风水塔。鉴于此,就难于直接判断出城心塔是唐代初建城时造,还是五代留从效扩原罗城时造,还是元代偰玉立拓新罗城时造;然而,可以从子城和开元寺东西塔的建造来间接判断之。
子城系武军节度使王潮于唐光启二年至景福二年(886-893年)间建造,到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18年)才毁废,于是留从效在五代南唐保大年间(943-957年)重加版筑并扩建原罗城时子城尚存在,倘若这时才建造城心塔,就很不配称。因城心塔位于子城的西城垣和西城门(肃清门)的西侧,距离不过20米左右,西城垣之高至少有5米以上,西城门得更高了,而城心塔现存只有约4.5米高,刚建造时肯定不会比此更高,它如果是此时建造就与西城垣尤其是西城门很不配称。又这时在城心塔西北侧的东西两木塔也已耸立在开元寺内,东塔建于唐咸通六年(856年),西塔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年),东塔五级,西塔七级,前者是释文偁在泉州四城门头设柜募缘而建,后者是闽王王审知特地从王城福州浮海运杉木来建,估计其高在10米以上,东塔距城心塔50米左右,西塔距城心塔200米左右。如果城心塔是留从效扩原罗城时建,也与东西塔不配称。所以说,城心塔不会建于这个时候。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偰玉立拓罗城时东西塔已由砖塔变成石塔,西塔是南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1237年)易砖为石,东塔是南宋嘉熙二年至淳祐七年(1247年)易砖为石,前者高44米多,后者高48米多,是全国最高的一对孪偶双塔而且饰满十分精美的浮雕。于是,倘若城心塔是偰玉立拓罗城时建造,更会大煞风景。一者太小,二者太简陋。所以说,城心塔更不会在此时才建造。
一言以蔽之,城心塔只能是在于城和东西塔未出现时建造,即是唐代泉州初建城建造的。其具体时间是何时呢?清乾隆《泉州府志》卷十“城池”载曰:“相传为南唐保大中节度使留从效筑也。”此说早就被怀疑,而且近几十年更被研究泉州古城址的专家学者所否定,因留从效只是重加版筑和加以扩建而已。据《泉州唐城踏勘考察研究报告》说:“泉州唐故城初筑时间在武则天久视元年至唐玄宗开元六年”(700-718年)之间,也就是第三次置武荣州在泉州今域设治、晋江建县期间。但其创筑具体年份因史志无微,尚难准确判定。”所以,城心塔的确切建造时间尚无法断定,但其大约时间当在武则天久视元年至唐玄宗开元六年的盛唐期间
从全国许多古城来看,几乎还没有听说有城心塔的建造并保存下来。所以,明确泉州初建城时就建造了城心塔(尽管是风水塔,作为城中心标志只是象征性)并保存至今,这对于研究泉州城市的建设史有着特殊的、重要的意义。
注释:
1、清乾隆《泉州府志》卷十七“古迹”。
2、清乾隆《晋江县志》卷十五“杂志·古迹”。
3、《泉州文史》第二期第2页。
4、同3,第3页。
5、同3,第8页。
6、参考陈允敦《泉州古城址踏勘纪要》,《泉州文史》第2期。
7、8、9《泉州古城址踏勘与研究》课题组编写《泉州唐城踏勘考察研究报告》第42页。
10、参考陈允敦《泉州古城址踏勘纪要》和庄为玑《泉州历代城址的探索》,《泉州文史第2期第7页、21页。
11、参考陈允敦《泉州古城址踏勘纪要》,《泉州文史》第2期第10页。
12、同7,第43页。
13、16同6,第8页。
14、清乾隆《泉州府志》卷20“风俗”。
15、同7,第9页。
17、同7,第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