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乐观,财运来;人冷静,避灾祸;人慎言,免是非
74 2025-08-17
张仪登场的时候,整个战国都在打翻了的棋局里混乱地走着棋。没人愿意下慢棋,谁也不肯停一停,大家只想搏一口气!这个人,出生魏国,少年时代穷得没法好看,却偏偏让他遇见了鬼谷子。鬼谷子的门下,苏秦和他几乎是连体,不只是学问,连命运都像两把剪刀拧在一起,谁也不要抢着锋利。苏秦早早声名鹊起,张仪反倒寂寂无闻,说是蛰伏也好,说是不得志也罢,其实就是穷到发脾气的时候也没人理他。
真到楚国那一次,才是人生里头的第一个龌龊坑。张仪跑去投靠昭阳,本来以为能混个饭吃,结果因为穷,被摆了一道——用佣人的残羹冷饭,指着他鼻子说你小子是不是偷了和氏璧?一顿打,真铁——打得他骨头缝里都响。他不是硬气,是根本没得选,咬着牙一句承认都没有,楚国人最后也只能放人。张仪回家闷不吭声,翻身第一句不是安慰自己,是问老婆:我舌头还在?舌头在,人还活着,术也没丢。那会谁能猜到,这就是他和楚国死磕的开端?
有人说受过的羞辱,埋心底,能长成森林。张仪后头在秦国立功,最狠的一招就是坑楚怀王。明明嘴上哄着一套,背后算盘打得啪啪响。说给六百里地,楚怀王听了乐,结果连影儿都没看到。张仪啥反应?从来就是人精一个,刚吃尽苦头就拿着这碗毒药灌回去。被骗的不只是楚国,而是整个六国的联合。他抓准老秦想东进的骨感野心,拿嘴巴赚出一片疆土,不是巧合,是手段。所以张仪成了秦国相,连封号都有:“武信君”。但有一说一,张仪和苏秦那点恩恩怨怨,比六国合纵还要复杂。
张仪的连横之术,真不是吹的。他看透人性的软肋和利益交换,如数家珍,把外交场上的牌打得密不透风。别人玩的是你死我活,他玩的是你打一拳,我顺势递个枕头给你睡。苏秦合纵,六国抱团,张仪一句:“和秦合作,你自己分最大饼”,就让齐国、赵国抽身而去,联盟变孤岛。一年一个主意,三年一场惊天动地的翻盘,不服不行。谁能想到口才这东西,不光能救命,还能改天下大势。
风水轮流转,张仪靠“嘴上功夫”把秦国送进东进的快车道。秦惠文王信他,重用他,无论外交还是内政,张仪都有份。其实,张仪在秦国的地位,和司马错也不是简单的朋友或同事那么点意思。他们把蜀拿下,为秦国添了一大片地盘。这功劳谁也抹不掉。张仪对外合纵连横,对内没什么派别,除了自己。更有意思的是,他明知自己锋芒太露,树敌太多,还照旧敢和朝里的老狐狸正面刚。原因?或许他从来就觉得世道无常,今天在顶峰,明天进泥坑,谁都说不清。
再说那场和楚国的博弈。张仪把六百里地说成饵,楚怀王真的信了——这不是单靠口才,是利用了对方的贪。他把齐国和楚国关系搅黄,六国联盟前脚刚强,后脚就散了架。等楚国醒悟想打回来,张仪又把齐国拖进来,直接一场大战打了个翻身。张仪若不是天生的外交家,他早烂在楚国牢里。偏偏他能靠靳尚和郑袖的关系保命离开,不止一次。楚国为这事气得几乎痛哭。这里有个小插曲,恩怨起于旧怨,了于新仇,旧账翻到新场合就是利器,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纵横家都爱记仇,张仪无疑是最记仇的那拨人。
他游说赵、燕、韩三国,把这些看似牢不可破的联盟拆得七零八落。就像把一棵大树的根全挖松了,你让大树怎么活下去?秦国的多线压力一下没了,六国分崩离析,张仪成了风口浪尖上的人物。他用战略缓冲换了空间,把秦国人害怕的正面对抗变成了绕着怼。换句话说,六国抱团还能抗秦,六国一散,秦国随时吃独食。数据能说明:公元前325年—公元前310年间,六国谋秦合纵次数骤降,从年均三起缩到零星一两次(据杜佑《通典》统史)。要说张仪无能?这不是抬杠。
可再聪明的人,也怕棋差一招。秦惠文王死了,新君秦武王年轻气盛,不耐张仪靠嘴吃饭,还觉得“一介书生”威胁王权。更惨的是,老同僚们早已磨刀霍霍,想要除掉张仪。张仪怎么自保?装傻还是跑路?真假难说。他最后选择辞去秦相职位,这不完全是畏惧,也可能早看透了新王不认旧功。不管是被赶也罢,自己走也罢,张仪离开秦国的那一刹那,也等于切断了自己绝大部分的政治命脉。
魏国接纳了张仪,其实是图名大于图利。张仪任魏相,魏国国势江河日下,没人信他能改变什么。有一种说法是,魏王也只是想沾张仪那口气,想试一试这张三寸不烂之舌还能再救魏一次吗?但一代宗师,终归也斗不过大势。齐国趁着魏国虚弱进攻,张仪即便花尽脑筋,也就是托个底,拖点时间。他此时年纪大了,身体也垮了,智谋渐渐失色,无论再怎么巧舌如簧,也再挡不住铁板釜底。
公元前309年,张仪病逝在魏国相府。看起来是个英雄末路,实则也是他不得已的归宿。多年纵横,如今剩一口气悄悄断在了异乡。奇怪的是,很多人记住格局和口才,少有人在乎他最后并没在秦国善终。他的那些布局、大势、成与败,全数归了黄土。是不是挺讽刺?张仪为秦效力,为魏卖命,王侯将相混一锅粥,成败竟然都和他本人没多大关系。
也许张仪最大的价值就在于,他把信息不对称游戏玩到了极致。谁都想做局中人,谁都怕成底层棋子。张仪走到最后,没能左右天命,但却稳稳地影响了所有人的游戏规则。不只是他,整个战国的纵横家,一个比一个捞得狠,结局都难看。只是,有的死于野心,有的倒在时代洪流里,张仪属于第二种。他倚仗连横术救秦于水火,间接帮秦国拆掉了六国联盟。在那之后百余年,秦国统一六国,历史惯性铺路,没有张仪的话也许还得晚好几年。
事实可能正相反。没有张仪的连横策略,六国合纵之势未必能那么早溃败。而张仪究竟是秦国的功臣还是魏国的弃子,其实天知道,哪一头的他更甘心点?据考据,张仪在魏国时甚至劝魏王与秦修好,反手拿魏做棋子,又给秦国送了不少便利。说他忠于秦?不见得。说他眷恋魏,这也不像。人还是要养活自己。等到身体彻底不行了,哪国都是外乡。
但是张仪也不是完全赢家。他的结局不过是一段寂然落幕。张仪的嘴带来了荣光,也藏着绝望。功与名,他全都捞过一遍,最后还是一人病死异地。看似无奈,却又不全是悲剧。也许张仪翻了半辈子棋局,到头来只是想证明一件事:什么都能靠嘴换,只要你敢说,敢赌。历史还是记住了他的机巧和狠辣,谁敢说他没有在战国留下最亮的一道刀痕?
大时代的戏台上,总有主角以悲剧收场。张仪这样的人,正是权力游戏最亮的疯狂,也是最惨的收场。没有好人坏人,只有时代走到尽头前的一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