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大楼十年争议,那些中国地标背后的荷兰建筑师
85 2025-08-23
当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在海外媒体面前揭开央视大楼的设计隐喻时,北京东三环的这栋地标建筑早已完成了从争议到认同的身份转变。
出租车司机口中的"大裤衩",设计师笔下的"垂直城市",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方式,恰如这座建筑本身扭曲的钢结构——在不同视角下折射出多元的文化镜像。2022年的国际竞标现场,库哈斯与德国搭档奥勒·舍伦提交的方案让评委们眼前一亮。
他们抛弃了传统摩天楼的垂直形态,创造性地将两座倾斜的塔楼在162米高空相连,形成巨大的环形空间。这个被称作"三维莫比乌斯环"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的"斗拱"结构,却又融入了西方解构主义的大胆想象。
评审委员会最终从10个国家49个方案中选中这个设计时,看中的正是其"既根植中国文化,又展现当代精神"的特质。然而当施工蓝图落地北京CBD,普罗大众的解读却走向了另一个方向。
2004年工程奠基时,路过的市民最先注意到的是那个醒目的"门洞"造型。有老师傅打趣说像极了胡同里晾晒的棉布裤衩,这个比喻随着建筑高度攀升愈发形象。到2008年竣工时,"大裤衩"的绰号已通过出租车电台传遍全城,甚至影响了导航系统的语音播报。
这种民间命名的生命力,某种程度上消解了建筑本身承载的学术野心。争议始终如影随形。结构工程师担忧悬挑部分的抗震性能,风水学者批评其造型违背传统理念,环保主义者则计算着玻璃幕墙的光污染指数。
但鲜为人知的是,设计团队为解决这些问题付出的努力:用掉4万吨钢材相当于八个埃菲尔铁塔,悬臂部位采用航天级阻尼器,菱形玻璃全部经过防眩光处理。这些技术突破让大楼先后入选《时代》周刊"世界十大建筑奇迹"等国际榜单。
库哈斯后来在访谈中透露,环形结构暗喻着媒体生态的循环与包容。但北京市民更愿意记住的是大楼里开放的观景平台,是春节时在建筑立面上绽放的电子烟花,是暴雨天为路人提供的避雨空间。当游客指着扭曲的钢结构惊叹时,附近的居民会淡定地说:"这就是咱家大裤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