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大楼被叫大裤衩,外国设计师承认有隐喻,北京人现在怎么看?

147小编 139 2025-08-23

北京的天际线上,央视大楼以其棱角分明的独特轮廓,成为一道无法忽视的风景。荷兰设计师库哈斯的手笔,让它从图纸阶段就自带话题——民间亲切唤它“大裤衩”,专业领域讨论它的结构创新,普通市民则在日复一日的注视中,慢慢把它放进了北京的城市记忆里。

2000年代末,当这座中间镂空的建筑雏形初现时,争议几乎与它的钢架一同生长。有人讨论它的建设投入与实用价值是否匹配,觉得这般造型“不够常规”;也有建筑爱好者为其突破传统的设计鼓掌,认为它为城市天际线注入了新的可能性。专业人士曾从结构力学角度分析其复杂性,这类探讨没有标准答案,反而让它成了建筑界常谈常新的案例。

时间像位耐心的调和者。起初觉得“扎眼”的北京人,渐渐习惯了抬头时望见它的身影;外地游客来京,会特意绕到CBD,举起手机拍下它与周边楼宇的反差——这种独特性,让它成了城市形象中一个鲜活的注脚。周边的咖啡馆里,常能听到关于它的闲聊:“当年觉得怪,现在看还挺有辨识度”“上次带朋友来,他光拍它就拍了十分钟”。

实用层面的讨论从未停歇。作为大型公共建筑,它的日常运转确实面临特殊挑战:因结构特性,维护需要更精细的技术支持;作为办公场所,内部区域对公众开放有限,多数人只能在外部感受它的形态——这反而让周边的街道成了“观景台”,街角的便利店、公交站,都成了看它的好角度。

“大裤衩”这个昵称的流传,藏着大众对建筑最直白的解读。设计师最初阐释的“流动空间”“互动理念”,在专业文本里依然清晰,但民间更偏爱用生活化的比喻勾勒它的轮廓。这种认知差异并不矛盾:专业有专业的逻辑,生活有生活的语言,两者共同构成了它的公众形象。就像老北京人给胡同起的外号,直白里藏着亲近。

设计理念与实际体验的磨合,也给后来的建筑提了醒。设计师曾希望通过造型促进内部交流,但工作人员反馈的电梯调度、空间利用等问题,让“功能优先”的理念在后续大型建筑规划中更受重视。这种从实践中生长的经验,或许比图纸上的完美更有价值。

官方对民间称呼的包容,让它多了几分烟火气。旅游手册会客观介绍它的设计背景,导游讲解时也会笑着提到“大家更爱叫它‘大裤衩’”,这种不刻意“正名”的态度,反而让它与城市生活贴得更近。如今周边的围栏和监控,更多是为了引导有序参观,并未挡住人们望向它的目光。

十几年过去,关于它的讨论早已褪去激烈,沉淀成一种多元的共识:它未必是所有人心中“完美的建筑”,但一定是“独特的存在”。它像一个公共话题的容器,装着不同年代的审美、不同群体的视角,也装着北京从传统都城向现代都市转型中的探索与碰撞。

清晨的阳光掠过它的钢架,傍晚的车流在它脚下汇成河。游客的镜头里,它是新鲜的风景;上班族的通勤路上,它是熟悉的地标。设计师的初心或许被时光磨得有些模糊,但它早已用自己的方式,成了北京故事里的一章——在争议中登场,在理解中扎根,这或许就是一座标志性建筑最真实的生长轨迹。

上一篇: 央视"大裤衩"争议内幕:50亿造楼值不值?设计师亲揭设计隐喻
下一篇: 央视大楼设计背后的隐情揭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