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树不入户,入户家不富”:阴树究竟指什么?为何不能种入家门
168 2025-08-23
在北京CBD的钢铁丛林中,一座造型奇特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被戏称为"大裤衩"的央视大楼。十几年来,它从备受争议的"怪胎"变成了城市地标,其背后的故事远比它的外形更加耐人寻味。
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或许没想到,他设计的央视新大楼会引发如此持久的讨论。这座耗资50亿的建筑,以其独特的"门"字形结构打破了传统摩天大楼的刻板印象。库哈斯后来承认,设计中确实包含了一些隐喻元素,试图表达对中国媒体文化的理解。
然而,这些深层次的设计理念很快被大众忽略。2004年设计方案公布时,专业人士首先质疑其结构安全性——两座倾斜的塔楼在高空相连,形成了那个著名的"裤衩"造型。有工程师警告,这种非常规结构可能带来安全隐患。但更引人注目的是普通市民的反应:有人觉得像晾衣架,有人说像扭麻花,但最广为流传的还是"大裤衩"这个接地气的绰号。
建设过程中,争议从未停歇。造价高昂、施工难度大、维护成本高......种种质疑声中,大楼于2012年正式投入使用。有趣的是,随着时间推移,公众态度发生了微妙变化。
最初被视为"浪费公帑"的标志,渐渐成为了北京的新名片。游客们蜂拥而至,只为在社交媒体上晒出与"大裤衩"的合影。周边的餐饮、零售业因此受益,甚至带动了区域房价。一位在附近经营奶茶店的老板说:"以前大家都骂这楼丑,现在却成了我们的财神爷。"
大楼内部的使用体验却褒贬不一。员工抱怨电梯等待时间长,空间利用率低;但支持者认为,独特的结构确实促进了部门间的交流。库哈斯曾解释,这种设计就是要打破传统办公空间的隔离感。
央视大楼的命运折射出中外建筑理念的差异。在西方建筑界,库哈斯的设计备受推崇,认为其打破了摩天楼的常规范式;但在中国观众眼中,这种前卫风格最初难以接受。
老北京人对此尤其感慨。一位住在附近几十年的居民回忆:"刚开始都觉得这楼太怪,现在看习惯了反而觉得挺有意思。"这种态度的转变,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社会对现代建筑的接受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争议不断,相关部门始终保持着开放态度。既没有强行"正名",也没有限制公众的调侃。这种包容,或许正是"大裤衩"能够完成口碑逆袭的关键。
如今,"大裤衩"的绰号已经写入城市记忆,而库哈斯的原始隐喻早已无人追问。这座建筑用十几年时间证明:评判建筑价值的,从来不是设计师的初衷,而是它与城市、与人的真实互动。
从全民吐槽到城市地标,"大裤衩"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最大的争议反而能成就最持久的魅力。正如一位建筑评论家所说:"真正伟大的建筑,从来不怕被人起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