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司机突然扎堆回出租车公司, 资本套路多,传统行业翻身实录
139 2025-08-27
朱元璋
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难懂的皇帝之一
一介草根孤儿
却逆袭登天,成为明朝开国皇帝
有人说他多疑、残酷、专权
也有人看见他偶然流露的真情
但可能
他早已把他的一生写下
就在这片沉默的大地上
(请横屏观看,明孝陵全景,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
他的一生轰轰烈烈
注定死亡也不会甘于平凡
明孝陵
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合葬陵墓
可能是中国历代大一统王朝帝陵中
最奇特的一座
皇陵禁地
擅闯者杖,毁陵者死,黄土掩埋一切
但帝陵恐怕无法陷入沉寂
或许朱元璋本人也不愿就此合眼
明孝陵,长夜难眠
故事,要从一座山说起
01
苏醒的钟山
钟山
像一条蟠龙
在南京城外半寐半醒
它是南京“王气”的重要来源
传说战国楚威王在此埋金镇压
秦始皇下令凿山以斩龙脉
东吴、东晋、宋、齐、梁、陈
六朝地方政权领袖在山脚下相继称帝
但或许还从未有人能真正将它唤醒
直到朱元璋出现
(南京钟山,走势如龙,摄影师@岳鹏飞,制图@高俪倩/星球研究所)
▼
从大头兵到九夫长再到吴王
乱世中朱元璋异军突起
在血雨腥风中厮杀出自己的帝国
最终定鼎南京
他在王气浓烈、阳气盛极的钟山之南
填湖营造宫殿、掘土设坛祭天
宣告开国登基!
南京第一次成为大一统王朝的首都
钟山之龙终被雷霆惊醒
(明代南京故宫,是北京故宫的蓝本,摄影师@潘锐之)
▼
得国不易,守国更难
庇护后代的责任感
让朱元璋慎而重之地思考
陵寝吉壤应选于何处
因为帝王陵寝与宫殿一样关乎千秋万代
答案仍是钟山之南
他选择让它见证自己的崛起
最终也选择让它见证自己后世的荣光
陵址定在独龙阜[fù]
钟山主峰下一座风水绝佳的山丘
传说是开国功臣刘伯温、徐达、汤和三人
分别踏遍钟山后不约而同选中的结果
(独龙阜风水形胜示意,制图@高俪倩/星球研究所)
▼
但此地早已有主
南朝高僧宝志
不偏不倚就葬在独龙阜上
习惯势在必得的朱元璋
立刻下令将他拆迁往东侧山坡
但又新建恢弘的灵谷寺作为补偿
(高僧宝志,相传是济公和尚的原型。图为现灵谷寺景区,摄影师@方人二,制图@高俪倩/星球研究所)
▼
选址已定
帝陵又该如何营建?
“恢复中华”
是朱元璋的人生信条
他的治国方略取法唐宋
他的帝陵
势必也要效仿中华历代大一统王朝帝陵
但前朝帝陵
均生长在北方独特的地理气候中
无法生搬硬套到迥异的江南钟山之上
而且野蛮生长的经历
早已造就朱元璋不拘一格的个性
白手起家的他显然更信自己
所以,他的帝陵势必会做出改变
(北方平原上的汉武帝茂陵,位于陕西咸阳,摄影师@李文博)
▼
神道
在北方的平坦地势中总是笔直前行
但在江南的绵延丘陵中却无法畅通无阻
那神道索性绕着山脚曲折蜿蜒
勿作劳民伤财的“移山”“翻山”之举
(明孝陵神道绕过了据说是孙权墓的梅花山,因此留下“朱元璋让孙权守门”的传闻。图为历代大一统王朝帝陵神道走向对比,制图@郑伯容&高俪倩/星球研究所)
▼
陵体
北方往往制成四棱台“方上”
但它的棱角在江南风雨的磋磨下却不易维系
那陵体索性顺着山形保持浑圆
再夯土、填补卵石形成更饱满的圆顶“宝顶”
底部再筑一圈坚固的围墙“宝城”
抵御雨季的水土流失
(历代帝陵陵体形制对比,制图@郑伯容&高俪倩/星球研究所)
▼
宝城正中
凭借山岩筑造“方城明楼”
坚如磐石,势如泰山
隧道幽深,阴阳就此分界
(方城明楼,摄影师@李晓琪&周昫光&zen)
▼
帝陵的蓝图即将绘成
但朱元璋昼思夜想
迟迟无法落定最重要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