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扫墓,忌讳带5种水果,不懂别乱带,尊重传统,福气自然来
144 2025-08-28
步入七月,不少朋友发现菜价略有上浮。这背后有几重原因:前期部分地区经历梅雨,影响了蔬菜收成;眼下正值盛夏,骄阳似火,田地水分蒸发快,蔬菜生长的步伐也随之放缓。多重因素叠加,便形成了这小小的价格波动。不过,七月买菜更需讲究,不能随意挑选。这个时节,有些蔬菜因虫害防治农药施用可能偏多,有些已经错过最佳鲜嫩期变得粗老,还有些为了延长售卖时间可能经过特殊保鲜处理。长期食用这类蔬菜,对健康并无益处。因此,七月里,建议大家特别留意以下四类蔬菜,它们不仅营养价值大打折扣,还可能带来健康隐患,连经验丰富的菜贩子都很少食用。
第一类:特定小叶绿叶菜
绿叶蔬菜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健康担当。像大白菜秧、上海青、苏州青这类小叶青菜,适当食用能为身体补充宝贵的维生素C、膳食纤维、钙、钾等营养素,对维持身体正常运转很有帮助。然而,七月高温潮湿,正是各类害虫繁衍活跃的时期。这类鲜嫩无特殊气味的绿叶菜,恰恰是虫子的“心头好”。菜农若不及早防治,短短几天叶片就可能被啃食得千疮百孔。因此,为保收成,频繁施用农药有时在所难免。
农药残留超标的问题不容忽视,长期摄入对健康构成潜在风险。所以,夏日炎炎,购买这类小叶绿叶菜(如大白菜秧、上海青、苏州青)时需格外谨慎。不妨将目光转向红薯叶、油麦菜、生菜、茴香、荆芥等。它们自带独特的气味或口感,天然具有驱虫效果,虫害少,相对更让人放心。
第二类:冷库蒜苔
蒜苔的美味时节通常在每年的初春到五月。过了这个时期,市面上能见到的新鲜蒜苔几乎都来自冷库长期储存。冷藏虽能保存,但蒜苔的天然香气和水分会随时间流逝,口感远不如当季时脆嫩爽口。尤其在七月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冷库蒜苔出库后更容易变得软塌、发黄,品相不佳。个别商贩为了维持卖相,可能会喷洒保鲜剂进行处理。虽然合规使用的少量保鲜剂危害有限,但若经常食用经过此类处理的蔬菜,累积起来对身体终究不是好事。七月里,与其选择风味尽失的冷库蒜苔,不如多购买些当季的新鲜时蔬,吃得更新鲜、更安心。
第三类:粗老韭菜
老辈人常说“六月韭,臭死狗”,这里的“六月”指的是农历六月,大致对应阳历七月。七月正值酷暑,土地水分蒸发量极大。此时生长的韭菜,因吸收水分不足,口感变得粗硬,纤维增多,原本的辛香味也容易转化成一种不太讨喜的浓烈气味(即所谓的“臭”)。更需注意的是,这种长老的韭菜性质偏温热,在一年中最热的七月食用过多,容易引发上火、口干舌燥甚至便秘等不适。因此,七月购买韭菜时,要特别注意挑选,避免买到过老的。如果实在想吃韭菜的鲜味,不妨再等上一阵子,待韭菜抽出鲜嫩的韭苔时再购买品尝,口感会清爽得多。
第四类:异味刺鼻的鲜菌菇
菌菇类食材富含多种氨基酸,夏季食用有助于增强体质,本是餐桌佳品。但鲜菌菇有个特点——非常怕热。高温环境下极易失水发蔫、颜色变黄,一旦卖相差了,自然少人问津。一些商贩为了保持其外观鲜亮,可能会在表面喷洒保鲜剂。菌菇组织结构疏松,吸水性极强,喷洒的保鲜物质很容易被吸收进去,普通清洗难以彻底去除。因此,在购买鲜菌菇时,如果闻到异常浓烈、刺鼻的化学气味,最好敬而远之。七月里,如果想吃菌菇,不妨考虑选择干制品。干菌菇不仅价格通常更实惠,经过干燥工艺后易于保存,也无需担心额外的保鲜处理问题,泡发后一样鲜美。
温馨提示:
七月选购蔬菜,为家人健康着想,对“频繁施药的小叶绿叶菜”、“风味尽失的冷库蒜苔”、“粗老易上火的韭菜”以及“带有刺鼻异味的鲜菌菇”这四类,务必多留个心眼,谨慎购买。它们营养流失多,还可能带来健康风险,连常与蔬菜打交道的菜贩也深知其中利害,较少食用。掌握这些小知识,让家人吃得更加安全、健康、放心。欢迎您将这份实用的七月买菜指南分享给身边的亲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