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底4不放,放了快拿走”,床底不能放什么?可惜很多人不懂
97 2025-08-30
清宁宫坐落在沈阳故宫里,其正面坐北向南,是皇帝、皇后日常居住的地方,面宽5间的房屋于东侧第二间开门,室内分隔为两个空间,东间是皇太极和皇后哲哲的卧室,西侧4间通连,满族民间称为“筒子房”或“口袋房”,入门的一间砌有烧炕煮饭的锅灶,另外3间南、西、北三面是通连的大炕,其中南北两炕供人坐卧,炕面宽约2米,靠西墙的炕则宽不足1米,除具有连接南北炕内排烟通道功能外,主要做祭祀时摆放祭器供品之用。
长期信奉萨满教的满族人,经常要在室内举行祭神仪式,所以他们传统住宅正室内都在西侧设有供位,皇帝家中也不例外。至于环屋而设的长炕,则是世代生活在东北寒冷地区的满族人住室中必有的寝居设施。当然,在皇宫正室中按本民族习俗搭建的这些大炕,主要是在接见和宴请亲近的贵族官员们使用,而并非只是供其家人寝居坐卧。
清宁宫的另一个特殊之处,是连通室内火炕的烟囱不附在房山墙上,而是在距房近两米的地方从平地起建,这种烟囱满语称为“呼兰”。满族人早年居住在长白山区时,原是由中间被虫蛀空的大树树干制成,此时到了皇宫里当然改用砖砌,形状也从圆变方。
皇太极时期兴建这座宫殿时,是按照本民族长期沿袭的居住习俗和信仰习俗确定其风格,在造型、功能和室内外设施等方面都与满族民间相同,只不过采用了一些汉族地区的建筑材料、技术和装饰手法,但随着满族文化的发展和与其他民族的融合,其居住风俗也由于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发生了改变。
建于17世纪初并一直保存完好的清宁宫,以其口袋房、火炕、火地(在室内地面下铺设烟道供烧火取暖)、朴素的门窗样式以及“呼兰”式烟囱等特色,成为体现满族传统住宅面貌的典范,也成为沈阳故宫以满族建筑特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依据
这个区域的其他6座建筑对称排列在清宁官两旁,均为东西向的厢房,是清太宗皇妃们的日常住处。其中较大的4座分别称为关雎官、麟趾宫、衍庆官、永福官,分属宸妃、贵妃、淑妃、庄妃几个地位较高的妃子。其除室内布局不同外,建筑风格都与清宁宫相近。其中的永福宫,还因是清朝人关后第一代皇帝福临出生和幼年居住之处,更受人们关注。
文/佟悦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