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帝师排行榜,咸丰帝师傅杜受田排第一,嘉庆帝师傅朱珪排第二

147小编 82 2025-09-04

两代帝师:他们教出的皇帝,都成了孤独的“学生”

有些人,命里就跟“教书”脱不开干系。可你说,他们真只是教书么?清朝那些帝师,谁不是半个影子皇帝?可惜,这一行风光背后,是把辛苦和孤寂吃成了日常。

甭管你官儿多大、背得了多少书,教出来的学生若成了天子,兴许转眼之间,你就被高看一眼,也随时会被丢到一边。帝师,听着体面,仔细盘盘,弯弯绕绕的苦水,不是外人唠得明白的。

不过,故事还要从前头讲起。

别看清朝那些皇子个顶个养得金贵,小时候其实没啥“陪读老师”的分量。早年间,比如康熙、雍正,还轮不到帝师决定命运。皇子们有自己的小圈子,结党营私、暗中角力,师傅多半是挂名,U盘一样插上,考教点诗书就得了。讲白了,谁当了皇帝,师傅若没跟对人,就是宫里的路人甲乙。

但是风水轮流转。雍正上台被九弟八弟折腾得够呛,心有余悸,可不敢让皇子像自己当年那样到处拉帮结派。于是,他给储君制度搞得神神秘秘,满朝大臣谁也猜不透太子是谁,各级势力想巴结人都扑了个空。结果,皇子们都跟缩头乌龟似的,严加约束,没权没人脉,连和大臣结交送礼都要偷偷摸摸,真正能聊得上的,就是书房里的先生。

乾隆一朝,事情更是变本加厉。乾隆这个人,咱明说,偏执得很,又小心眼。怕自己的皇位出岔子,不光爱防外臣,连自己亲娘也防着,就怕太监宫女偷偷把外面消息递进宫。对儿子也“一刀切”,宁愿养出个乖巧没主意的傀儡皇帝,也不让他们多沾染权力。如此一来,皇子们年幼时最多能讨个帝师的温情,一旦真成了储君,却往往啥都没学会,政事全是白板一张,只好死死依赖自小教自己的那位先生。

乾隆之后的嘉庆帝,就是个典型。嘉庆年纪轻轻失了母亲,像极了那些小时候只会缩在角落里啃书本的小男孩。父亲乾隆端着架子,嘉庆当了名义上的皇帝,却还被老爹架空,成了货真价实的“儿皇帝”。三年多,干的活儿比个傀儡强不了多少。往事都过去了,可咱们想想,这父子间能有多少是真感情?

他唯一能掏心窝子说话的,竟然是自家老师朱珪。

朱珪是个内敛而老实的人。慢慢看,人生也是一条岔路——教出了未来的皇帝,却频频外放地方当官,和自家学生分多聚少。乾隆有心隔开师生俩,防着儿子拉帮结派,但嘴上不说,心里明白朱珪将来是帝师,仕途也没亏待。可惜君师二人再难时时并肩,一个书房先生,成了天高路远的总督大员。

但你说他们就“断了线”么?不。嘉庆少年时,硬是隔三差五写信,雪片一样飞过来,上百封信来往,偶有诗和唱和,好像在跟远方的亲人絮叨家常。于是,外放归外放,情分还在。那时候的少年心思,我们没法全部参透,或许,嘉庆每封信里都有几分撒娇,几分仰仗,自己受气受委屈,找个人说说罢了。

天无绝人之路。终究到了乾隆一撒手,嘉庆亲政。第一件大事,便是把那位离自己最近、也最懂自己心思的朱珪招回身侧。老朋友寒舍破陋,风烛残年,嘉庆帝亲自登门,见朱珪家徒四壁,不禁泪如雨下。朱珪一辈子清廉,不肯敛财,死后只得一句“半生独宿,一生不言钱”。嘉庆痛哭加授文正谥号,清朝帝师中头一个,这场师生情就这样落下帷幕。

有人说,古来师徒情难尽善善终,毕竟权力场如逆水行舟。可朱珪和嘉庆的故事算是凑合圆满,也许是好运,也许是宿命。但江山代有人才出,更戏剧性的,还得提咸丰和杜受田那一对。

说来话长,杜受田这位先生,当真不走寻常路。和别人不同,他不是规规矩矩只讲课的帝师,还直接插手了皇室夺嫡这摊浑水。咸丰帝能捱过去,顺利登基,杜受田可是翻了大功劳簿的。

那时候,老道光帝满肚子算计。大儿子大半都死得早,剩下来主要竞争皇位的是四皇子咸丰和六皇子恭亲王——一个稳妥老成,一个锋芒毕露。杜受田瞅准老皇帝只爱“听好话”的心理,顺势教咸丰“咬文嚼字”、大秀仁孝,把竞争对手恭亲王甩在后头。猎场那场“打猎不忍发箭”的戏,明摆着演过了,但这样才能哄得道光皇帝满意。孝道治天下,听话的孩子谁不喜欢?

只是命运这玩意,让人又爱又恨。咸丰登基,眼前的烂摊子堆成山,太平天国打得天翻地覆,家家户户都不消停。新皇帝没根基,身边既无心腹,心头又一团乱麻,只好又翻回头,抱紧当年书房里的那位老师。杜受田,这个幕后的拐杖,就变成了他真正意义上的左膀右臂。

遗憾的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杜受田满腹经书,却没真正在地方上摸过爬滚带血的“地气”。放在全国危机四伏的关头,再多的书卷气也救不了“水火中原”。君臣二人一腔热枕,用力过猛,满眼都是希望,可天下大事的走向谁也拦不住。太平天国节节逼近,黄河又决堤,杜受田赴命赈灾,劳累成疾,落得个命丧他乡。咸丰帝获讯,悲痛得一塌糊涂,说“十七年情怀,付与逝水”,可纸短情长,再没了真正能说话的人。

师傅走得太早,咸丰帝只好一个人死扛着。幸好,这位没了指路人的皇帝脑子还记着“报恩”二字。厚葬、亲祭、赐谥“文正”,因恩泽及子孙,一门高官连升。杜受田死得风光,儿子杜翰、杜䎗,也都走进了权力中枢,看着家族兴旺一段。但命运再开个玩笑,咸丰一撒手,慈禧太后和恭亲王掀了桌子,宫廷风云暗流汹涌。两位杜家兄弟,一个被罢了官,一个郁郁病逝。短短十年坂上走,转眼就烟消云散了。

悠悠几十年,一场杜氏家门的荣光,终究只剩几页档案。回头想想,如果没有杜受田助咸丰帝一臂之力,天命有无转机?历史没得如果,咱们也说不好,也许另一个聪明点的皇帝上位,只是换一种结局。

帝师这个行当,从头到尾,是场不对等的较量。你教皇帝圣贤书,教他待人接物,甚至亲自扶他上马。可这孩子一旦成了龙,骑着江山大业,能不能再念及当年的师恩?就像嘉庆念着朱珪,抑或咸丰挂在嘴边的杜受田。

只是后来的师徒——比如也得了文正谥号的李鸿藻、孙家鼐,不过还是靠上一代的衣钵,没能留下什么故事。毕竟他们教的皇帝,不过是小小傀儡,而这世道早就变了。

人啊,终归是要被命运推着走的。在那些风高浪急的日子里,这些帝师既像是皇帝唯一可信的导师,也是最后一位知己。等他们走了,只剩皇帝自己对着满朝文武、千头万绪的国事发呆,该有多孤独,谁又能知呢?

大概,每个教过孩子的人,心里都明白:学生长大了,走的路,终究不是你的。至于师生这点情谊能撑多久,就看运气,也看人性罢了。

上一篇: 【家宅风水旺运布置法】🔥看完立马想回家整理!
下一篇: 晚清时期最易获得升迁的岗位有哪些?时人戏称:帝师王佐鬼使神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