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最易获得升迁的岗位有哪些?时人戏称:帝师王佐鬼使神差

147小编 130 2025-09-04

帝师王佐鬼使神差,这八个字在同光年间的京师里流传甚广,张口便是,谁都明白,谁又多少有点不甘。每一个字都戳在了仕途升迁的把柄上。有人笑谈是人生得意的机缘,有人心里发酸,只觉得世事难料。这种机关算尽,怎么藏得住?不藏,反倒人人皆知!

清末的官场,跟早些年大不一样了。编制变得臃肿,仕进之路仿佛被雾气蒙住了。无论是留京还是赴外,排着长队的候补愈发见不到余缺。大多数的新科进士、贡士、举人们腰板挺直进京,结果归来时两手空空。升迁?想都别想,还不如自己和自己赌气。

早有人总结,清二百多年制度,说是天衣无缝,到了这会儿就像纸糊的窗户,风一吹就透。买官卖官的,明里暗里的,科甲的光环变得黯淡。那些揣着银子的倒比读书人更受欢迎。没办法,谁让国库见底,日暮途穷,只能靠买卖添点气色。这样一来,荣华富贵根本轮不到寒窗苦读的人。

习惯上,翰林院曾是精英荟萃。道光以前,散馆诸公极易授官,几乎不用愁。可从道光朝起,这神话破产。当官的翰林院士,转眼沦为闲职,能得个实缺成了奢望。弘德殿和毓庆宫外,多少人徘徊踱步,又有几个人能进去?说是帝师,未必真能接近天子,有的不过是顶了名头,仕途路却平整许多,连实权都嫌多余。

每遇缺员,两宫太后用皇帝名义拨人,帝师头衔自此水涨船高,没人敢小瞧。可大家都明白,水分不小。倒是“王”字不用猜,正是恭亲王。他的崛起堪称传奇。咸丰驾崩,八大臣辅政,辛酉政变恭王一举入主中枢。首席军机、总理大臣,一应俱全。权势滔天时,军机处与总理衙门并驾齐驱。

“王佐”是啥?说白了,就是王爷身前心腹,章京们在军机处、总理衙门间上蹿下跳,服侍的正是恭王。所谓水涨船高,这些人沾光甚多。更别说王府内外大小事务,包衣奴才从不缺,鸡犬升天的机会轮番上演。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洋势力逼近,洋务运动蠢蠢欲动。朝廷与西使周旋、采购机器、派遣留学生。这批“鬼使”官员思想新潮,新领域里如鱼得水。国内守旧派对西事不屑,叱咤风云的人物在他们口中成了“鬼子”,连恭亲王赠号“鬼子六”,耐人寻味。既称“鬼子”,之于使节官员,便成了“鬼使”。俗气,倒也直白贴切。

说到“神差”,许多人误会是祭祀一类,其实不然。这里的神指的是“神机营”,明初建制,满清沿用。火器营专打枪炮,清康熙朝正式立营,英姿勃发。可惜到了晚清,风光不再,腐朽无力,与八旗卫兵相差无几。可别忽视这点,皇帝们依旧给神机营面子。职官只有满人担任,升迁速度可比旁人快上好几倍。看看荣禄,真是踩上风口。

细想这“帝师王佐鬼使神差”,升迁道路快如闪电,却非寻常路径。一般官员一辈子摸不着门路,只能眼巴巴看着别人飞黄腾达,气得牙根痒痒。有点讥讽的意味,却架不住时代洪流。你说不公平吧,可清廷本就没什么公平的事儿,讲求的是机缘与身家。

这里面哪有不争呢?排资论辈已无意义,论关系、论头衔、论身边有人没。新官上任头三把火不见得能点着,反倒常见没名分的帝师、次要的王佐、扬名海外的鬼使和地位显赫的神差从后门溜进来,把挂名的清流都挤在一边。

从同治、光绪俩小皇帝春秋数载,他们的师傅变成了风光的代表。其实有些人连御前都不靠,朝堂上依然气定神闲,安排个缺就顺顺当当。倒是早年间风光的正经学问派,晚景日渐潦倒。谁能想清楚这其中的滋味?!

恭亲王的权力像发酵的面团,一夜之间发出数倍大。枢纽处的章京成了香饽饽,队伍日益庞大。这批人在宫廷如鱼得水,三五年就有提拔。旁观之下,别人心里怎么不平衡呢?可又能怎么办,没人能撼动体制,不跟着搅和还真没法立足。

洋务运动后,改革消无声息渗进来。新式武器、铁路、邮局、机器,办报纸甚至出国考察。朝廷对这些能办事的“鬼使”格外宽容。新鲜事务在传统官场中显得矫情,守旧之人满口“夷狄之学不足为法”。可官运一开,摇身一变就是新贵。这其中不是没有不安,但变化挡不住路。

神机营依旧风光,官员们自信满满。偏偏战斗力每况愈下,八旗也日显衰败。可神机营的职官轮流坐庄,哪怕政局动荡,依旧如旧树发新芽,天天有人美滋滋等调令。

其实也说不准,帝师到底值多少分量?王佐们真能辅佐大政?鬼使神差究竟能做几番大事?外界看的是风光,其实虚名成分并不少。世事蒙着一层纱,真真假假,说不定混成一锅粥了。

可是,反过来讲,如果没有帝师王佐鬼使神差这几条路子,京官要等到皇帝亲点的机会,难比登天。不讲运气就只剩冤枉死等。反正,大势所趋时候,几个人翻得了天?

老一辈的京官没人不明白,官场早已不是凭本事上升的地方。买官卖官,裙带权势,洋务喧嚣,乱中有序。谁还关心所谓的庙堂气节?大多数不过混个前程罢了,可也有人天生不服气,冤屈往肚子咽,夜里翻来覆去不睡。

历史往前推,晚清体制已到极致。保守与革新纠缠不清,“帝师”有时只是顶了名号,“王佐”也常被架空。大势已去却仍有无数人抢破头要进体制。不为别的,前途就是命根子。

可话又说回来,就算有人高举帝师、王佐、鬼使、神差的旗帜,现实中未必真能左右风云。风头过去,又有谁还会记起他们?京师旧事,不过笑谈耳。

史书可以收纳无数得志或失意官员的名字,但权力、关系、名头、运道,到最后谁也理不清。每一分权项的升降,都有复杂的故事。荣禄、曾国藩、李鸿章,有人顺势而上,有人黯然离场。

官场如棋,棋局再大,终归是寥寥几步。庙堂风尚、内外变局一时风评皆左右,名头响亮如雷贯耳,却挡不住世事兴衰,最后都成冷笑话。

帝师王佐鬼使神差,落在每个京官心里,是一场远去的旧梦。谁成了主角,谁又在门外枯坐。倒不如说,这就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

而这种讥讽和苦涩,至今想来,都犹如昨日耳语。

上一篇: 清代帝师排行榜,咸丰帝师傅杜受田排第一,嘉庆帝师傅朱珪排第二
下一篇: 人的好运,从这4个方面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