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厅5不放,人顺家兴旺”,客厅不要放这5样,很多人没当回事
70 2025-09-06
华夏的历史好像绕了一圈又一圈,西晋灭亡以后,绵延不绝的乱局把北方搅得一塌糊涂。到底乱到了什么地步?五胡十六国,说出来像玩笑,其实都是真实的血腥争斗。各处都在抢地,抢粮,抢人,想安生?没门!民间甚至传出“百里无鸡鸣,十室九空”的惨状,弄得整个北方直接成了无主之地。皇族司马睿一行躲过一劫,衣冠南渡。他们到了建康,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和镇江一带,象征性地鼓捣出了个东晋。到底能不能活下去?那时候谁都没底,谁不都在等出头鸟?
公元317年,东晋名义上建立,真说谁在管事还真不好判。初建时期,有点像股市震荡,风声鹤唳,权贵互踩。到谢安出现那年,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世事未定。谢安来了,东晋的命脉像是多撑了一口气。他本事到底是托了谁的福?也难说。有人夸他像江左风流宰相,有人冷眼旁观。毛泽东评价谢安,说他有两大贡献。哪两大呢?其实还真不好归纳,毛泽东笔下的谢安其实处处都在打擦边球。
一点点说开。东晋初,桓氏家族算是众人瞩目的焦点,桓彝出身贵胄,然而“贵胄”有点说过头,名声和权力可不是同一回事。桓彝死在苏峻之乱,家族看似该结束,实际是桓温一带重新弄起局。桓温,才十六岁,敢于吃苦,也敢于往上爬。晋明帝把女儿嫁给他——这事有点像正牌联姻和权力共谋。桓温有胆有识,逐步往上升,用了父亲的名声,也用了自己的人脉。谁说权力不会“继承”?桓温就是典型。民间议论,说桓温少年英俊,野心很大,实际操作还真没失手过几次。
到了335年,桓温被委以琅琊太守。到343年,庾翼北伐,桓温表现不错,做了徐州刺史。接着又“西征灭蜀”,进了征西大将军。权力就像是滚雪球,越滚越大。朝堂里的老油条都在看他的升迁,谁也不想被他踩在脚下。
朝堂上还有个劲敌,殷浩。殷家也有势力,学识也有,偏偏北伐失败,桓温抓住时机把他彻底打下去。权利版图突然清晰了前期是司马睿的权,后期是桓温的势。桓温不断北伐,野心日盛,有时候也不经意漏了底他不满足。东晋本身弱势,桓温成了实权派,王朝能不能保住命,两看吧?
另一边,谢安其实和桓温差不多同龄,出身陈郡谢氏,家族比桓氏差一点,谢安却偏偏能出奇制胜。年轻时不急事业,只愿清谈隐居,与王羲之等人吟诗作画,圈子很广,没显山露水,更像是文艺青年。谢安并不喜欢被人指使,他自有主见,能闲能忙,能文能武。他的“心术”更高明,朝中能保证不被牵连。
可惜风水轮流转,谢家的衰败几乎成定局。弟弟谢万战败被废,家族差点败光。360年谢安出山,桓温想拉他入伙,谢安用“家中丧事”搪塞过去,不急不躁,慢慢复兴家族。职务逐渐攒起来,恢复了谢家的地位。他拒绝桓温,并不是没有机会,是不想被带节奏。谢安懂得,越是乱时越是不能急。
桓温彻底掌权,在371年废黜司马奕,迎司马昱即位。表面皇帝,实际桓温说了算。谢安没动作,沉默得惊人,实际上在捂住关键。桓温要加九锡,把权力往自己家推,谢安拖了十天才给回意见。这种“拖字诀”不是懒,是存心拖延,直到桓温去世,草稿没给完。如果早早放行,桓氏恐怕就真篡权了。谢安做事慢,不代表他不懂布局,这就是大智慧。桓家后辈再想模仿曹丕也难了。
其实拖延是不是最优方案?并不确定。如果说桓温野心很大,那谢安更像是在和时间赛跑,赌东晋能多撑几年。有人觉得谢安不够主动,有些事如果早做,或许能防范更多风险。可后来的结果又让人心生敬佩。难道世事真的这么玄妙?朝堂里的政策也有些像赌牌。
前秦苻坚北方快速崛起,东晋压力巨大。谢安抓住机会,防线调整,圈定侄子谢玄主掌军事重任。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一手并不是常规之选。谢玄是不是最佳人选?谢安觉得值得信任。
农历383年,苻坚举百万大军南下,声势浩大。谢安惊得淡定,下棋都不慌。旁人见状,都称神仙手段。实则谢安心中并不平静,和谢玄多次深夜讨论,对策反反复复,战前调整并不绝对,是临场应变。东晋北府兵异军突起,战术精妙,前秦大军陷入混乱。苻坚败走,百万大军溃逃。谢安收到捷报,道一句“孩儿们胜利了”,面无表情。一时间政坛地位急剧提升。
淝水之战不但改写了东晋命运,也成了谢家真正的翻身仗。从此,谢氏在士族多有位置,谢安成为核心。反观桓家后辈无缘权力,谢安却做成了东晋守护者。这段历史如果换个结局,谁保得住东晋?不容易说得清楚。
说到具体功绩,谢安既能拖延桓温野心,又能在生死关头定乾坤。谢玄能担大任,桓温也并非一无是处。政坛本来就难有绝对功过,很难说谁更高明一点。谢安的气度与智慧让其留下浓墨重彩,但桓温前期的稳固让东晋延续无数年。做事快慢,谁优谁劣?各有角度。
公认毛泽东称谢安有两大贡献,还真不一定是全部。谢安的冷静、机敏,靠的不仅是谋略,还有对时势的精准把控。他不上桓温的套,桓温想拉帮结派,谢安一拖再拖,最后收获最大战果。这种手段,换谁都不一定肯碰。
但历史就这么有趣,谢安的托延有时也像消极避险。他不折腾,不表示一定优胜。权臣桓温一度几乎篡权,要不是谢安拖住了,说不定故事改写成“桓晋”。反过来谢安也未必全是主动,“规避”也是当时不得已,时局逼紧了才有发挥空间。
史书归纳两大贡献,其实远不止两点。拖延权臣得维护名分,临阵决断得保江山。人物魅力与历史变局交错在一起,谢安或许是幸运的赌徒,也或许是当代最精明的议政者。你说谢安有情怀,他又不沾情怀。说他亲民,他又不肯多管民生。评价褒贬都有些失真。
谢安这个人,最难学也最容易让人议论。有时忍得住苟且,有时敢于翻盘。他不是完人,也不是绝对的英雄。大事成于拖延还是行动?其实没人说得准确。桓温的权势和谢安的冷静,互相制衡了几年,谁能想到最后结果?东晋能撑这么久,居然靠了几场牌局。
局外人总觉得历史很清楚,其实暗流涌动。谢安到底有几分主动几分被动?每个人都能说出不同版本。故事没什么高论,该说的都说了。谢安让东晋多撑了些年,后来者有没有更办法?本来也没人能一口讲明。
有些事,也许只有谢安自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