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大家,这5种餐桌一定要慎选,虽然颜值出众,但太“矫贵”了
152 2025-09-06
在第三届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中,开幕影片是郝蕾、金燕玲主演的文艺片《春潮》。
《春潮》讲述了一家祖孙三代女人同住一个屋檐下生活的故事。
金燕玲饰演的姥姥纪明岚强势而外放。
郝蕾饰演的单亲妈妈郭建波和母亲“相爱相杀”。因为母亲的强势,性格变得隐忍又敏感。
年幼的外孙女郭婉婷在夹缝中成长。在极力调和外婆与母亲矛盾的过程中,受到原生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大人”的样子像极了妈妈。
影片海报中几个大字分外醒目:你和母亲的关系,决定你和世界的关系。
的确,母亲作为家庭的核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家庭的风水。
但显然,正是因为这部剧里男性“缺失”,从而奠定了家庭的基调:姥姥纪明兰对丈夫怨恨了一辈子,单亲妈妈郭建波从来没有告诉过女儿,爸爸到底是谁。
一家三代女性,都没有从男性的家庭角色里得到力量和支撑。
她们的关系,时时剑拔弩张,却又存在难以割断的连接,亲密,却又分裂。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经说过,父母和孩子构成了家庭的“三元关系”,孩子的内在心灵和外在关系,都体现在逐渐构建起来的“三元关系”中。
原来,父母和孩子的“三元”关系,真得在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他和世界的关系。
1
从“一元关系”到“三元关系”,尊重竞争与合作
奥地利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研究发现,孩子刚出生1个月内是“自闭期”。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的小婴儿,只生活在自己的简单世界里。
孩子2个月到6个月是“共生期”,他们会将自己和妈妈视为一体,希望妈妈随时随地在身边。
所以,6个月内的宝宝,处于“一元关系”,即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意志,只感受到了自己的感受。他希望别人都来配合他的意志。
这个时期的孩子,妈妈的及时回应以及无条件地满足他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
这期间,孩子建立起来的对世界的安全感,知道自己是被爱的,可以为将来的分离打下良好基础。
孩子6个月到3周岁,随着对世界的认识的加深,已经意识到自己跟妈妈是两个独立的个体,虽然他知道妈妈不会什么事情都满足他,在一次又一次地拉锯战中,进入“二元关系”阶段。
“二元关系”,即一个人意识到,另一个人是和自己一样独立存在的,有自己的感受和意志。
在孩子3周岁之前,一般情况下妈妈是主要的养育人,所以“一元关系”和“二元关系”都是以孩子和妈妈的关系为主。
孩子3周岁以后,爸爸才真正逐渐进入孩子的世界,整个家庭也就进入了“三元关系”。
“三元关系”,即一个人能意识到关系的复杂之处。在复杂的关系中,他能同时看到我、你和他三个人的感受和意志,并尊重这个复杂的“三元关系”中的竞争与合作。
2
你和孩子的关系,影响着他的亲密关系
一个人的婚姻是否幸福、亲密关系是否和谐,通常在他的原生家庭中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德国家庭治疗师伯特•海灵格说过:“男孩在胎儿期和童年早期,主要是受母亲的影响。如果他不能突破这种影响,母亲的影响就会充斥着他的心身。他会深深感受到母亲的力量和重要性。”
“如果母亲的影响过重,他可能无法成长为一个珍惜女人并维持长久伴侣关系的男人,也无力维持一段平等的男女关系。他必须放弃那最原始、最亲密的对母亲的依附关系,去接受父亲的影响。”
3—6岁这一“三元关系”构建的关键时期,按照精神分析的理论,其实也是“俄狄浦斯期”。简单说来就是,男孩会出现恋母倾向且嫉妒父亲,女孩会出现恋父倾向且嫉妒母亲,他们都期望取代同性的父母而与异性的父母建立唯一的关系。
这一阶段,如果异性父母和孩子建立了过于亲密的链接,譬如妈妈与儿子建立无比密切的关系,并让儿子感觉,妈妈在乎他更甚于在乎爸爸。
或者父亲与女儿过于亲密,并让女儿相信,爸爸爱她更胜于爱妈妈。
那么,孩子就会发展出“俄狄浦斯情结”,因为正常的“三元关系”没有被建立起来。
这种情况容易导致孩子过于依赖异性父母,随着年龄的增长,如果异性父母对孩子的生活干涉过多、控制欲过强,会导致孩子的亲密关系发生一系列问题。
比如在《我家那小子》中广受非议的朱雨辰的妈妈,从小到大用无微不至、无所不能、无孔不入“三无”式的爱对待儿子,连她自己都说:“我完全没有自我,我是用整个生命去对待我的儿子的。”
对朱雨辰来说,这沉甸甸的母爱,是无法喘息的压力。
自始至终,我们都没有听到朱雨辰的妈妈提到孩子父亲的影响,当她把全部的精力用到儿子身上时,这份爱其实对于孩子已经是一种困扰。
3
你和孩子的关系,影响着他的人际关系
阿玛巴关有一段关于人际关系的论述:“生命中大部分的人际关系都是孩提时代与父母关系的复制。人际关系反映了你与父母的关系,会真实反映你与父母之间所发生的事。”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模式,是孩子与世界建立关系的基础。一个人与父母的关系,往往会影响他的人际关系。
所以,那些从小与父母亲密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会更有自信,在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
相反,在父母那里感觉不到爱的孩子,长大后很容易自卑,出现社交困难等状况。
4
直面“三元关系”,教会孩子爱和被爱
理清了“三元关系”,父母终究要明白,我们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三元关系”,将有助于他和世界建立更好的连接——
①父母要给到孩子无条件的接纳和爱
“德国知名心理医师、世界著名家庭系统治疗师伯图·乌沙莫说过:“如果一个孩子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爱,就会问自己为什么?而一个孩子能够得出的答案就是:那一定是和我有关。因为我不好,所以我的父母才不爱我。”
“三元关系”中,父母要对孩子无条件的支持和接纳,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被爱的,整个世界是安全而稳定的,从而形成最初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人最重要的需求之一,而一个人最早的安全感就是来自于父母。
②男孩归爸爸,女孩归妈妈
3岁前,也就是没有进入“三元关系”前,孩子没有太大的性别意识。一般情况下,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与妈妈的关系最亲密。
但从3岁左右开始,进入“三元关系”后,孩子会越来越渴望与异性父母亲密,在约5岁的时候,这一愿望达到顶峰。
德国家庭治疗大师海灵格解释说,孩子在向异性父母靠拢的过程中,从这一关系中吸纳异性的力量,体会到自己对异性的吸引力,同时体验到异性对他的吸引力。然后,男孩回到男性的世界,成为一个男人,女孩回到女性的世界,成为一个女人。
只有这样,他们的心理才更健康,而这个世界,也才更和谐。
所以,进入“三元关系”后,男孩要像父亲靠拢,女孩要像母亲靠拢。
③夫妻关系高于亲子关系,夫妻恩爱是给孩子最好的家教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过:“在一个家庭里,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亲子关系是配角的,这样的家庭会稳如磐石。而如果亲子关系是家庭核心,而夫妻关系是配角的,这样的家庭就会麻烦不断。”
也就是说,健康的“三元关系”里,夫妻关系应该是高于亲子关系的。
如果父母的关系稳定而亲密,孩子慢慢就会发现,自己亲近异性父母的渴望就会逐渐下降,并最终表现得与同性父母更亲近。
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懂得,尽管异性父母如此爱他,但强大的同性父母才是异性父母最好的伴侣,而他不过是个孩子,自己既不能独“占”爸爸、也不能独“占”妈妈。
于是,他们会安心地做孩子,享受父母给他们的爱。
黄磊和孙莉这对“神仙夫妻”,在做好爸爸、好妈妈的同时,一直都把对方放在第一位,结婚20多年来一直恩爱如初,他们夫妻俩的恩爱和亲密,才是给孩子最好的家教。
当孩子在“我、你(妈妈)、他(爸爸)”的“三元关系”中,同时看到三个人的感受和意志,并尊重这个复杂的“三元关系”中的竞争与合作,会逐渐学会延伸到跟外部世界的关系中。
“我需要做好自己,也要尊重并接纳别人的存在。”父母跟孩子之间的健康的“三元关系”,会让孩子明白世界是多元的。
让孩子在被爱的同时,学会如何去爱,学会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关系”对了,很多事情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