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风水:男人不挣钱是家庭装修造成的?
144 2025-09-09
7月5号一大早,孩子们就赶往重庆双流机场坐飞机回家了。而我一个人从重庆北站乘坐火车去四川南充市阆中古城。
中午1点左右,孩子们发信息已到家了。而我也到了高铁阆中站,然后乘5路公交车到人民医院下,离古城只有五百多米。
我首先找个旅馆住下来,休息半个小时,在网上查一游玩攻略,就去游览阆中古城。
阆中古城位于四川东北部,嘉陵江中游,距今已有2300余年建城史,是中国四大古城之一(与平遥、丽江、歙县齐名) 。战国时为巴国国都,军事重镇,三国时期张飞镇守于此七年,明末清初更是成为四川临时省会二十年 。抗日战争时期,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巴山警备司令部设于阆中。1933年至1935年期间,红四方面军曾在阆中相继建立阆南县、苍溪县、阆中县、忠发市四个县级苏维埃政府。
阆中古城的名字与城市周围的山、水有直接关系。
就山而言,阆中古城四周的山叫阆山,古城位于阆山之中,故被称为阆中古城。宋人乐史著的《太平赛宇记》述说:“阆中山,四合于郡,故曰阆中”。
就水而言,阆中市有三面被一条名叫“阆水”的河流包围。三国时人选周所著《巴志》说:“阆水迂曲,经其三面,县居其中,盖取为县名。”《旧唐书·地理志》也表示,阆中郡“阆水迂曲,经郡三面,故曰阆中。”实际上就是嘉陵江在这里形成一个U型,将阆中古城紧紧搂在怀中。
.阆中古城又称“阆苑”和“琅嬛福地”。唐高宗时,高祖李渊之二十二子滕王元婴出任阆中刺史,镇守阆中,但由于官衙府蜀较为简陋,滕王因此扩建了衙署,称“隆苑”,为了避明皇讳,改称为“阆苑”。
传说中阆苑是西王母的居住地,古称“琅嬛福地”之处,就是阆中。
古城阆中融山、水、城于一体,选址布局契合中国传统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风水格局,以“唐宋格局、明清风貌”闻名,至今仍保存着93条古街巷,被誉为"中国民间建筑的一大奇观"。古城建筑以中天楼为轴心,棋盘式布局暗合风水“天人合一”理念,三面环水、四面环山,被誉为“阆苑仙境,风水宝地”,“中国风水文化活化石”。画圣吴道子在《三百里嘉陵江山图》中称为"嘉陵第一江山"。
这座神奇璀璨的山水之城,沉淀了浑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西汉阆中籍天文学家落下闳编制《太初历》始定春节,因此阆中被称为春节文化发源地,誉为“中国春节文化之乡”。这里的巴人文化,三国文化,科举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一直传承至今。
阆中民俗节目《亮花鞋》曾成功登上2018年央视春晚舞台。
山、水、城相依相融,天、地、人和谐相处,完美展现出“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被列为“四川十大宜居城市”榜首。
阆中古城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和丰富的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建筑风格的理想之地。
我到达古城东入口状元坊,沿武庙街向西前行。街道里都是各式各样的店辅,卖的最多就是张飞牛肉,保宁醋。街道两旁的银杏树给古城增添了一丝凉意。在过武庙街到西街相连之处便是中天楼。
中天楼又名四排楼,为阆苑十二楼之一,有“阆中风水第一楼”之美誉。始建于唐,民国年间拆毁,2006年原址重建。中天楼是阆中古城的风水坐标和穴位所在,古城的街道就是以它为轴心呈“天心十道”向四面八方次第展开,它北通北街、南通双栅子街,西通西街,东通武庙街。古人在修建中天楼选址时非常讲究,他们通过测量,计算出阆中古城四围东西走向山脉和南北走向山脉最高点在天空中交汇处映射到地面的位置,并在此修建了中天楼。登上楼顶,视野开阔,古城的“天心十道”棋盘山水格局尽收眼底,能充分感受“三面江水抱城廓”的山水画卷 。
继续西行,便是汉桓侯祠。
汉桓侯祠,俗称张飞庙,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迄今已有1800年历史。祠内古柏森森,建筑恢弘,可感受三国忠勇之气 。相传张飞曾镇守阆中七年,后因急于为被东吴孙权杀害的关羽报仇,而被部下范疆、张达所杀害。范、张二人在逃往东吴途经云阳时,闻听吴蜀议和,便将张飞的头颅扔往江中,后被渔翁捞获。刘备闻听此讯,哀痛不绝,便下令将张飞的头颅安葬在云阳城外,将他的身躯安葬在阆中城中,追封桓侯。故民间有"张飞尸身在阆中,头在云阳”之说。从三国时期至今,汉桓侯祠经历多次毁建,现存建筑为明清建筑,古朴典雅。张飞庙对面有家张飞牛肉馆,其屋顶,有一尊张飞俯身的雕像,蛮有趣的。这里还存留了张爱萍、萧军等领导及作家、书画家的匾额,是一处重要的三国文化遗迹。
从中天楼往北到学道街就是川北道署和贡院。
川北道署是明清至民国初期川北地区最高行政机构驻地。该建筑群始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自明初设立后持续运作547年,历经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定制为"川北分巡兵备道",至民国三(1914年)裁撤。
西侧50米处,川北道贡院建于清顺治九年(1653年),包含至公堂、考棚等科举考场建筑。
两处遗址2013年共同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顺着状元街,一路南行,街道的石板路上干净整洁,看不见一片枯叶,两旁店铺,井然有序,人们安居乐业,一副其乐融融的风情。再过中天楼,到南街。这里有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旧址。
1933年6月至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徐向前、李先念等同志领导下,三次进军阆中,两次战略转移,先后解放阆中全境,并在此建立苏维埃政权,是川陕革命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和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
1935年3月28日,红四方面军策应中央红军北上入川,发动了强渡嘉陵江战役。1935年3月31日,红九军一部攻占阆中县城并西渡嘉陵江,随后红30军、红33军各一部进驻阆中县城,其中红33军军部设立于当时的阆中县城学道街原天主教堂内。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设于秦家大院内,徐向前等重要领导曾在此指挥了红军渡江作战。
红军攻占阆中县城后,在阆中县城南街贺麟洲大院西院建立了中共川陕省阆中县委、川陕省阆中县苏维埃。1935年4月16日,红军撤离阆中开始长征。
至今仍保留众多的历史遗址,遗物。
一路闲逛,遇一私人院落一一胡家大院。该院建于清康熙年 (1703年),从建宅至今,胡氏后人一直居住于此,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经胡氏后代子孙不断的修缮,现该院落为大四合院格局,四周由四个小天井拱卫,完整的体现了明清时期的庭院风貌,里面家具古色古香,成为古城的精品院落。胡氏家族世代行医,悬壶济世,现仍完整的保留了古家庭医馆风貌。
一进大门,汉砖照壁古朴大气,寓意"多子、多福、多寿"。院内绿树成荫,花香鸟语,曲径通幽的木长廊曲直迂回,大院慵懒地闲居在古城的民居里,沉浸在伏羲文化和阆苑仙乐的熏陶中,仿佛和古人对话,与历史交融。
现在里面工作的人都是胡氏后裔,外姓人不收。我在工作人员的劝说下,让坐堂的大夫搭了搭脉,大夫指出我身体里的毛病,并说从越南走私过来一种动物干物对调理肺部很有疗效。我经不住劝说,花三百块钱开了一副。大夫还给了我一张名片,说你回家煎煎吃,如果感觉不错,你再联系我。回家己经十多天了,我还没有吃,过两天煎一下,看看到底有没有效果。
从胡家大院出来,一路观景一路拍照。拐进深巷时,阳光正透过层层叠叠的檐角,在青石板上洇出细碎的光斑。老人们搬着竹椅坐在黄葛树的浓荫里,紫砂壶在石桌上冒着袅袅热气,茶盖碰撞的轻响里,裹着张家的琐事、李家的欢笑。他们的语速像巷口流淌的溪水,不急不缓,说的是柴米油盐,眼角眉梢却漾着日子的甜。
他们手捧一壶茶,嘴开万朵花,散漫地聊着烟火里的平凡岁月,享受着和平里的幸福时光。
沿着石板路,我闲适的踱到嘉陵江边,嘉陵江像一条碧绿的绸带,轻轻环住古城的肩头。风从江面掠来,带着水汽的清凉,一下子驱散了夏日的燥热。江水悠悠,倒映着岸边的青砖黛瓦,还有远处朦胧山色。偶有渔船划过,搅碎一河波光,又很快归于平静,仿佛千百年的时光,都在这水波里慢慢流淌。
我从江边折回街里,落日的余晖静静地笼罩在古城的上空,街道上的灯光也开始一闪一闪的亮起来,看着挨家挨户的饭馆,我肚子也咕噜咕噜起来。于是我买了半斤张飞牛肉,98一斤。找了一家小酒馆,要了半斤保宁压酒。保宁压酒是阆中古城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名酒,已有300多年历史,与白糖蒸馍、张飞牛肉、保宁醋并称“阆中四绝”。 炒了两个素菜,并请老板娘倒了半小碗保宁醋,一个人悠哉悠哉的小咪起来。喝了半个小时,已有点微醺,古城的灯光在青石板的路上,泛着彩色的光芒,游人也渐渐的多了起来,年轻的姑娘小伙嘻嘻哈哈的打闹着,而老人们摇着蒲扇,坐在躺椅上,旁边的小茶壶还冒着热气,嘴里哼着我听不懂的小调,一副悠然自得的模样。在这里,时光仿佛放慢了脚步,让人懂得,幸福从不是追逐远方,而是珍惜眼前的每一分悠然,每一寸静好。这里有好多醋泡脚店,十块钱一次,我站在店门口,犹豫了一下,想想还是算了,不知道里面会有什么套路。
漫步青石板路,聆听张飞巡城的鼓声,仰望落下闳观星的星空,一砖一瓦皆故事,一江一水总关情。古城不语,却把安宁刻进了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江水无言,却把温柔融进了每一阵风、每一朵浪。
来这里吧,赴一场跨越千年的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