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 - 模拟万物情状的符号系统

147小编 130 2025-09-14

本文只涉及对八卦符号的历史发展过程,只是想探索其哲学意义,不涉及任何技术应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相信科学,拒绝迷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八卦的起源与中国古代的天文地理观测、哲学思想及推演实践密切相关,现在的八卦其核心是《周易》中的符号系统,是《周易》的基础。

太极两仪四象八卦

有些基础的朋友可能知道,八卦由“阴爻(yáo)(⚋)”和“阳爻(⚊)”两种基本符号组合而成,三爻成一卦,共八种组合(乾(qián)☰、坤(kūn)☷、震(zhèn)☳、巽(xùn)☴、坎(kǎn)☵、离(lí)☲、艮(gèn)☶、兑(duì)☱),这八个符号便是八卦又称“经卦”(有经典的意思)。传统认为由伏羲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而创,目的是通过符号模拟自然规律,指导人事。也有传说是伏羲氏根据河图洛书创立八卦,但是这个说法没有权威出土文献能够证明。但要知道《周易》只是记录推演方面的书籍之一。学界主流认为,符号早于文字,可能在新石器时代,便已经开始观测自然并且试图探索预测自然。虽然文字之前的事情不容易考证,但也反映了先民“观物取象”的思维特点。

那么八卦的基本单位——爻,阴爻阳爻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阳爻是“—”,阴爻是“--”?其中一种说法,说是来自蓍草推演,一根完整的蓍草是阳爻“—”,一根掰断的蓍草是阴爻“--”或者说来源于数字“六”和数字“七”。但我更认同另一种说法,来源于数字“七”和数字“八”。为什么呢?那就不得不说一说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了。因为甲骨文也与古代先民的推演密不可分。

数字“一”到“十”甲骨文

我们可以看到,甲骨文里,数字“一”,就是一横,有人说代表气或者代表太极、混沌;数字“二”是上下差不多一样长的两横;数字“三”是上下几乎一样长的三横,注意它与甲骨文“气”的三横不一样,“气”是中间的横比较短。其次便是数字“四”,是上下几乎一样长的四横,而五就比较特殊了,是上下两横,中间是交叉的形状。“六”跟现在差不多,上面是个人下面两个腿,“七”是像个十字但但也有人说中间的横应该比较短,“八”也跟现在差不多一撇一捺,“九”像一条龙,“十”是一竖(七和十)一直有争论。

关于数字的解释有人说是一根棍一根棍的数出来的,另一种说法是十根手指头数的。还有一种说法便是古人观察天地自然并且抽象对应的。比如“一”代表天地未开的混沌(无极);“二”代表气分阴阳二气,阳气上升为天、阴气下沉为地,所以上下两横分别代指天地;“三”的三横因为上下两横交流产生了中间的一横——万物或者人,所以分别代表天地人或者天地与万物,“四”是“三”中间的一横有分化为两横,“五”是“四”中间的两横交流的状态,所以认为“五”这个数代表中和。这里我就不赘述了,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研究一下。毕竟甲骨文的研究也是一直进行的一个事情。我个人认为不管是“数字”、“文字”、“符号”都是古人观察自然万物,然后抽象出来的符号,以便于做到记录统计规律,并运用规律,这也是为什么前面我会先写古代天文地理的发展与气象数理等。

归藏与周易得数

为什么我会认为阴爻和阳爻来自于数字“七”“八”呢?因为古代推演其实就是通过“数”来推演“象”的变化以达到在自然变化中指导生活的目的。关于推演的记录,不仅仅只有《周易》还有失传的《连山》《归藏》。出土的甲骨文中,对于卦的记录,也是“数”的记录,只不过用的“数”不一样。目前所知的一种是《周易》记录的蓍草推演,最终都会得到“六”“七”“八”“九”四个数之一;一种是《归藏》和甲骨数字卦里出现的“四”到“九”这些数字。

甲骨文上的数字卦

后来经过研究认为甲骨文数字卦里会把数字“七”简写成“一”。你看这些甲骨文里的数字卦,是不是跟阴爻和阳爻的对应很形象?且看“爻”这个字的构成,是不是跟甲骨文里的数字卦很像?不管是从骨片龟甲推演还是蓍草推演七和八分别调表少阳和少阴都是不变性质的数,而六和九分别代指老阴和老阳,所谓物极必反,性质是会变得。所以我更赞同“爻”来源于数字“七”“八”。总之“卦”的产生,也肯定与古代为了观测记录预测自然变化有关,用“数”组成“卦”以便于总结规律,比如统计预测天气变化来判断是否应该狩猎耕种啥的。

其实《易经》原本也是来源于数字卦的。周文王将早期用于推演的商周龟卜、蓍草筮法系统化为《周易》,赋予卦爻辞,使八卦从巫术工具升华为哲学体系,成为解释宇宙变化规律的模型。

八卦中有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做四象。

我们大家都知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对不对?太极是“一”、“气”、“混沌”,两仪都知道的哈,看过我前几篇文章的朋友也肯定理解了阳代表刚健、主动、光明、上升等属性;阴代表柔顺、被动、黑暗、下降等属性,它们是宇宙万物最基本的构成力量和属性。而两仪所生的这个四象是什么呢?在《易经》之中,这个“四象”,事实上就是六,七,八,九这四个成数(叫成数的说法可能来源于河图洛书的生成数),可以代表阴爻和阳爻的成数。

四象

四象对应到天上就是青空白虎朱雀玄武这所谓的四象,它是有自己的天文基础的。大家肯定对这一句话不陌生,——左青龙右白虎。这句话完整的是西方为白虎,东方为青龙,北方为玄武,南方为朱雀。这四种神兽就是我们所说的四象。而这四种神兽呢,它实际上是天文中的星星的集合,来源于古人白天观测太阳的运行规律,傍晚观测星空的运转规律。

中国古代将黄道和天赤道附近的恒星划分为二十八宿,为了便于观测和记忆,又将二十八宿按方位和形状划分为四大组,每组七宿,并用四种神兽来象征:

东方青龙(苍龙): 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代表春季)

西方白虎: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代表秋季)

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代表夏季)

北方玄武: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代表冬季)

四象代表了天空的四个主要方位,并与四季相关联。这四种神兽也和我刚才说的六,七,八,九这四个字一一对应。

四象与二十八星宿

四象将涉及古代天文学中的几个重要概念,这也是为什么最开始我大致的介绍古代天文地理。而提到四象,不得不提下古代通过“昏中星”观测天文。昏中星不是固定指某颗星,而是指黄昏时分(日落后不久)正好位于南方中天(子午线上最高点)的恒星或星宿。它是最重要的天文观测标志之一。古人通过观察不同季节黄昏时出现在南中天的星宿来判断季节、安排农事和制定历法。例如,春分黄昏观测到星宿(属青龙七宿之一)南中。夏至黄昏:心宿二(即大火星又叫商星,属青龙七宿之一)南中。秋分黄昏:虚宿(属玄武七宿之一)南中。冬至黄昏:昴宿(属白虎七宿之一) 南中。

“寅宾出日”是观测太阳,是《尚书》记载的帝尧时代于春分日东方迎日定历的神圣仪式,(这里的“寅”是地支之一,这里我不展开说了)旨在确立农时起点,而“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是指整个朱雀七宿完整的出现在南中天,也是对春分的重要的验证天象。这里注意区分昏中星春分出现的是青龙的星宿之一,但此时青龙刚从东方抬头,昏中星是以单个星宿参照,而“日中星鸟”是以整个朱雀,所以这里不冲突哈。

这里提到的商星即心宿二(在西方占星术中属于是天蝎座 α,Antares),因为其赤红入火,也称为“大火星”。它是青龙七宿中的心宿的主星,被视为是青龙的心脏。在夏至黄昏时分,商星(心宿)是“昏中星”。

商星是夏季到来的重要标志。《诗经·豳(bīn)风·七月》中的“七月流火”指的就是农历七月(夏历七月)黄昏时,大火星(商星)已从南中天向西偏斜坠落,预示着暑热渐退,秋季将至。注意这里是“大火星”不是“火星”,现在我们说的行星“火星”在古代叫“荧惑”,我们听过的“荧惑守心”的大凶天象便是“荧惑”(行星火星)走到了心宿二的位置。

参星指参宿,主要包括猎户座的腰带(参宿一、二、三)和肩足亮星(参宿四、五、六、七)。它是西方白虎七宿的核心星宿。在冬至黄昏时分,参宿(主要指昴宿,但参宿紧随其后或也是标志)或其附近的星是重要的观测对象。

商参不相见

参星与商星(心宿)在天空中的位置几乎相差180度(黄经相差约180度)。这意味着当商星在黄昏时升起于东方地平线时,参星已沉没于西方地平线下;反之,当参星在黄昏时升起于东方,商星则沉没于西方。两者永不同时出现在夜空中。这就是《左传》中“辰(商星)弗集于房(心宿),参(参星)则伏之”以及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所描述的天象。

四象被用来对应东西南北,正是因为在大的时间跨度里比如几十年上千年,宇宙中的星空对于我们地球来说位置几乎是不变的,所以将星空划分为四象。由于地球自传以及围绕太阳转,所以导致在一天中,一年中星空是变化的,结合五行也就衍生出了五行中木火金水的力量消长,土呢?土在脚下,不在星空,被视为中和的力量。

阴阳消长与四象

而从消长的角度,解释四象则是阴阳消长生四象。这里的“生”不是物理意义上的诞生,而是指逻辑上的衍生、组合、演化。二元的叠加组合,逻辑上必然产生这四种基本状态。四象比两仪更具体地描述了消长、转化的四个典型阶段或状态。两个阳爻叠加,代表太阳(老阳),放在古代对太阳的观测则代表了夏季或者说夏至。

两个阴爻叠加代表太阴(老阴),代表了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即冬至。阴爻在下,阳爻在上,为少阳,代表阴中生阳,阴气消退阳气增长,表现在气候上便是由冷变暖,此时便代表了春天或者说春分。阳爻在下,阴爻在上,为少阴代表了阳中带阴,阳气消退,阴气上升,天气开始变冷,所以代指秋分、秋季。又可以理解为,一天中的太阳起落,东升日落,温度变化也是日出东方早上开始慢慢变暖,所以少阳在东,而午时太阳最热,太阳(老阳)在南,傍晚太阳于西方下山,温度下降,所以少阴在西,而半夜的时候最冷,为老阴,在北。二气的四种状态,便被概括为少阴,老阴,少阳,老阳四种状态,此为四象。

八卦·经卦

四象虽然易经可以象征很多东西了,但还不足以更好的描述更复杂的场景和变化。所以根据观测自然得到的最明显的宇宙间八种最基本、最典型的现象或力量:天、地、水、火、雷、风、山、泽。它们被认为是构成和影响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或法则。所以又为二爻组成的四象再加上一个阴爻或者阳爻(注意八卦的爻是从下面往上逐渐增加的),共出现八种组合,分别对应上面提到的八种象。八卦不够用所以又互相组合推演出六十四卦。也可以理解为,八卦最开始是用来在空间上代指方位,而与时间上的天干地支结合才成就现在的时空一体的八卦。

洛书与八卦

而提到八卦,不得不说先天八卦又称伏羲八卦与后天八卦又称文王八卦。 首先呢,八卦只有一种,没有所谓的先天和后天之分。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卦还是那八个卦,唯一的区别便是排列顺序不一样。至于后世术数用的都是后天八卦。之所以有区分,其实这与古代的天文地理以及人文思想有很大关系。先说明下之所以大家现在经常会有先天后天说,其实是宋朝的时候,尤其是邵雍那一代人,他们通过研究古代的易经易传,提出来了非常独到的看法,叫做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先天八卦也叫伏羲八卦,后天八卦也叫文王八卦,这是他们的一种理论,大家一定要明白这些人的理论是带有个人色彩的言论,它并不是真理,事实上在宋朝以前是没有所谓的先天和后天八卦之说的,八卦就只有一种啊。如果是学易经,那么我们最好是能够回到最原始的易经之中去不要被奇葩理论带偏了。

因为涉及到哲学,所以我这里还是想从个人角度说下之所以会有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主要有三个原因。个人想法,仅供参考。我个人的想法哈,也不是真理。

第一个原因是哲学维度思考方式的演变。先天八卦主要描述宇宙未分化前的混沌状态,强调未动的本体(《周易·说卦》:“天地定位”)描述的是天和地之间的交流动静变化,如认为天象在头顶,天象不断变化,是动的;地象在脚下,是静的;山气上升出于地,所以艮挨着坤;雨气从天而降所以挨着天等。 后天八卦展现阴阳交互后的动态世界,聚焦万物生灭规律(《周易·说卦》:“帝出乎震”)。

第二个原因是古人观察视角转变,与古代天文地理有关系。先天八卦基于“仰观天文”的宇宙视角,圭表测影以后先天八卦的天文依据是方位对应原始天体运行:乾(天)居南象征太阳最高轨迹,坤(地)居北对应极阴之位。可能与原始星图相关,如新石器时代北斗崇拜(斗柄指向定四季)。刚开始更倾向于“现象”,后来更倾向于象征。

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

后天八卦则源于对于天体运转更深层次的认知和“俯察地理”的人类生存视角。后天八卦从天文角度来说离卦(火)居南,对应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阳气最盛。坎卦(水)居北,冬至太阳最南,阴气至极。 震(雷)配春分、兑(泽)配秋分,反映季节物候(《礼记·月令》)。后天八卦从地理观测角度是因为以洛阳盆地(中原地区)为观测中心, 东(震雷)为泰山丘陵,春天惊蛰后春雷多发; 西(兑)为沼泽盆地(如古代云梦泽); 南(离火)日照充足; 北(坎水)临黄河险滩容易有黄河水患,且对应冬季北风带来寒冷气流。 巽(风)东南,夏季东南季风带来降雨。

第三个原因是文明发展的需求不同。先天八卦是古人构建的宇宙“源代码”,后天八卦则是其在人类时空中的“操作系统”。二者的分野,实则是中华文明从探索宇宙本体(天道),转向解决生存问题(人道)的智慧结晶。其天文地理内核,至今仍隐含在东亚的历法、建筑与生态观中,成为解码东方文明底层逻辑的密钥。所以先天八卦主要阐述了阴阳和象征的“象”,主要是往逐渐往宇宙观哲学观上发展。后天八卦整合五行学说,将方位与节气等结合,时空一体,成为更加实用的工具。

八卦的象征

如果你理解了我前面介绍的“气”、“象”、“数”、“理”,那么你就更容易理解八卦为何会有这些象征。乾卦从下往上由三个阳爻组成,它又叫“键卦”(帛书易经中是键卦)。我们知道“阳”象征“动”,“阴”象征“静”,阳气上升而为天,阴气下降而为地,所以乾为天,坤为地。乾坤二气相互作用(乾坤交索)产生了其他的气(其他六卦)。这里说一句,所谓的“天尊地卑”是儒家改造的说法啊,是为了迎合统治者,最初的时候是没有这一说法的。我更倾向于大地象征的是“包容”。

其他六卦可以看作是乾坤二卦的孩子。乾卦象征阳,坤卦象征阴,由乾卦变来的三个卦,从最下面的爻开始变,分别是长女巽卦、中女离卦、少女兑卦;物以稀为贵,如果一个卦中“只有”一个阴爻,那这个阴爻就主宰整个卦,所以巽、离、兑都属于阴卦

由坤卦衍变来的三个卦,从最下面的爻开始往上变,分别是长男震、中男坎、少男艮;物以稀为贵,如果一个卦中“只有”一个阳爻,那这个阳爻就主宰整个卦,所以艮、坎、震都属于阳卦

三爻卦---经卦有多种应用和排序方式,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只是其中的排序方式之一。这里我先说两种。第一种顺序: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也是“八卦入掌的顺序”。朱熹:“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同时也是第二种顺序。这有什么关系呢,每个人念法不一样嘛,随口那么一说不是吗,1000个人眼中有1000个哈姆莱特,无所谓嘛,但是不是大家想的这样的,这个所谓的“卦序”——八卦的顺序是非常重要的,或者说很有很深的道理的。历史上重要的卦序排列基本都来源于“象数派”与“义理派”的哲学分歧。

卦序是《周易》的“密码本”,不同排序揭示了古人理解宇宙的多元维度:“先天八卦序”是来源于邵雍(伏羲说)的二进制对称(乾1坤8)是自然哲学的数学表达。“后天八卦序”来源于《说卦传》(文王说)以“震”东为始,“艮”东北为终,方位应用环境心理学、历法、推演等,是时空应用的实用指南。

“帛书卦序”来源于马王堆汉墓帛书,按八宫分组,乾艮坎震居前,是汉初推演体系(已经失传)。“京房八宫卦序”(纯粹为推演服务)来源于汉代京房按八纯卦变爻分宫,是纳甲的核心框架。“《周易》通行本序”是人伦社会的隐喻模型,《周易》通行本是经过儒家改造后的版本哈,不是最初的易经,比如我就很不赞同其对坤的解释以及尊卑观念。

理解卦序差异,方能穿透符号表象,触及《易》学“观象系辞”的本质。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卦序正是圣人立象以尽意的终极载体。欲究天人之际,必明其序。

经卦与八宫卦、本宫卦

刚才说的是经卦(三爻卦、三画卦),那么继续来说“别卦”,“别卦”就是“六爻卦”或者说“六画卦”。六爻卦、别卦是怎么来的呢,很简单它就是经卦互相叠在一起。比如经卦中有乾卦和坤卦,如果把乾卦放在下面,把坤卦叠在乾卦的上面,乾卦和坤卦分别都有三卦、都有三爻,那么它们叠在一起就叠出来一个六爻别卦。八个经卦两两都可以互相叠在一起,所以最后8*8=64,得出来64卦(重卦),这就叫做八卦相错而六十有四。

六十四卦

之所以产生六十四卦,是为了解释和探索更复杂的象,更深层次的“易”之道,也就是“气”变化之道,也为了让八卦这个模型更牛掰。八卦经过两两组合衍变,而有了六十四卦,并且与干支五行深度结合。因为模型变得更复杂,其中的知识也比较复杂,比如“卦变”与节气的关系,具体如何“纳甲”“纳支”等,只说一个方向都够我们研究很久。这里只需要先理解八卦就行了。后面会单独阐释六十四卦等。这里先附上六十四卦。

八卦与天干地支的结合也让八卦的模型进一步完善。

商周至战国时期,八卦与天干地支还是独立并行。商周《周易》八卦用于推演,干支用于纪时,二者尚未交叉。 是在《说卦传》将八卦与八方匹配(坎北、离南等),但未关联地支方位。

五行入八卦

上次说五行和干支的时候,我们提到京房创立“纳甲说”,其将干支、五行纳入八卦系统。八卦配天干:乾纳甲壬、坤纳乙癸、震纳庚、巽纳辛等。 八卦配地支跟月份的划分与十二辟卦(十二消息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十二消息卦指的是用来表示一年四季中阴阳消长的卦象。六爻分配地支(如乾卦初爻配子,上爻配戌),下次有机会再说。

孟喜在“卦气说”中用六十四卦配一年365日,以干支标记节气,如冬至配复卦,是因为冬至到了最冷的时候,物极必反,一阳来复所以称为复卦。

到了东汉,道教与术数进一步发展,魏伯阳以纳甲说解释炼丹火候,干支八卦成为道教修炼模型。

而郑玄“爻辰说”,将十二地支对应八卦各爻(如乾卦六爻配子寅辰午申戌),强化时空统一。

唐代的时候环境心理学罗盘定型将八卦(后天方位)、地支(十二方位)、天干(八干)整合为“二十四山”,用于定位。

宋明时期奇门遁甲成熟, 以干支为时序坐标,八卦为空间框架,构建动态推演模型(如“三奇六仪”配干支)。八卦经过天干地支的完善,构建了时空模型以推演规律(符号层面)。

八卦与干支

唐宋后,五行与八卦干支在环境心理学、生命规律、丹道中交汇,如环境心理学用罗盘(含八卦、干支)定向,再据五行生克判断吉凶。 四柱用干支Five,再结合卦象(如“终身卦”)辅助预测。

八卦被应用于武术,运用八卦的方位、变化原理产生了八卦掌等。中医也用八卦的理论辅助解释生理病理,如《黄帝内经》灵枢·九宫八风,针灸的子午流注等理论与之相关。

八卦是理解变化之道(“易”)、对立统一、物极必反等哲理的重要工具(模型)

八卦——抽象符号中的大千世界

八卦是中华先民智慧的结晶,是最精炼的宇宙模型之一。

它超越了文字,用极简的符号承载了无限的可能性和深刻的哲理。

理解先天八卦是进入中国哲学的关键步骤,而后天八卦则是进入《易经》和更深层术数世界的大门。

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去其形式,得其本质与智慧,以便于更好的生活!

码字不易,觉得有用点个赞再走

不定期更新,点点关注不迷路:鸭脖路子野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 人生六个阶段的主题与应用——《易经》六爻的时位思想
下一篇: 心理学发现,一个家往上走的关键:人人不委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