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起名字”可不那么讲究,传统习俗很重要

147小编 111 2025-09-23

名字,不单是人的代号,它像一根看不见的丝线,能把一个人和他的家庭、家族甚至整个历史串起来。谁家孩子出生了,谁家添了个孙子这一层关系,都绕不开取名字这个事。没有过多修饰,简单直接,名字一出口,长辈朋友就知道你是哪家的,或者你在这个家族里是第几个孩子。这事儿其实一点儿都不稀奇,您会不会觉得烦琐呢?但偏偏有人觉得名字就是个讲究事儿。

农村里,动不动就是鸡犬之声相闻,家家户户的圈子小得很,名字往往图个顺口好记。遇到取名字的不耐烦,干脆随手往家谱上随便使四五个字用,能叫就行,管什么美不美,又不是给皇帝写帖子。往往老姐说了算,“二牛”、“三妞”、“狗剩”啥的,说出来就成了名字,带点玩笑,但自己人听着也顺溜。你说老姐权威不权威?可谁在意那玩意。

倒是家族大了,姓里边挂着念家谱的传统,这字辈规矩立马就上了台面。孔氏一族的字辈,那可是一脉相承,要是你把字辈用乱了,还真有长辈过来敲你脑袋。这本事平民学不了,谁家几代人共用一个字都不嫌乱,结果同名同姓的事儿一箩筐。小时候见过邻村一户,四世同堂居然全叫“孔德”打头,走夜路叫一声,三四个人都答应,场面挺逗。

文人家的孩子命名,那趣味就不太一样。喜欢从诗书典籍里翻,翻着翻着,自己都糊涂。唐诗宋词,四书五经,随便挑一两句好听的,用点意境取名字,像“致远”、“弃疾”、“呦呦”这一类。说到底想给孩子增点气质吧,可有些人读完字典一圈,最后发现还是“倩、宁、轩、梓”用得最多。心里有点苦闷,明明想与众不同,最后反而撞了名。

偏偏还真有信风水的,这就得看出生年月时了。八字一摆开,阴阳先生皱着眉头摸算半天,然后告诉你五行缺啥得补啥:水土金木火五选一。水多了不行,火旺也不妙,非得让名字里有个木头、火字;一不小心就沦为生僻字,结果老师日后点名只能喊你小名。家长倒觉得有理可依,孩子健康就行,至于字丑不丑没人计较。说不定菩萨心里已经笑开了花。

有点奇怪是到了元朝,家家苦,汉人连取大名的资格都没,直接按出生年月来数。你家孩子五月四号出生,就叫“五四”;重八、五四、子七这些人名,怎么看怎么像编号,搞得和监狱号子一样。朱元璋最初就是“朱重八”,这名字一听就是没什么地位。要怪只能怪那时候权贵压得实在太厉害,名字没法讲究。外人听着别扭,自己家人心里苦还是不说。

河北高阳一带,土名字多的吓人。村里十几个人都能叫一个名,早晨一喊“徐旦”,准有一堆人答应。还有五六个“铁蛋”“钢蛋”,叫起来像唤家禽。偏要说图个吉利,好养活。外头人不理解,但当地人乐在其中。“脏妮、臭货、丑妮、狗剩”,这些名字听着野,其实里面藏着长辈的疼爱与惜命。这种称呼带着大地的温度,别有味道。

城市里,名字更花。老师点名时一排小孩一排“梓轩、紫涵、雨菲”;到了大街上,新的流行词又变了。似乎千人一面,追求独特反倒陷入同质化的怪圈。有人开玩笑,最时髦的小名全叫“蛋蛋”、“豆豆”、“婷婷”……听着亲切,却又像批发。家长真不怕将孩子的个性磨平?

进入新世纪,取名字变成全家总动员。各种取名软件、起名大师开始流行,有人不惜砸钱给孩子取个“独一无二”的名字。最终折腾半天,落在使用率最高的大众名字,谁也没逃脱撞名的命运。数据能佐证:根据公安部2023年公布,全国“梓涵”“子涵”“一诺”重复度高,竟比“狗剩”更多。科技越发展,名字越普遍,这说得通么?

有些地方风水大师说了算,起名要配合宅基地、祖坟朝向;有的甚至信玄学到给孩子补权势,起名“XX霸”“XX皇”,但上学一场考试下来,依旧平平淡淡。名字能决定命运吗?未必吧,不过大伙图个心理安慰。

现代都市家庭,名字成了全家讨论的焦点。微信群、家族群里接龙投票,长辈意愿、父母偏好搅合一堆。有人坚持传统,非得跟家谱翻旧账,有人追求洋气,结果生僻名字越来越多,甚至出现部分汉字在手机上打不出来,生活中还真带来不少麻烦。

不过,在职场和生活里,越来越多人只用小名或英文名,官名反倒成了身份证才需要的符号。朋友圈里,你认识的“小芳”其实本名叫“王可馨”,却没人叫过完整名字。社会变化速度快,有时候小名和外号才真正代表了个人的真实社交身份,而“王可馨”反而被搁一边。是不是会不会觉得莫名其妙?

历史上那些笔名、字、号层出不穷,就连诗人作家都愿意给自己添上十三四个别名。鲁迅、周树人一个人用出十几个名,意图模糊真实与虚构的界线。文学圈里,“马致远”“霍去病”“辛弃疾”等名字但一出来,仿佛自带历史厚重,名字成了一种气场,但气场能用多久?

家族里,同龄同字辈的名字常常让人傻眼。譬如村里六个“永忠”,你要喊名字干脆用绰号,回应更快。年轻一辈似乎更喜欢随意取小名,长大后,官名、网名、艺名层出不穷,身份切换间,名字变成了“马甲”、变成一种屏障,或干脆成了网络流量的一部分。要说权威性,显然大不如从前了。

再反过来看,大姓家族仍然执着于字辈。哪怕现代社会流动性强,朋友圈子变大,字辈还是一种“归属感”的象征。这么多年没变,是固执还是温情?未必有答案,不过老家那根味道,总是断不了的。

梳理下来,名字的故事无人能讲全。也许刚出生时家长只想让孩子快快健康长大,顺口起个小名。随着社会变化,名字的含义和功能变得复杂,小名、字、号、笔名、网名,层层叠加,却也模糊了真实的自我。是不是名字本身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一时疏忽便又成为生活中的小麻烦了。

仔细琢磨,名字其实像一件旧衬衫,有人小心呵护,有人随性穿着。这东西,见怪不怪的人多,尤其是在家族和村落混杂的社会里,名字只是交际的信号而已。有些人一辈子用着父母起的土名,有些人则日新月异,网名一年换一次,也没人觉得别扭。

名字能够影响命运?也许不能。但人们总是期待通过它寄托自己的愿望。每一代人对名字的理解都不同,家族观念、文化背景、风俗喜好,都无一例外地参与其中。也许当今社会,大家越来越不在意名字的寓意,更爱实用与自由;也许变了,也许没变。

**名字,就是这么个有点随意,又藏着秘密的东西。**

上一篇: 一枚竹简的前世今生
下一篇: 今天是8月6日,明日便是立秋,而今天正是古人所谓的“绝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