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块石头门前放,吃喝不愁家道旺”有道理吗?
138 2025-09-29
说武威吐谷浑大可汗陵区,好像并不太多人真的踏足过吧!媒体偶尔有零星报道,研究文章也有些,但总归属于小众爱好者的行列。谁会想到,祁连山深处、山包之上,一堆小小的黄土陵冢,居然因一次偶然的到访就激起了不一样的火花?其实吧,大部分对这个地方只是名字有一知半解,对背后的人情世故更是懵懵懂懂。
但这天本来是没什么特别安排的,只是盛先生一到武威,气氛就有点不一样了!他是那种走哪儿都爱把历史里的细节拉出来,用一大堆“你知道吗?”塞满身边人的学者。大家算是臭味相投了。其实人多了,路上不容易走神。一辆车颠簸在祁连腹地,柏油路被甩在身后,换成那种车胎压得突突响的沙石路。秋天的戈壁风有点冲,也没人抱怨。大家专注地盯着远处那疙瘩小山丘——据说那就是“大可汗陵区”,王室骨肉最后长眠的地方。
墓区不大,说实话乍一看有点不起眼。小山包四周被低矮丘陵护着,风吹过也不显得太凛冽。现场气氛安静,冷不丁又有人小声嘀咕:“这地儿讲究风水吗?”其实不用谁多解释,谁都会明白。一个墓地,能在祁连山脚下挑到东西南北的中心点,背山望水,隔着几十公里都能感到压迫感。朝向祁连山脉,许多碑文残片都在证明,这个方向古人是有讲究的。祁连深处就是青海老家,陵区选址这种事不需要高深命理知识,站在那里自然就懂点了。后人要看,亡者也要看?
说是“大可汗”,其实这里最核心的是末代国王的儿子,叫慕容智。吐谷浑,这条家族的名字在很多史书也就是溜后一笔。他们本是鲜卑后裔,割据一方,最后遗民南徙,王族留下或出走,分裂消散不见踪影。也有种说法,慕容智的墓地之所以保存完整,是因为后来陵区被整体遗忘。真有点讽刺。朝代更迭,地理边界重新划分,陵墓得以幸存,反倒要归功于清冷无人的山沟。
陵区自带沙丘色调,周围没有人为入侵的痕迹。有人说,这坟址有一套鲜明的吐谷浑式葬制——牛岗辟壤、马鬣开坟。实际上,背后的讲究远比这些名词复杂。牛岗,是指将陵墓筑于高岗之上,四周视野开阔,像是牛首昂扬。马鬣?顾名思义,挖坟时仿佛马鬃划破土地。儒家礼乐,游牧草原,都不能涵盖这种埋葬背后的复杂情感。所谓天人合一,到了这里也显得多余。
发掘过程中,专家不止一次把“意外”挂在嘴边。墓中居然保存了至今国内最早的白葡萄酒。酒坛出土的那一摊淡黄色液体,属于彻头彻尾的西域味道,透着几分孤寂。这份遗留说不准是不是当时送葬邑人最后的奢侈品。另一边,还找到了最完整的胡床。说是胡床,其实就是折叠椅。史出西北,传入中原。这类东西能在墓中保留下来,或许证明了王室生活的融合性——汉风、胡俗,柔软杂糅,没有定式。
铁铠、各类武器装备也掏了出来。一整套铁甲,完好得令人咂舌!在铁器大量销毁、埋藏都很难保留下来的时代,这堆铠甲未被盗扰,全靠陵区的孤僻与封闭。也有人会问,难道吐谷浑武备就这么强?其实未必。边地王朝,有强悍武备很正常,但说不上无懈可击。只是这种完整度很少见。
甚至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那只漆盒和里面成套的毛笔、纸、墨头。毕竟所有人都默认唐人写字靠传世笔帖。却没想到考古一锹下去,毛笔本尊成了实物证据。国内唐代毛笔一直属于空缺,这下可好,什么“唐无实物笔”算是被填上了,多少带点偶然。毛笔、纸墨,都是精致的,丝毫没有粗制滥造的旧气息。考古队成员说起这些小物件的时候,还特意提了一下笔杆上的装饰,倒像是某种拟人化仪式——器物与人一样,各有来路。
墓地还有些说了也没用的小物品,比如石制马具、釉陶壶、一堆金银铜簪。每一件都像碎片拼起来的历史,掉在地上没人拾,突然又成了大事件。盛先生一路仔细端详这些,从考古现场到后来的展厅,眼睛都没离开过。他现场还自言自语:“材料实在太丰富,可惜缺了点更完整线索。”
整座陵区当时居然没有遭受大规模盗扰。这,如果要说点原因,谁也说不清。地理太偏?王朝灭得太彻底?还是单纯藏得巧?倒过来看,有些时候,冷门角落反倒保存了更大的秘密。
当然了,陵区风水之说在当地还流传十里八村。有人说呼吸之间都透着凛冬气息,尸骨不腐,神魂难散。这种迷信听着倒带点浪漫。本地老人提起来,倒也一本正经,年年清明还在附近焚纸添土。历史归历史,现实归现实。
看这些人文痕迹,其实能够感受出一种很奇特的间离感。陵墓所在的山包,有跪拜痕迹,碎瓦片、纸灰,半新不旧。估计不少游人、专家,甚至旅人,都在这里停留过。可惜的是,陵区并未完全开放,游客常常只能在外围张望。保守一点也好,文物别遭罪。
从现存史籍、考古报告到当地传说,吐谷浑的文化背景始终拉扯不清。慕容智本身是个多重身份的符号,国王的儿子也是被驱逐的边地贵族。他究竟心甘情愿埋在这里,还是被现实裹挟?无论他生前有多少不甘,死后世界倒反而从容自在。
数据方面,实地发掘资料和2023年新公布的考古文献都指向一件事——陵区所出文物完整度在全国同期墓葬中极罕见。中国科学院与甘肃省考古所都曾联合发声,铁甲与胡床为全国首次出土。白葡萄酒成分化验报告提取的葡萄品种DNA与丝路沿线高度吻合,说明互动交流之早有根有据。谁说中国西部草原游牧就没品位?人家酒精度还低了点。
令人唏嘘的是,不管讲多少陵区传说,现实中武威已很少年轻人再关心这边王室故事。华丽器物、战甲胡床,在互联网短视频里不过三两分钟热度。但这些东西,只要埋在地下,就不会消失。
该怎么说呢,每次面对陵区遗址都忍不住想到,其实历史在这地方总是充满矛盾:既有完整保存,也有彻底淡忘。也许如此,才让人爱恨交织。
这趟探访,说是意外收获,其实也是前人无意中留下的馈赠。吐谷浑的命运,像这陵区一样,孤独但未曾真正消亡。站在山丘之巅,看着出土文物,谁能说得清自己才是历史的主角?明明陵区荒凉,偏偏遗迹里还藏着过去的热闹。
所以说,历史没有固定答案,也没人能替他们说尽全部的话——今天我们走进这陵区,留下脚印。时间会不会就此多出几分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