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吉祥物的世界,探秘“吉祥”这个最古老、最鲜活的话题
170 2025-09-30
**朱元璋的一个“小心思”,让中国人一年多了一个年**
今天是腊月二十三。按照老理儿——是北方人过的小年。可你要往南边走走,或者问问村里老大爷,十有八九告诉你,小年得等腊月二十四才算正日子。为啥?这事儿有点意思,里头不光是南北区别,更跟一个人儿有关——朱元璋。可千万别以为他一生下来就龙袍加身,咱今天就唠唠,这个乞丐皇帝小时候的“小心思”,混进了百姓的年味儿里。
说起来,朱元璋小的时候,跟现在的小朋友还真不一样。甭管你今天家里有没有大鱼大肉,放学是不是有点心、水果,反正你饿不死。但他呢?出生在元末最穷最乱的时候,穷得家里揭不开锅。朱家孩子凑一块儿,就盯着院子里的麻雀——想着哪天要是饿狠了,也能弄来打牙祭。过年,在朱元璋那时候,就是童年里唯一一抹亮色。那天能吃顿饱饭、穿身新衣服,已经是天大的幸福,比现在哪个小朋友新年收到个大红包还高兴。
这里插个嘴,朱元璋做梦也想多过几次年。你看,他小时候,想吃饱饭太难,逢年过节,是唯一可以正儿八经说“我想吃饱”的时候。他就动这样的心思,哪怕一年能过两次年,是不是就能多吃两顿好的?咱们现在听着挺好笑,那时候的孩子可真没空幻想别的。
结果,这孩子后来真有本事,靠着硬撑命、混江湖,一路杀上了皇帝的位置。等回想起小时候那些饿肚子的事儿,朱元璋心头估计还是酸酸的。皇帝嘛,说句话顶一座山,就把小时候那个“小愿望”给成全了。于是就有了小年、大年这两茬过节的讲究:小年先来一遭,大年再来一次。可这小年到底是哪天过呢?这事儿又有说头——
坊间一直流传着,当上皇帝后的朱元璋,干什么都讲重点,连过节都要把“等级感”凸显一下。他选腊月二十三作为“官家过小年”的日子,算是给朝中大人们先预备着热闹。一来显得体面,二来别和老百姓抢日子。可这边刚定下,城里的百姓也学着官家腔调,催着鞭炮、忙着把家里拾掇起来,凑个热闹。农村里那些在野地里忙得还没抬头的人,只好晚一天,等到腊月二十四,再来补个“年头”。
谁说中国的高级感全靠牌坊、龙椅?小年这点儿差别,就细细嵌进中国人的生活里啦。于是有了“官三民四”这么一句话——当官的过得早,百姓得等等。听着有点区分,但往好里说,是照顾不同生活节奏,往坏里说,就是一道萝卜一道坑,谁也不能越界。
我家老家在鲁东南,庄稼汉们从不赶那腊月二十三的热闹。可一上了城——夜里炮仗响,烟花飞,就是那腊月二十三的气派,大人小孩都兴奋得很。第二天一早,农村才慢慢热闹起来。城和乡,这一隔代感,好像永远拢不住。可小年嘛,不管哪天过,这一分一合,年味儿就被分成了两拨,好像过的人多了、“粘福气”的日子也多了。谁亏了谁赚了,也说不清。
咱再说说小年这天,到底得讲究些啥。老一辈的人总念叨“小年三不空,来年不受穷”。你问是哪三不空?外地人听着可能像门口银行广告,南北多少有点不一样,但总绕不开下面这几样。
第一桩——灶台不能空。小时候我可纳闷了,这灶台,难道还能空着?其实不是说得没米下锅(当然,那会儿穷人真有没米下锅的时候),而是得摆上祭灶王爷的贡品。小年这个时候,真正的“主角”其实不是家里老老少少,也不是哪位财神爷,而是灶王爷。传说灶王爷这一天得上天汇报工作,家家户户都小心翼翼,把糖瓜、点心、水果、香烛全祭上去。指望他到玉帝那儿多替自己美言几句:“这户人家今年和和美美,偷吃没偷拿,多给留点福气吧。”搞得跟送主任出差差不多——千叮咛万嘱咐,别给我们小鞋穿。
咱中国人,敬神这事总得整点“烟火气”——糖瓜要甜,寓意“嘴甜话好”;纸钱得烧,香烛得点,仪式不敷衍。说白了,一年一次,乞丐、富商都一样求个心安。
第二桩——桌上的盘子不能空。不是谁家都能天天装满四菜一汤,可小年这天、盘子里多摆一点,多少也是个彩头。盘子里有菜,左邻右舍、亲戚老友有所来访,得有东西待客,也算给自己“抬抬门面”。旧社会穷归穷,讲究脸面可不是闹着玩的。哪怕是把白菜蘸点酱,腊肉切了薄片摊上,也比光盘强。更别说赶上家里有大能小能的,还有可能在小年这天做上一顿带点油花的热菜,让孩子们连摸口水带偷吃。
当年穷的时候,过年能在亲戚家看见满满一盘菜,心里头就踏实,“这家活得还过得去。”孩子们盼的就是从打一进门到出门,都没见盘子空掉。一年辛劳、面子里子,端上桌的那刻全都清清楚楚。
第三桩,供品不能空。这一条,其实是最有年味的留白。你琢磨,一到小年,小年夜就像个号角,接下来全村、全家都得忙开了——包饺子、做肉丸子,晒腊鱼腊肉,水果坚果备一堆。别的不说,供品一定摆齐。小的祭祖,大的敬神,谁家都不敢缺。供品不是单只为祖宗神明准备,更像是“愿望清单”——年前这一段,祖先、神明都得通知到,咱家人大年初一、初二、初三,个个健康、顺利、平平安安。
说得有点玄乎,可咱老百姓就爱这样大操大办的热闹里头,偷摸夹杂两句“来年顺利”。不就是一碗汤圆、几只苹果、一盘干果,但没这点仪式,总觉得年没进门。再苦的人家,也总得挤出一包花生、一篮柿饼,拿去供桌边上凑个整。
这些“空不空”,落到最后,其实全是一年生活的辛酸和希望。穷也罢,富也罢,“灶台不空、盘中不空、供品不空”——是大家对明天的盼头。不单为了吃上一口热饭,更多的时候,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哪怕嘴上不说,心里也是一份团圆。
说回头,你家小年是哪天?你们家小年放不放鞭炮?家里灶台是自家妈妈的专属地盘,还是已经用上了“无烟灶”?其实,这些日子的不同,除了“官三民四”的陈规,更多是各地风俗的自成一派。南腔北调,城里乡下,各有韵味。朱元璋的一点念想,阴差阳错地成了亿万中国人一年里一句家常。谁又能说,这是巧合,还是命运的波折呢?
等到年三十晚上,烟花炸满夜空,灶王爷早已带着我们的心愿去了天庭。你家的桌上,是不是还剩点糖瓜和花生?那些未说出口的愿望,会不会也被他顺手捎了上去?除夕夜的烟火里,有没有你的童年、你的盼望,和朱元璋小时候一样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