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护国桥下沉广场变池塘?多方回应

147小编 162 2025-10-01

昆明市中心护国桥下的小广场,最近成了市民吐槽的“水帘洞”。有网友直接发帖:“这积水看着像电影《阿凡达》里的悬浮山,不是我爱上的护国桥!”照片里,半人高的水生植物在浑浊的水面摇曳,市民的裤脚被溅得湿漉漉。记者蹲点观察发现,这口“人工池塘”已经蹲守了近一周,积水最深处能没过膝盖,而桥身作为省级文保单位,竟然成了“泡澡”的对象。更讽刺的是,去年刚被贴上“禁止涂鸦”的围栏,如今水面倒映着路灯招牌,堪比“城市哈哈镜”。

“这水放久了肯定发臭!”卖鲜花的老王蹲在台阶边缘,用竹竿搅动水面,水草翻涌出几只红蜻蜓。他摊开手掌比划:“五月份还能抽走,现在雨点砸下来,下水道就像被堵了塞子。”对岸的早餐摊主补充道:“前天半夜看见醉汉在台阶上写‘我征服了护国桥’,现在这水能养鱼吗?”记者追问是否有解决方案,两人异口同声摇头:“除非挖条河穿过去。”

社区书记孙模云的手机突然震动,她接起电话的手指在围栏上敲了三下:“防汛办说需要先看雨量监测数据。”话音未落,一个穿雨衣的身影冲进镜头——保洁队长老张举着铁锹喊道:“今天第三拨游客想跳进荷花池游泳了!”

积水区域呈长方形,最深处的水生植物堪比“迷你水杉林”。市民李女士举着手机录像:“去年刚修的围栏,现在水面晃得像蹦迪现场。”她翻开相册展示旧照片,2019年的护国桥下还是熙熙攘攘的广场,如今成了“城市记忆盲区”。

商户们集体吐槽:“醉汉在台阶上撒尿,蚊子直接进化成战斗机。”一位卖茶叶的老板掏出《护国桥修缮志》:这座始建于1919年的中西合璧石桥,经历过“被泥土掩埋20年”的奇幻漂流,1999年重见天日时,桥身还挂着“护国战争胜利纪念”的铜牌。2021年人大代表建议把这里改造成荷塘,答复里写着“增设展板强化历史氛围”,但台阶下方的“禁止践踏”标识,如今被水泡得模糊不清。

“文物部门说水泡不坏,但游客总爱在水面写名字。”孙模云翻出巡检记录,发现围栏内侧刻着“某某到此一游”“2023·我的倒影”。更离谱的是,有商户偷偷在台阶下挖了渗水孔引流,结果被投诉“破坏文物保护范围”。

防汛办的技术员在无人机画面里划出红圈:“排水管是1999年标准,现在周边建了6栋高楼,雨水汇集量翻倍。”他指着监控画面:“你看这水位线,跟当年护国桥被淹时一样高。”

暴雨突至的凌晨两点,护国桥下的积水开始冒泡。老张举着探照灯拍下水面漂浮的塑料瓶,突然发现瓶子里装着去年国庆的烟花残骸。孙模云的手机又响起来,这次是文物局打来的:“水位超警戒线,请立刻通知商户撤离。”而防汛办回复却是:“等雨停了再抽,今年预算只够应付50毫米暴雨。”

更戏剧性的是,有市民提议“往水里扔鱼食吸引游客”,被专家当场打脸:“水生植物会窒息,到时候变成沼气池。”但更扎心的现实是,桥身下的泥土层里,还埋着当年修桥时废弃的钢筋。

当记者问及解决方案,防汛办突然派来工程队铺设临时排水管。老张蹲在管口吐烟圈:“去年抽水的机器,零件都让醉汉当烟头了。”更讽刺的是,人大代表改造荷塘的提议,被防汛办以“影响排水功能”为由驳回。而文物局强调“水对石雕有清洁作用”,商户们则集体要求“加建公厕”。

护国桥下的积水,就像城市发展的补丁:一边贴着“省级文保单位”的标签,一边长着醉汉呕吐的苔藓。专家说水泡不坏,但游客总在水面写字;防汛办说等雨停,商户们已经用砖头垫了跳板。

这口“城市哈哈镜”,照见了昆明最无奈的真相:修桥的钱能砸出网红打卡点,但抽水的电费却要等雨停。当无人机镜头扫过水面倒影——路灯招牌旁边,飘着几片醉汉吐的橘子皮。

护国桥下的积水,到底是“浪漫荷塘”还是“城市下水道”?

防汛办说需要雨停,但醉汉说需要公厕;

专家说水能清洁石雕,但游客总在水面写字。

这口“城市哈哈镜”,你最想往里面扔块砖头?

上一篇: (5)前半生荒唐,后半生圆谎
下一篇: 《资治通鉴》:心窄,财路必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