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可能人传人?咖啡灌肠可以排毒、减肥?2025年7月科学领域流言榜→
159 2025-10-06
“七月新秋风露早,渚莲尚拆庭梧老”,时间过得真快,今日8月23日,农历七月初一,我们正式进入了农历七月。今年的农历七月仿佛来的稍晚了一些,这主要是因为上个月多了一个闰六月。进入农历七月,虽说还会有“秋老虎”天气,但整体气温是下降趋势,自然界会逐渐呈现出“一叶知秋”的景象。今年的七月初一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有很多日子都汇聚在了一起,因此这天有着不少的说法。
七月初一是“处暑”
今日七月初一恰逢今年处暑交节的日子。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4个节气,秋季的第2个节气,通常于每年的阳历8月22日至24日 交节,具体时间要看太阳什么时候到达黄经150度。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处暑”有着明确的解释: "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意思是说处暑是农历七月的中期,其中“处”有着终止、停止的意思,进入处暑节气,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气温将逐渐下降,天气开始转凉。不过,处暑只是暑热走向凉爽的节点,真正凉爽需要等到白露前后。
古人为了更好的观察处暑时节的时间变化,便将处暑分为了三候,分别是:一候鹰乃祭鸟,处暑的前期,老鹰开始为过冬储备食物,便会大量捕猎鸟类,并将猎物陈列起来,仿佛在“祭祀”;二候天地始肃,处暑的中期,天地间的万物开始凋零,大自然呈现出一派肃杀、沉静的景象;三候禾乃登,其中“登”有成熟之意,此时水稻、玉米等农作物陆续成熟,田野里一片金黄,农民们开始忙着收割,迎接秋季的丰收。
七月初一是“朔日”
朔日指的就是每个农历月的第一天。当月球运行至地球与太阳之间,三者几乎呈一条直线,此时月球的黑暗半球正对地球,导致从地球上看不见月亮,形成“新月”阶段,这一现象就被称为“朔”,即月球与太阳的地心黄经相同的时刻。
但要注意,朔日其实并不是单指一个日子,更不是固定在某一天的某一时刻,而是根据月球实际运行轨迹计算得出的。由于月球轨道呈椭圆形,运行速度不均,朔日可能出现在农历初一的凌晨、傍晚或午夜。从一次朔日到下一次朔日的时间间隔,平均约为29.53天,这一周期反映了月相从新月到满月,再回归新月的完整变化过程,称为“朔望月”。
七月初一是“杨公忌日”
杨公忌日,据传是由唐代风水宗师杨筠松,根据二十八星宿的运行规律,推算出的十三个比较讲究的日子,分别是农历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七月二十九、八月二十七、九月二十五、十月二十三、十一月二十一、十二月十九。(所有日期均为奇数,无双日)
今日农历七月初一,也是今天“杨公忌日”中第7个日子。
七月初一“开地门”
农历七月初一是民间“开地门”的日子,相传这天地门会打开,一直到七月的最后一天才会重新关闭。
古人认为天门和地门是阴和阳交替之位,天门阳极而无上,地门阴极而无下。因此,开地门象征着阴阳交替,是祭祖的重要时期。这天人们会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敬意。
七月初一是“换甲日”
换甲日指的就是天干完成一个循环后,重新回到“甲”的日期。在干支历法中,天干有十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与地支依次搭配,形成六十个不同的组合,称为“六十甲子”。这六十个组合中,有六个日子以“甲”开头,分别是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这六个含“甲”的日子,就被称为“换甲日”。
今日七月初一,对应干支历法中的“甲子日”,标志着新一旬的开始。
不是迷信!今日七月初一,这天不仅是农历月转换的日子,更是秋季气候的关键过渡期,因此七月初一这天有很多的习俗和讲究,每当到了七月初一这天,身边的老人就会提醒大家,记得:1不停、2不登、3不洗、4不贴!都是指的什么呢?我们赶紧了解一下吧。
进入农历七月初一,意味着具体七月十五的中元节也不远了,恰逢今年七月初一还是“处暑”,因此这天一些人会前往河边放河灯,通过把河灯放入水中,以此哀悼逝者与祖先。那么,放完河灯最好避免长时间在河边停留,这是为啥?
《黄帝内经》有云:“湿伤肉,风伤筋。”进入农历七月,昼夜温差开始拉大,河流水汽蒸腾加剧,空气湿度显著高于陆地。此时如果长时间停留河边,湿气很容易通过皮肤毛孔侵入人体,导致关节酸痛、肌肉乏力。并且,潮湿的环境会抑制人体排汗功能,影响代谢平衡,尤其对免疫力较弱的中老年人更为明显。
除此之外,处暑虽出了暑天,但此时汛期还尚未完全结束,当北方冷空气与南方暖湿气流频繁交汇,很容易引发局地强降雨。当河流上游突降暴雨时,河道水位可能就会暴涨,在这样的环境中,长时间停留在河边也不安全,加上处暑昼夜温差开始加大,如果此时因放河灯长时间在河边停留,也很容易受到寒气的侵扰,从而导致出现感冒等不适。
“登高望远”指的就是爬山。今年的七月初七恰逢“处暑”,而处暑有着“出游迎秋”的习俗,人们在这天会出行游玩感受秋意,其中常见的出游方式就是登高望远,即爬山,因为登高既能避开初秋的暑湿,又能借山间清风疏解“秋乏”。
不过,要注意避免独自去登高望远。毕竟处暑正值夏秋交替,山区常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的局地强对流天气。暴雨可能引发山洪、泥石流,而山区往往通讯不畅,如果独自爬山一旦被困,难以及时求救。并且,处暑后,山区气温会骤降,如果独自爬山又未备足衣物,很容易受到寒气的侵袭。另外,山间道路湿滑,蚊虫活跃,如果独自登山被毒虫叮咬,没有同伴的协助,可能会引发感染。因此,一人莫登高,最好跟着同伴一起。
进入农历七月初一,虽说天气逐渐凉爽,但“秋老虎”的余威仍在,人体仍会出汗,当皮肤表面附着灰尘、油脂和汗液。如果不及时清洗,很容易堵塞毛孔,引发痱子、毛囊炎等皮肤问题。并且,出汗后洗个热水澡,不仅能洗去身上的汗渍,还能缓解一天疲惫,从而提高夜晚的睡眠质量。
然而,七月初一已经进入处暑时节,此时洗澡不宜太过频繁。毕竟频繁洗澡会破坏皮肤的油脂层和正常菌群,导致皮肤干燥、瘙痒。在古人看来,皮肤是人体最大的防御器官,其表面的油脂和菌群构成了天然的屏障,过度清洁则会削弱皮肤的免疫力。并且,处暑后的天气本身就较为干燥,而皮肤的油脂层能锁住水分,如果每天洗澡超过2次,则会加速油脂流失,使皮肤变得干燥,出现干痒等不适。
那么,处暑后洗澡的频率多久为佳?一般来说,处暑后洗澡的频率保持在每周2至3次即可,并非盛夏时每日多次。洗澡的水温保持在36℃左右即可,避免过冷刺激毛孔收缩,或过热加速水分流失。还要注意,处暑后,每次洗澡不宜超过15分钟,这是为了防止皮肤过度浸泡导致屏障受损。
处暑是暑气渐退、秋意初显的节气,民间素有“贴秋膘”的习俗。因为处暑节气天气开始凉爽,人们的食欲也渐渐恢复,此时人们会通过吃一些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来弥补夏季高温导致的食欲下降,体力消耗大的身体亏损,并且还能为抵御寒冬储备能量,其蕴含着古人“秋收冬藏”的生活智慧。
但是“补秋膘”要适度,如果过度就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情况。毕竟夏季高温会导致脾胃功能减弱,而处暑后虽天气转凉,但“秋老虎”仍可能带来持续闷热,脾胃仍处于“休整期”。此时如果急于大鱼大肉进补,很容易加重脾胃负担,从而引发腹胀、食欲不振等不适。并且,现代人普遍运动量不足,代谢水平低于古人。如果效仿过去大量“以肉贴膘”的方式,很容易导致脂肪堆积,增加肥胖等情况。
现代该如何合理的进补?处暑后要讲究“先清后补”,也就是说先用山药、莲子、芡实等健脾食材煮粥或煲汤,帮助脾胃恢复运化功能,等到白露节气后,再逐步增加优质蛋白,如鱼虾、瘦肉、豆制品等食物的摄入。而且,“贴秋膘”不等于“只贴肉”,还需要搭配绿叶蔬菜、菌菇、粗粮等,这样既能提供膳食纤维,又能平衡肉类中的脂肪和胆固醇。
总结,明日七月初一,有啥说法?这天不仅是农历七月的开始,同样也是处暑、杨公忌日、朔日、换甲日以及开地门的日子。明日七月初一,无论多忙,记得:1不停、2不登、3不洗、4不贴!这不是迷信,而是古人的一些生活经验,您都了解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