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这部“魔改霍去病”的老前辈《风中奇缘》(原名《大漠谣》)突然登上热搜。前“霍去病”扮演者(剧中改名卫无忌)彭于晏的工作室在这个节骨眼上发了一句《风中奇缘》的台词,让网友产生联想。结合《霍去病传奇》被改名为《风起大漠》,也许最终的上映也会参照前者通过集体改名,“正剧转架空”来回避围绕历史人物的争议。
这样的结果也许对于张若昀来说并不是坏事,也能让粉丝们松一口气。毕竟对于张若昀粉丝来说,他们更担心好不容易从被人议论为“京圈太子”混到路人缘满满“男频赛道顶流”的张若昀会因为卷入争议“一夜回到解放前”,分分钟“掉咖”,从《庆余年》积攒的市场口碑变为泡影。
《霍去病传奇》(现更名为《风起大漠》)中主要角色的合影
毕竟,随着近年来优秀传统文化在普通大众中的复兴风潮已经势不可挡,纪录片热、博物馆热、历史解读短视频热、汉服热、历史文化游戏热……都无形中将观众的古代文化审美水平和历史素养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2010—2018年那段“古偶戏说潮”面对的那种“历史爱好者小圈子骂得凶,但大众市场人气和收视率居高不下”的二元格局不同,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敏感已经成为了广泛的共识。
2021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联合举办“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座谈会”,会上提出:不能用个人臆想取代历史定论,对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虚构不能失度。
时任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副局长朱咏雷表示:
“在题材选择和人物塑造上,要牢牢把握历史大趋势和中华民族发展的总体进程,避免只对历史钩沉进行个人化、猎奇化、边缘化的发掘……要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创作方向。”
“现在确实有个别创作者缺乏对唯物史观、大历史观的准确认知和正确把握,一些作品对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虚构失度,创作理念依旧聚焦于帝王将相的权谋斗争和后宫生活,忽视对人民群众形象的塑造、对历史主流趋势的把握,还有少数作品将历史空间作为缺乏艺术水准和艺术逻辑的万能借口和遮羞布,甚至是滋生糟粕的温床,存在庸俗化、媚俗化、架空悬浮的倾向,这些都是要旗帜鲜明反对和摒弃的。”
这样的趋势反映在电视剧创作领域就导致了架空和虚写取代原有的历史改编:无论是情节结构取材于汉武帝巫蛊之祸和南宋岳家军故事的《琅琊榜》和《风起长林》,取材于辽代萧太后故事的《燕云台》,还是隐去了朝代的《赘婿》,无不对历史原型采用了架空和虚写的方式。但对于观众来说,原本因为更加热爱历史而提升了要求,反而导致新剧市场巨大的“历史剧荒”和观众需求的巨大空缺。
饥渴的观众把目光放在了“老剧新看”——一方面,用最新流行的价值观、当代观众更加完备的历史知识去点评和批评一些“违背历史”“粗制滥造”“三观不正”的老剧,虽然有些角度过于苛责,但这一类吐槽式的老剧新看却收获了大量的播放和追捧,一度成为“互联网显学”。《如懿传》和《新三国》就分别是女频和男频最有代表性的“受害者”。
尤其是新三国吐槽中的曹操对董卓说出“十八路诸侯会盟”,公孙瓒见到曹操时说:“正可谓是天下何人不识君啊”(语出自唐代《别董大》),刘备说出了明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及为了强化爱情戏,让三国人物说出的类似“她是我的命根子”“没有你,我一天都不能活!”都成为了笑料。而《新三国》剧情中迎合当年风潮的弱化了蜀汉、集中描写和赞美曹操,把“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合理化的思路也被今天的观众所批评。
回看《新三国》观众发现江东孙郎变成了纯纯的“喜剧人”
而《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等编剧精良而生动,符合当代年轻观众趣味和审美的老剧也被挖出重看,细细品读,甚至捧上了神坛。其中经典情节和台词,比如“难说”“朕的钱”“搅吧搅吧,你们就搅吧!”都成为了互联网名梗,甚至剧中人物还屡屡出现在漫展的二次元cos赛道,成为了新的流行。
“道长”嘉靖和“黑悟空”天命人在二次元活动下线相遇
正如《汉武大帝》的剧情中含有大量和历史记载不一致的情节,人物关系也存在着不少编剧的演绎,但陈宝国版的刘彻那句:“从此之后,攻守易形了,寇可往我亦可往!”结合他精湛的演技,在无数观众心中定格了汉武帝的形象。
同样,《雍正王朝》《大明王朝》这些公认的正剧在情节上也不能说是完全反映历史,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通过艺术作品人们看到了其描写的时代应有的精气神和历史的厚重感,通过生动的情节设置在荧幕上看到了一张张“鲜活的面容”,让人们通过书本心驰神往的“迷人的老祖宗”有了具象化的寄托和形象,就像是为人们开辟了一个“怀古谈今”“直抒胸臆”的精神广场,在这样的古今碰撞中,“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关于《霍去病传奇》(《风起大漠》)的讨论也许很快就会告一段落,坊间的各种猜测和主创的深情表白承诺到底是否为真,也要等正片放出才能有结果。但十年来电视剧市场的起落和变迁留给我们的追问却是深刻而无奈的:告别戏说时代后,“历史正剧赤字”还要等多久才能有人来填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