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而易举就能赚到大钱的星座
167 2025-10-06
凤阳那片地儿,谁走过去,大约都难料当年血雨腥风。濠州之战时,朱元璋还只是江湖上的拼命三郎,夺回故乡那一刻,他也没忘了给祖坟添把土。这坟,就是后来的凤阳明皇陵。一个道不清说不尽的地方,埋着他半生功名的起点,也埋着他跟命运打了个照面的一家人。
但话说回来,朱元璋小时候,谁能想得到自己会有陵墓这种“豪华配置”?元顺帝至正四年那会儿,瘟疫像是专挑穷人家下手。朱家三口人接连倒下,家里只剩下兄弟几个和大嫂、侄儿,一群人捧着三副遗体,愣是找不出一口棺材。连埋人的地方都没有。朱元璋小小年纪,面对父母和大哥的尸体,或许心里头最开始的念头根本不是“爸爸妈妈会庇佑我”,而是“我们咋办?”
这时候才知道什么叫“求人”。想找地主刘德借块地,结果被人一句话骂了出门。想想看吧,街坊邻居都在门口看着,刘德的嗓门又高,朱家的脸都快挂不住了。朱元璋那份尴尬,估计很多年后都还记得。
老天爷倒没让他彻底失望——还是童年玩伴刘英家里伸了援手,刘英的娘娄氏劝爹给了块地。说白了,不是豪宅良田,只能算没人愿意埋的边角地。下葬时“殡无棺椁,被体恶裳”,就是贴身的旧破衣服裹一裹,算是没让亲人曝尸荒野。朱元璋感激在心,日后登基,这刘继祖一家子也能封个侯。那时候的朱元璋,还只是个能记住恩的人,却没想过自己会给当年帮忙的人改了命。
多年后,朱元璋打回濠州,权力在握,头等大事还是先去给父母扫墓。讲真,这件事挺接地气:人得势了,第一反应就是家里父母,没跑。可是迁坟这事,灵气说不好,身边人各有主意,又有民俗又怕泄了山川之气。朱元璋犹豫了,纠结甚至比打仗还难。陵墓方向也稀奇,坐南朝北偏东——一般风水是坐北朝南,这偏偏就这么个稀里糊涂的方向。
翻看地形,朱家只能挑高点儿的南面当头,低地当脚。东边有河,西边有路,西北还有塘,都是濠州乡下的“好风水”。有种说法,这格局是不利长子的,朱家的确,兄死弟兴,发达一人。有没有那么点宿命?信风水的人说有,朱元璋信不信,不好说。至少这坟改不改都让他犹豫半天,最后还是增添了些土,把老坟封厚点,再派当年帮过自己的刘英、汪文看管。举家从头到尾,记一份恩,不显山不露水。
濠州收复不久,朱元璋就准备往帝位冲刺,祭扫和扩陵的节奏越来越紧。让儿子朱标和朱樉回乡拜祭,自己亲写了祭文。写祭文那天,估计朱元璋心里也有数,老爹死的时候穷得叮当响,家里竟有一天能风光齐天。其实看他祭文,腔调还算平常心,既有对亲情的怀恋,也有“人生如寄”的感慨——大哥、父母的墓前拜扫,写给自己的孩子看:你们再有本事,也要记得根。
等到当了皇帝,朱元璋立刻给爹妈尊号、给兄长封王,老坟变成皇陵,那点故乡土一下子变成了“大明的面子”。陵寝的建设一波接一波,改英陵为皇陵,设皇陵卫,搬物料、扩规模、增官员——连看陵的刘英他们,都成了和明朝一同“退休”的世袭官。小土包变成大陵园,楼台殿宇日日新,凤阳一下子从穷乡僻壤变成皇家圣地。
这事儿其实也有闲话——陵墙修得太封闭,说是气流不通,家运反倒不济了。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就爆发,有些人就喜欢把这个案联到陵墓风水,真假各有嘴。明皇陵从此变得禁忌重重,谁到陵边都得百步下马,没规矩的直接掉脑袋。永乐年间,朱棣亲自背土修陵,朝中大员也都跟着背,闹得跟大型敬祖仪式一样。后边朱高炽、朱瞻基路过,也都得来祭一祭,顺便围着“又破又旧”的农具感叹:祖宗打江山就靠这玩意儿。就像我们说,儿子继业,不敢忘本。
到了明英宗那年,还有只老虎跑进皇陵土城,把太监吓得集体抓捕,世事荒唐到这种地步。大明王朝一边修一边补,每隔些年就来次大修,那些碑亭、土城、楼殿,已经不知道被多少代工匠敲敲打打修过几轮了。
但时间长河里,这些荣光总有暗影。崇祯年间,外头流寇打乱局,张献忠带兵直扑凤阳,一场巷战,朱家后裔拼死守土,终究没挡住。张献忠假装进香,实则杀戮纵火,大明的祖陵一下子毁成废墟。消息传到京城,崇祯帝也只剩痛哭自责,追罚官员。祖坟都被烧了,最后连祭告太庙都只能表个态。其实读到这里,我心里也是一阵发凉,也许很多老百姓在庙门外看着,嘴里也在念:“朱家气数已尽吧。”
清兵后来进关,对北京孝陵还算留了点薄面。凤阳这块地却彻底荒废下去。乾隆年间,明皇陵已经破败到泥土堆。等到了抗战,陵园里的松柏全被砍,为了挖个战壕,老祖宗的坟头变成了一片荒草地。
时间再快进,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终于有心人修复了石像生和碑亭。这些老石像,雕得比别家都灵,每一张脸都像有故事。如今保护性修缮进行着,至少让后人还有地方可以站一站,望一望朱家的历史。
说到底,一块坟地,从破土到封侯,从繁华到劫后余生。有的人家,风水说是三合四合,最后能守半辈子,但朱元璋这一家,穷苦出身,机缘巧合,最后硬是靠一口气撑到皇陵被修成。只是这世事无常,祖宗屋里也难挡江山更迭。朱家能留下的不外乎一片石雕和些许故事,风吹日晒,百年江山,谁说不是浮沉一场?
其实你要问我,朱元璋当年给父母封侯、扩陵的时候,心里有没有想过后来的遭遇——陵园能守一百年吗?儿子还能祭几代吗?谁知道。只怕历史里真有谜团,正如陵园每一块碑石下,都压着个留不住的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