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士能享受哪些特殊待遇?至少有四点,是举人可望而不可及的

147小编 75 2025-10-07

清代进士,是多少读书人茶饭不思、彻夜难眠的终极梦?同桌的王二为了它举家卖田,邻村的李三生怕错过,宁愿跪在祠堂求菩萨保佑。可偏又是个“成王败寇”的买卖,成了,衣锦还乡、光宗耀祖;没成,十年寒窗就像给别人作嫁衣。一场考试,鸡飞狗跳,冷暖自知。

科举是个吓人的独木桥。别说考进士,光是秀才、举人,已经是半座天,乡里乡亲见了都多看你两眼——秀才,能免税、不服差役,逢年过节拜堂口子都得给你留个位子。再往上,举人,那就算是有了“准官”身份。但你要是真问老李头:“那进士待遇有多大不同?”他准会抹两把酒,嘿嘿一乐,扔下一句:“差着呢!”

真就差着。你说,清朝那么大,全国那么多县,进士加一起两万出头,平均到每个角落——稀得像南墙上的燕子窝,谁家有个,祖坟都要飘香。那些年,北方有些地方,三百年愣仔细数,出不来一个进士。进士,就是稀罕物,站在哪都是一块招牌。

也难怪朝廷肯给好待遇。头些年,进士考出来,哪怕不是最拔尖的,也能直接当知府,正四品,办公桌后面坐着也觉得腰板挺直。就算后来康熙岁月过了,机会没那么多了,进士熬候补,八年十年后总归有个正经差使。要是不稀罕当官,乐意回老家教书,也能立刻落座地方书院,教谕、教授一类差事,吃皇粮不用等。

那怕你已经是举人了,事情也还没定局。别说别的,胳膊肘往外拐——清初的时候,看你举人身份还算给面子,入仕当官机会挺多。偏偏康熙后来一拍桌子,规矩又严了:会试三次没考中才排队摸奖,叫大挑,而大挑又挑外形,摆明了让你“看脸吃饭”。像那些一肚子文章、却面目平平的举人,只能望洋兴叹,白白浪费脑细胞。

进士身份就不一样了。你要是有了这块招牌,仕途点子多,挑选余地广。朝里头,有些衙门的头面活,就专门只给进士设——比如礼部、吏部上头的事,或者专做考官与学政的肥差,举人甭想。进士,就是仕途上的VIP票。

不过,这座金字塔上还有顶尖一星——翰林。老话说得好,没进士不能混翰林,没翰林甭想进内阁。当个汉大学士,翰林出身必然是香饽饽。敢说举人里头,混成宰相的,也就左宗棠撑得起场面,剩下全靠脸皮和机缘。

有空拉家常,咱说说地方官。外省一个小小知县,哪怕背景再杂,谁家的贡生、监生、捐官的都有。但只要一进校,考察期上来——说着看能力,其实就是看文凭。进士几个月,立马就能挂印上任。贡生、举人呢?坐板凳,冷板凳,有些一坐就是小半辈子。官场就是这样,明面上一视同仁,实则骨子里有鄙视链。

真要说升迁,进士跟举人差的可不止一点半点。举人干上一年两年,进士可能三月一升,半年进“圈子”。清朝那些有名的大员,汉臣里头,大多还是进士出身。你说世道人心,看个学历竟也能定命,多少有点现实得叫人无奈。

进士还分两种。一种混过官场,年纪大了告老还乡;另外一种,干脆当年就不想挤官道,只想读书写字。他们名气大得很,地方官一到任,头一件事就是拿着拜贴,拎两坛子好酒上门请安。这些人在本地的影响力,正经“横着走”。有进士撑腰,官也好做,地方也太平。有时候你不得不服,这社会有时讲面子,还真讲到骨子里头。

说到钱,进士待遇也拢着多。别人免税、免差役顶多自家,进士做到了,连带全家鸡鸭狗都免了。于是地方百姓想省财,往往就把自家地皮挂名在进士名下。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没点门道还绕不明白。

考出一个进士到底图什么?大部分人说做官,有个出息。可总有人反骨——考上了,眼见官场腌臜,三年两载,拍拍屁股走人。回到家不问杂事,只顾写书传道,成了远近闻名的“山长”。这事听着像乱弹,实际上可香着呢。清代有些省书院,非进士不可挂职,那份薪水,比地方知县还绰绰有余。要说功名真个值钱,怕是连铜板都比不过。

当然,别小看进书院的差别。秀才也能去书院,但只能捡省里的边角料,工资差得快赶上穷教书匠。一个天一个地,隔着十八层楼,叫人真真羡慕得掉眼泪。

再往后,还有多少进士的故事不能细说。说起来一颗朱笔一点,也许是一家数代的气数,也许是几辈子的荣华归宿。比起尘世打拼,谁不想年轻时博一次“大富贵”?可等到功成名就,谁又不是看尽人情冷暖,只觉明月依旧,归路新生?

到底,进士这两字,背后压着千百人的欢笑苦泪。今人看他们,或许只觉得纸上显贵,道不尽寒窗十载的滋味,和仕途宦海的险恶。人这一辈子啊,到底是争风头?还是,赶个明白?

上一篇: 普通人看人只看四件事,花言巧语算白说,记住这四点准没错
下一篇: 经验分享:通过联想等方法来理解记忆地支三合、三刑、六害、六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