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妃子下葬为何要堵住肛门,看完后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

147小编 155 2025-10-08

古代妃子下葬那点事,说来有点让人咋舌——你知道吗?她们要被人用玉塞子死死地堵住肛门,还得是用特制的材质。听着有点匪夷所思吧?这么私密的小动作,背后却有讲究,没点古人“魔怔”的脑筋,是想不到这份儿上的。堵这儿,真就只是为了体面?还是有啥我们外人想不通的门道?

你要是有机会溜进帝王陵寝,仔细翻翻那些老棺木,常发现随葬的东西花样挺多。最惹眼的,除了各种稀奇的玉佩、玉环、做工精细到头晕眼花的小件,还经常能碰见形状别致的玉“塞子”——有长条儿样的,有椭圆的,也有一看就是搭配哪儿用的那种小物件。反正不懂行的,乍一瞅还以为是啥玩意的零件。考古学家们最早捡着这些,半天也没弄明白,谁能想到它们是真真用来“封口”的?

古人讲究“人生讲体面,死要全乎”,但他们动手可一点不含糊。妃子临死前养尊处优,出入锦衣玉食,哪怕命运多舛。等闭了眼,体面还是要摆在台面上。哪个做过皇帝女人的,不是身后事儿也被摆上规矩?要说死后还能出啥丑事,其实也挺简单。人死之后,全身上下那点规矩劲儿就散了,肌肉松弛,七窍九孔都松动——要多不体面有多不体面。古人就怕尸体万一有点“不雅流出”,被后头前来祭祀诵经的瞧见,那可丢不起人啊。于是,哪怕是对着尸体,也风风火火地想法子堵住。这堵,倒不全是出于卫生,也带着点“装门面”的意思,无非就是“给皇帝留个好脸面”。

闲话一句,其实不止妃子,皇帝自个儿也得全套来一遍。有资料说,哪个陵里远古大王不是个“塞满了九窍”的瓷娃娃。玉一直是古人心头肉,按现代人的话说就是——硬通货。啥辟邪、啥养身不老,玉身上都能“安”一个说法。可这玉塞子可不光是图吉利。倒不是说古人迷信到了极点,其实他们的头脑,也精得很。

他们发现,用玉做这些“塞子”居然比木头石头强多了。为啥?得说到一个小门道——古代有一种流行的防腐方式,用水银。水银毒性大、又重还能灌进人体腔道,把细菌啥的全挡外头,尸体腐得慢点甚至不腐。可等水银一旦灌进去,人体那点孔道要稍微泄点缝,里面的水银就一股脑儿往外漏。玉,恰恰就是那种温润、密度高、又能跟水银“互不相犯”的极品材料,完美封口。汉代出土的金缕玉衣,不也是在人身上缝东西?那些玉塞其实正是老祖宗琢磨出来的好活计——帮着把“少女肌肤”锁死,死后也别让脸面太难看。

慈禧太后的丧事让后世开了眼。听说老佛爷死了快二十年,皮肤还紧绷得跟活着时差不多。有人说是她嘴里那颗巨贵的夜明珠“保鲜”有功,说白了,就是一颗大玉石珠子,更妥帖些讲,也是一种玉塞。她自己也未必清楚后来的“僵持”有几分归玉的功劳,可尸体“看着挺体面”,这戏就到位了。不过,咱也不能全信“尸体不腐”这包天大功劳都给了玉——毕竟防腐剂和裹尸法那会儿也正发达呢。只是你仔细想想,一个死去多年的女人,如果下体泄出“秽物”,哪怕她生前多风光,传起来都难免些许尴尬。堵上,多少算是最保险的“亡后补妆”。

转念一想,古人咋琢磨出来玉和水银这关系的?说穿了,大部分是半信半疑撑出来的风水好说法。道士、风水先生好那口:玉能养气续命,水银能镇邪防腐,二者一捏合,哪管死活、多少有胆气。反正在他们嘴里,玉石用在身上,哪怕人也搭进去,也值。遇上什么“大人物”要体体面面走的,更得攒齐玉料,“湿乎乎”地堵个遍。成了讲究。老百姓看见,自然也觉得高不可及。可真到了“极乐西方”哪儿,谁又晓得有没有人来查验呢?

其实,咱们回头琢磨琢磨,玉在历史里从护身符变成“封口物”的身份,多少也带着种说不清的悲凉。光鲜亮丽的妃子们,活着时风头正劲,死后呢?还是成了皇帝手心的“小玲珑”,该怎么搁就怎么搁。她们能挑的,不过是这一头长发怎么挽、死前穿哪套华服罢了。葬礼规制,体面与不体面,都是男人们一句话。他们要这些女人“走得干净”,可是最后,干净又算得了什么?有些妃子进宫一辈子,只怕等不到宠爱就被冷落到皇家陵墓,生死悲欢,也只有她们自己知道。

到了最后,铺天盖地的陪葬,层层叠叠的玉石,也只是权力游戏的一个注脚罢了。后来人去陵寝里看,猜想着这些千金一掷的封口玉,到底是体面,还是悲凉呢?玉温柔得很,可也冰冷得很。妃子的风光,到了棺木里,还是要靠别人来收藏——堵是堵住了,身后的风流,不过多留了几天而已。

有时候我在想,假如可以有选择,那些远在千年之前的妃子,她们会不会愿意活得平平常常,不图这临终的“九孔玉封”?不过,这种事,永远也没人知道答案了。待到玉塞尘封,再无声息,所有体面和丑陋、拘谨和张扬,也许都成了一地风化的往事。

上一篇: 〈借命阳差〉该吃吃,该喝喝,遇事别往心里搁
下一篇: 导致破财的7大家居风水 装修请绕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