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阴阳五行观的发生与发展
199 2025-10-09
1 干支的基本概念与起源
干支系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时空编码体系,由"天干"与"地支"两部分组成。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共同构成了这一古老而精密的系统。相传干支是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命大桡氏创制的。大桡"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这一系统不仅用于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更重要的是,它成为古人理解宇宙万物运行规律、建立天人相应哲学观念的基础框架。
从文字学角度考察,干支的原始含义均来源于植物生长的各个阶段。"干"者犹树之干,"支"者犹树之枝。具体而言:
天干各字含义为:甲-草木破土而萌;乙-枝叶柔软屈曲;丙-炳然著见光明;丁-草木成长壮实;戊-茂盛繁荣;己-有形可纪;庚-收敛有实;辛-万物更新;壬-阳气任养万物;癸-万物闭藏。
地支各字含义为:子-孳生;丑-屈曲;寅-伸展;卯-茂盛;辰-震动;巳-毕尽;午-盛大;未-味暗;申-成就;酉-老极;戌-灭尽;亥-核藏。
干支次第先后并非随意排列,而是蕴含着万物由发生、少壮、繁盛、衰老、死亡而更始的深刻内涵。这种生长衰败的循环观念,成为中国人宇宙观和自然观的核心组成部分,影响着医学、历法、占卜等多个领域的发展与演变。
2 干支的阴阳五行配属
阴阳五行学说是干支配属关系的理论基础,通过阴阳消长与五行生克的关系,干支系统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分类功能。
2.1 干支的阴阳配属
干支首先按照阴阳属性进行划分,遵循"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的基本配对原则。天干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地支中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这种阴阳配属不仅体现了古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思想,也为干支的组合应用提供了基本规则。
2.2 干支的五行配属
干支系统与五行理论(木、火、土、金、水)的配属关系尤为丰富和系统化,具体配属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干支的阴阳五行配属关系
天干配属五行的原则为:甲乙东方木,丙丁南方火,戊己中央土,庚辛西方金,壬癸北方水。地支配属五行的原则为:寅卯属木,巳午属火,申酉属金,亥子属水,辰未戌丑属土。其中辰、未、戌、丑被称为"四季土"或"四库土",分别位于每个季度的最后一个月,承担着季节转换过渡的重要功能。
这种精密配属系统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观察与总结,也为后续的医学、命理、占卜等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干支与五行的对应关系,万物被归纳成几个简单参数,在具体应用中可以根据预测分析的具体事务转换为相关内容。
3 干支与时空方位的配属
3.1 时间维度的配属
干支系统最初用于纪时,形成了完整的时间标记体系。天干最早用于记日,每天的计算以日的出没为准,日出日没一次为一天,故"干"又称天干。地支最早用于记月,以月亮的盈亏计算,月亮盈亏一次为一月。后来发展为干支共同用于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完整系统。
在纪年方面,天干地支按固定顺序配合,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即"六十甲子",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周期。从天干的第一位"甲"和地支的第一位"子"开始配对,依次为甲子、乙丑、丙寅……直至癸亥结束,每个天干与每个地支都会配对一次,共形成六十种组合。这一周期不仅用于纪年,也用于纪月、纪日、纪时,体现了中国人循环时间观的特点。
在每日的十二时辰配属中,地支与十二经脉有着对应关系,形成了一套被称为"纳支法"的配属系统: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膀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这种配属反映了人体气血在一天不同时辰中流注不同经脉的中医观念。
3.2 空间方位的配属
干支系统也与空间方位形成了固定配属关系。天干配方位为:甲乙东方,丙丁南方,戊己中央,庚辛西方,壬癸北方。地支配方位为:寅卯东方,巳午南方,申酉西方,亥子北方,辰戌丑未中央。
这种空间配属关系被广泛应用于风水、占卜和传统建筑规划中,形成了中国古代独特的空间观念和方位体系。通过干支与方位的对应,古人建立了一套将时间与空间统一起来的宇宙模型,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4 干支与人体脏腑的配属
在中医理论中,干支系统与人体脏腑经络形成了精密的配属关系,这一配属成为子午流注针法和中医时间医学的理论基础。
4.1 天干与脏腑的配属
天干与脏腑的配属关系遵循"十二经纳天干法",口诀如下:"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庚属大肠辛属肺,壬属膀胱癸肾脏。三焦阳腑须归丙,包络从阴丁火旁"。这一配属关系是基于十二经阴阳表里关系决定的。
表:天干与脏腑经络的配属关系
这种配属关系的理论基础可见于《素问·脏气法时论》:"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
值得注意的是,经络有十二条,而天干只有十个,余下的心包和三焦两经分别纳入丙丁火内。这是因为三焦属阳,为六腑之一,所谓"焦"是"火气所化"之义,故三焦亦称"相火";心包为心之外围,而心属火,所以心包亦称为"相火"。由于心包、三焦为表里,又同属于火,因此仍配十干中的丙丁火。
4.2 地支与脏腑经络的配属
地支与脏腑经络的配属是以一天十二地支与脏腑经络相配,是"纳支法"的基础。人的气血运行,从中焦上注肺为始,然后经过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再流注于肺,周流不息。寅代表开始,黎明是一天的开始,因此有肺与寅配,大肠与卯配,具体配属关系如歌诀所示:"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膀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
这种配属是根据十二经的走向和先后次序决定的,反映了人体气血在一天十二个时辰中流注不同经脉的观念,成为子午流注针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5 干支的组合关系与规律
干支系统不仅有个体的配属关系,还有相互之间的组合规律,这些规律体现了中国人对万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深刻理解。
5.1 天干的合冲关系
天干之间存在相合相冲的关系。天干五合为:甲己合化土,乙庚合化金,丙辛合化水,丁壬合化木,戊癸合化火。天干相冲为:甲与庚相冲,乙与辛相冲,丙与壬相冲,丁与癸相冲。这些合冲关系在命理分析和中医诊断治疗中都有重要应用。
5.2 地支的合冲刑害关系
地支之间的相互关系更为复杂,包括三合、六合、六冲、六害、三刑等多种关系。
地支三合:申子辰合化水,亥卯未合化木,寅午戌合化火,巳酉丑合化金。三合局有吉有凶,化生、化比者为吉,化克、化泄者为凶。
地支六合:子丑合化土,寅亥合化木,卯戌合化火,辰酉合化金,巳申合化水,午未合化土。
地支六冲:子午相冲,丑未相冲,寅申相冲,卯酉相冲,辰戌相冲,巳亥相冲。
地支六害:子未相害,丑午相害,寅巳相害,卯辰相害,申亥相害,酉戌相害。
地支三刑:子卯相刑为无礼之刑;寅刑巳,巳刑申,申刑寅为恃势之刑;丑刑未,未刑戌,戌刑丑为无恩之刑;辰午酉亥自刑。
这些复杂关系在命理预测、中医诊断和择日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体现了中国人对事物间相互关系的细致观察和系统分类。
5.3 干支组合的生克关系
在干支组合中,干与支之间也存在生克关系,常见的有四种情况:
干克支(盖头):天干克地支,天干盖在地支上,使地支无法发挥力量。
支克干(截脚):地支克天干,地支生天干,地支受益加力。
干生支:天干生地支,天干减力,地支加力。
支生干:地支生天干,地支减力,天干加力。
这些生克关系对于分析八字命理中干支的力量对比和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是命理分析的基础要素之一。
6 结语
干支的配属关系是中华文化独特而精密的编码系统,它将时间、空间、万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统一在一个整体框架中,体现了中国的宇宙观和系统思维。从干支的阴阳五行配属,到与时空方位、人体脏腑的对应关系,再到干支之间复杂的合冲刑害关系,这一系统展现了中国古人对自然规律和生命现象的深刻观察与总结。
干支系统不仅是古代历法和时间记录的工具,更是中医、风水、命理等多学科领域的理论基础。即使在现代,干支系统所蕴含的整体观念和循环思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为我们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智慧。通过对干支配属关系的研究,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古人对于宇宙万物的系统化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