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死岳飞13年后,秦桧得重病,高宗探视,秦桧一句话不说只流泪
千百年来,谁能想到,一个权势滔天、呼风唤雨的人临了竟是跪在石阶下,任人唾骂?岳飞的坟前,那两座黑铁铸成的跪像,一男一女,日日夜夜曝风淋雨,化作后世孩子们的口头嗑:“秦桧、王氏,跪几百年还不够啊?”可这对夫妇,在权力的棋盘上真的没有一丝犹豫和悔意吗?说到底,人生到底哪一步才是回不了头的坎呢?

说起秦桧,大家第一反应是大大的“奸”字。可要是把日子往回翻,那年金军压境、王朝岌岌可危,他其实也不是人人喊打的老狐狸——而是个嘴巴上带点钢刺的人。当年金兵挥刀南下,京师里头一帮文官武将下不定主意。“打还是谈?”朝堂上吵得不可开交。那时的秦桧,拍着案几“不能怂,不能让人小看咱大宋!”书信里满是硬气,非要鼓动皇帝御驾亲征,不然就没了子孙后代的颜面。
可惜天意弄人。朝堂的热血,抵不过寒风中的兵临城下。汴京的城墙摇摇欲坠,太仓皇,终究没能挡住金兵的铁骑。秦桧还是写信“誓死保卫”,但等钦宗下定决心时,局面早已不可收拾。宋王朝就像落水狗,一头裁进了历史的冷河。

后来的事,像极了走投无路的人被捉住了把柄。秦桧被派去“做和事佬”,结果人还没看明白局势,就被金人一起扣了北上。谁都说投降是耻辱,可架在脖子上的刀,是不是还会有人壮烈赴死?老秦在北地的牢里,并没像张叔夜那样绝食殉难。旁人怎么想我们不知道,只知道两年后他奇迹般带着一家老小“逃”了回来。
他嘴里说杀了看守,夜色中亡命奔逃,但满朝文武谁敢跟大人物当面置疑?多半都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毕竟江山社稷都已风雨飘摇,谁还真有命跟个逃命官员硬碰硬?历史可不是童话,没人追查他和金人的“约定”是真是假。他就这么,大摇大摆,回到了赵构的朝廷。

也许那一刻,“变色龙”体质开始觉醒。秦桧做事极细,琢磨人心一套一套的。看准了南宋的小朝廷正打算苟且偷生,索性一改旧日腔调,主和、低头、讲好坏处外交,句句不离皇帝的意志。赵构本就不是个铁血派,有人替他兜着胆,他求之不得。于是和议成了国策,哪怕岳飞等一众血性武将心里再苦,也只能捏着拳头咬碎银牙。
说起来,岳飞的“倒霉”也不只是“忠臣被害”那么简单。峥嵘将军自有一身傲骨,可偏偏成了赵构、秦桧心头的大刺。军权在手,长胜不败,朝堂上的文官看着都害怕。再加上岳家军人心齐,民间传唱,坊间画影,真到了关键时刻,是跟皇帝听话,还是跟大帅下棋?
秦桧心里门儿清。他做事讲究稳、准、狠。起初还只是弹劾,说岳家军自作主张。后来,干脆来个“抄家灭口”,抓了岳飞父子,还有那帮老部下,活像一张笼子越收越紧。刑堂上的酷吏一遍遍追问,带点威胁又带点安抚,就是逼他们说出“叛逆”二字。有人实在不屈,甚至连朝中老臣也要兔死狗烹,砍了官帽,赶出临安城。
岳飞的死,原本一句“莫须有”就成了盖棺定论。年纪轻轻,血气方刚,却只剩碧血一滩。史书上都说是秦桧主谋,可到底赵构背后几分推手,谁也说不清楚。朝里的忠臣大都给打掉了牙,家破人亡,一个个都成了牺牲品。秦桧表面上春风得意,其实早就给自己埋下了祸根。那种掩耳盗铃的“祥瑞”把戏,朝廷上下没人信服。连年下祥雪、遍地“吉兆”,还不是苦心维稳的把戏?百姓看在心里,哪有几个真当回事的?
这么多年,风头浪尖,秦桧自以为稳如泰山。可老话讲“人在江湖飘,哪有不挨刀?” 有一次闹刺杀,说是老对头怀恨,直接扎进家门。秦桧老了,经此一事,再也硬气不起来,身子一天比一天差,躺在榻上,像是随时会没了气。
宫里消息灵得很,宋高宗赵构听说了,难得地给了个探病的面子。岁月过了一轮,曾经“同穿一条裤子”的主仆,见面却是阴差阳错般的无言。秦桧眼泪滚下来,那不是嚎啕,而是那种油尽灯枯的静默。有说那一刻他良心发现,忏悔莫及。可人心叵测,谁知道他流的是“自知无路”的懊悔,还是“功名富贵转瞬成空”的眼泪?
高宗走出卧室,长舒一口气,顺手批了秦家的辞官折子,用官样文章给送了终。没多久秦桧就咽了气。说来也讽刺,朝廷居然给了个“忠献”谥号,仿佛过去种种都能一笔勾销。宋理宗即位,转头就扣了个“缪狠”的名头,揭穿了他的伪装。风水轮流转,权臣墓下终究难得个安生。活着时,他是大权在握,死后却成了千古骂名。
细细琢磨,秦桧这一生无非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走到最后,连三尺童子都能指着他的膝盖笑骂一句:“跪着吧!”如果真有灵魂作祟,秦桧那对刻板的跪像,夜夜梦里,听不听见风中骂声绕梁?我们常说“人在做,天在看”,也许,就是讲的这种结局吧。你说,这么聪明的一个人,哪一步才真的后悔呢?还是说,他一开始,就不打算留给自己一条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