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风水 搞墓葬 中国古人是如何挖坑埋人的?
中国人常说人死为大,事死如事生,不论是考古还是历史,其实来来回回也都是跟死人打交道,而中国人对于死亡又有很深的忌讳,挖坟掘墓更是伤天害理,此外还有神秘的风水,前人照着埋,后人照着挖,从夏商周到元明清的古人,死了都怎么埋呀?风水又有啥说法?一期带你看懂 中国古代墓葬史!
中国古人挖坑埋人通常遵循一套结合风水讲究与传统规矩的流程,主要内容如下:
挑选风水宝地:死者去世后,丧家会请有威望的风水师傅,协同家族长辈,前往家族墓地,依据死者的辈分、年龄等,选定墓葬地点。若祖坟风水不佳,可在附近另择吉地。若不是突然亡故,这项工作往往在死者病危阶段便着手进行。挑选良辰吉日:风水师综合考量天文、地理、人事等诸多因素,选定破土挖坑的适宜时刻,大家相信此做法可保墓葬仪式顺利,生者获庇佑。举行破土仪式:北方农村称挖掘墓穴为 “打坑”,打坑前孝子需先祭奠祖坟,给墓穴地烧香叩首等进行祭奠。部分地区存在血祭仪式,用公鸡冠血沾湿风水师手指,于镐把、代表墓穴位置的白纸上划十字,以求驱邪祈福。且通常需孝子亲自挖前三锹土或者第一镐土,体现孝道,有的地方要求将第一镐土留存三天用于圆坟。挖掘墓穴:打坑人常是同族晚辈或邻里。墓穴多为类似棺木的一头大一头小的直上直下竖井,其长和宽通常比棺木多出二尺,便于下放灵柩。深度依地势而定,一般七八尺,确保灵柩上有四五尺土层。暖穴:墓穴挖好后,需在穴内烧一把火,或倒草木灰,称作 “暖窝”,寓意让死者在冥界生活温暖舒适,烟火不断。之后送葬队伍抵达,将灵柩放入墓穴,经填土封墓等环节,完成下葬。 另外,不同历史时期、地域及民族,因文化习俗差别,墓葬挖坑等具体操作与讲究会有显著不同。
中国古代自夏商周到元明清的墓葬形式依时代而变,风水理念也逐渐发展完善,具体介绍如下:
夏晚期至商周时期
埋葬方式:夏代:目前二里头遗址尚无大墓发现,中型墓葬会随葬礼器性质的青铜器、玉器等。商代:上层贵族墓葬墓室宏大,常带墓道,墓底流行设腰坑,多用来埋殉人或狗。例如殷墟王陵区大墓,部分四面有墓道,墓室面积最大达 330 平方米,有大量人殉、人牲。小型墓葬则坑小,或仅随葬少量陶器,甚至无随葬品。西周:贵族流行家族墓地与夫妻 “异穴合葬”,有严格棺椁制度及与身份对应的鼎簋随葬制度。长江下游有特色土墩墓,一墩一墓或一墩多墓,随葬印纹陶器等。风水说法:开始有 “卜宅” 记载,借占卜确定墓葬位置,注重墓地周边自然环境的选择,初步显现对利于逝者及后代环境的追求,但风水理论未系统化。春秋战国时期
埋葬方式:列国国君陵墓多集中一处,规划清晰。部分高等级墓葬有高大夯筑坟丘或建 “享堂”。秦国秦公一号大墓现最早 “黄肠题凑” 葬制,人殉多达 186 名。战国晚期,关中和中原小型墓现横穴式土洞墓室或用空心砖筑椁室。风水说法:风水理念更受重视,因诸侯纷争,各国重视借墓地风水保国运,墓地位置与布局常依山水走势规划,冀借自然力量护佑家族昌盛。秦汉时期
埋葬方式:秦朝:秦始皇陵规模最大,陵园呈横长方形,含覆斗形封土、地宫、内外城垣及大量陪葬坑等。汉朝:西汉帝陵多有覆斗形坟冢,帝后同茔不同陵,周边有陪葬墓、陵邑。东汉帝陵封土变圆形,采用内外陵园制度。民间墓葬形式多样,汉代岭南早期多木椁墓,晚期砖室墓增多。风水说法:风水理论初步成体系,“望气” 等说法流行。《后汉书》记袁安依书生所指吉地葬父后家族显贵,体现人们认为墓地风水关联后代命运。且墓葬多选取地势高、视野开阔、近水源之处。魏晋南北朝时期
埋葬方式:战乱频仍,部分帝王贵族墓葬趋向隐蔽,如魏文帝曹丕首开 “不封不树” 先例,以避被盗掘。风水说法:是风水理论发展高峰。郭璞著《葬经》,提出 “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确立 “藏风聚水” 原则,奠定阴宅风水基础,“龙、穴、砂、水、向” 理念开始系统化。唐宋时期
埋葬方式:唐代帝陵多 “因山为陵”,依山建陵减少工程量且更隐蔽。宋代帝陵有统一制度规划,集中分布且布局对称,注重地面建筑规制与随葬品组合。民间火葬开始出现,尤其宋代,火葬涉及不同阶层。风水说法:风水术广泛应用,唐代设司天监管相墓事务。其讲究依山川大势选陵址,确保帝陵占据区域最佳风水位置,保王朝长治久安。民间选墓也严格依风水原则,看重 “山环水抱” 之地。元明清时期
埋葬方式:元代帝陵无明显坟冢遗迹,依蒙古族习俗丧葬,传说以特殊保密方式下葬。明清帝陵多有宏大陵园建筑群,像明十三陵以长陵为中心依山分布,清有盛京三陵、清东陵、清西陵等,建筑规制严格,注重与自然环境融合。风水说法:风水实践趋成熟严谨,以 “龙、穴、砂、水、向” 为核心勘定墓址。明清士族墓葬超 80% 符合 “背山面水” 原则,且形成诸多风水禁忌,借严格风水操作保家族福运、防灾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