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厅摆三样,福气全跑光",这些毒植再小清新也别养
192 2025-07-08
“无锡充满温情和水”,这是近四十年前无锡走向世界时的广告语,也是无锡地理环境与人性特征的真实写照。斗转星移,几十年过去了,有人问,凭啥,无锡的水走向了世界?下面就聊聊其前世今生。
(一)
无锡的水,来自多源。从烟波浩渺的太湖水到滾滚东逝的长江水,从百舸争流的大运河水到碧波荡漾的梁溪河水,从小桥流水人家的小河小浜(溪、塘)水到默默无闻的稻田、湿地之水。三千多条河流像水网一般布织在无锡大地,彼此相通,奔流不息,流淌四方。
无锡的水,多姿多彩。太湖,包容大度,涝排旱灌;长江,不断进取,后浪推前浪;大运河,川流不息,送来财富与希望;河浜溪塘,执着坚守,无欲无求,涵养沃土一方。
无锡的水,沁人心脾。二泉水贵为天下第二泉,曾作贡品,香茗一壶,口齿留香;鹅湖水酿制的酱油,尊为冰油,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惠泉酒、玉祁黄酒,以其良好的水质和酿造工艺,受人青睐,恭俸帝王。鹅湖银鱼、甘露青鱼…,无不以优良水质助力,在古代走红。
无锡面积4627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644平方公里,水域面积902平方公里,约占19.5%,这是经过历代围湖屯田和现代大规模基建后的水域面积。资料显示,在南宋之前,水域面积比现在要大数倍,在市区中北部与江阴之间,还有一个太湖的姐妹湖,叫芙蓉湖,可见历史上的无锡水之盛。
(二)
无锡依水而生、因水而兴。一部无锡史就是一部水的历史。在三千二百年前泰伯奔吴,引伯渎之水用于农业灌溉,成就了魚米之乡;隋炀帝开拓京杭大运河,沟通南北水系,繁荣了经济,成为人间天堂;无锡人忱河而居,依水而梦,听着潺潺的流水声,感受大自然的气息,誉为风水宝地。
仅在龟背形老城厢内外就有五十多条河。城内纵横十八条河,直河(弦河)、箭河(有一至九条)、弓河、映山河、束带河、玉带河、西溪、前西溪、胡桥河、斥渎(河)。城厢外三十余条,真可谓是河的城市,水的世界,一个名副其实的水乡泽国。
水,是无锡的最鲜明最独特的地理特征。无锡,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江湖河泊占全的城市魁首。有人说水是无锡的灵魂,有人说水是无锡生命的源泉,有人形容水是无锡的血脉,都有一定的道理。而我认为,水更象是无锡的血液,源源不断地输送养料,浇灌着进步文明之花,滋养无锡的生长壮大。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太湖沿岸的工业污染致使蓝藻爆发,这毕竟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回旋。
(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理环境(自然生态)决定生产方式,并由此形成生活方式,这是地域文化生成的三大基本要素,也是居民人格塑造的三大要素。无锡的地理环境(自然生态)是地域文化基础,也是无锡人格塑造最初的土壤。无锡的多水地理环境深刻影响、塑造了无锡人的人格。
水乡的人们长期与水为伴,同水相长,潜移默化,以水为师,形成了细腻、温和的性格特质;务实、包容的做事目标;灵活,不走极端的待人处事方式。这些都深深地印在他们的骨子里和行为方式上。
上善若水。这是与水的特性相关的格言。哲理的认识源于一个故事,前517年,孔子适周,老子与孔子两个巨星第二次相会时,孔子问礼于老子。针对孔子当时的思想认知,老子对孔子说了这段名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告诫孔子做人要象水那样利万物而不与万物争高下,讲奉献不争名利,赞扬水的品格。老子在这里用水的一个特性,作做人的标准,劝告孔子做一个如水一般的品德高尚的人。对此,孔子虚心接受,获益匪浅。无锡人在上善若水的氛围里,形成了崇尚读书教育,重视子孙品德修养和能力培养的传统。千百年来涌现了许多才德兼优的志士仁人,三让王位的泰伯、忧国忧民的东林党人、近代科学先驱华衡芳、国学大师钱穆、名列前茅的百位两院院士…。
随物赋形。这是水的另一种特性。苏轼在《画水记》说:“画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尽水之变,号称神逸。”苏轼非常形象地刻画了水的一个特性,随物赋形。即水会根据实际环境,不同情况调整自己的形状,以适合自己的存在。一句话水会变通,适者生存。无锡人深得真谛,在工作事业、人际关系上及日常生活中,当目标与现实矛盾时,一般会变通灵活处理,不会一条道走到黑。从清末无锡籍外交家薛福成的外交经历,可见一斑。在弱国无外交的不利情况下,他刚柔相济,以柔克刚,迫使英国同意签订《续议滇缅界务商务条款》等,收回了部分领土和权益。争得在南洋、缅甸设立领事馆,维护侨胞利益。《薛福成外交思想研究》作者刘悦斌,称其“权其轻重,以得偿失。灵活机动,相机办理。”
滴水穿石。水的又一个特性。滴水穿石是水世界里很常见的现象,不是水的力量,而是坚持的力量。小水滴明确目标后,朝着石头不断努力,石头就可滴穿。
无锡是中国民族工商业和乡镇工业的摇篮,也是苏南模式的发祥地。为什么中国近现代的重大经济大事都发生在无锡?是命运的青睐?还是历史的巧合?笔者认为,在某些历史条件具备之时,无锡人的人格因素发挥了作用。从无锡乡镇工业艰难的发展历程看,正是“踏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历经千难万险。”的精神支撑;正是不折不挠、滴水穿石的精神支持;正是“只要坚持,不懈努力,最后总会成功”的信念支持,扫除了前进道路上一切困难。无锡乡镇工业的成功、无锡民族工业兴盛,把无锡人的人格(性格)特征和作风,体现得淋漓尽致:吃苦耐劳、智慧精明、勤奋进取、穷则思变、永不服输。
“四千四万”精神不是杜撰,不是秀才妙笔生花,是无锡人搏击人生的最生动最感人的真实写照。它最早出自1973年2月无锡县物资局大会的经验,来自民间,源于实践,诞生在无锡人的血脉里。
看了无锡的水和水的故事,对此,你是否有了新的认识?无锡的水是否值得一书呢?
202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