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厅摆三样,福气全跑光",这些毒植再小清新也别养
192 2025-07-08
塔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建筑形式,它记录了一段段沉淀的历史,承载了宗教、美学、哲学等诸多文化元素,静默如斯,风雨不改。
九月里,九月九,爬山登高饮菊酒,带上茱萸避邪恶,吃了花糕多长寿。
可见重阳节习俗还是很多的,在古代,民间在重阳就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这个重阳节在无锡,看尽一城秋色,还要上这七座宝塔……
妙光塔
在江南名城无锡,旧时寺院林立,时称“梁溪十大刹,首惠山,次南禅”。南禅寺,这座位于无锡南门头上的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江南最胜丛林”,除建有规模宏大的寺院外,还建有“十里传闻金铎响,半天飞下玉龙来”的妙光塔。
【传说】
以前,南禅寺一直有寺无塔,某一年,南禅寺的妙光禅师突然聚集寺院里的三百和尚,要大家马上破土动工,建造一座大宝塔,否则,全城百姓就难免一场血光之灾。宝塔完工后,禅师这才解释说,无锡地皮下有一条大鳌鱼,会把地下水弄得乱响,所以要造座塔,镇住它。谁知深夜,刚造好的宝塔忽然摇晃起来,妙光禅师随即捏住桃木宝剑,走进了宝塔,不一会,宝塔就不再摇晃,妙光禅师再也没有走出宝塔。
公元1104年,南门外的七级浮屠被颇通文墨的宋徽宗赐名为“妙光塔”。鼎盛时期的妙光塔,七层八面,翘角飞檐,每角悬挂着风铃一只。每到夜晚,塔内即燃灯四照,“妙光”四射,56只风铃,叮咚作响,成为旧时无锡一道亮丽而又颇具禅意的风景。
龙光塔
龙光塔屹立于锡山之巅,已经有400多年了,它是无锡风光的点睛之笔,长久以来成了这座城市的标记。古塔几经大修,已非明代旧貌。
【传说】
据说明朝正德初年,有个叫顾鼎臣的礼部大臣,一次由无锡地方官陪同,游览锡惠胜景,他是很讲究“风水”的,在看了两山的形势之后,说“惠山是龙身,锡山是龙头,无锡所以自南宋以来长期不出状元,是龙头上没有角的缘故。”大家都信以为真,于是就在锡山上造了一座实心的石塔。雄伟的塔身,耸立在翠绿丛中,滨临在新开的京杭大运河畔,更显娇娆多姿。现在已成了中外游为登临观景的理想之所。
宛山塔
屹立在宛山之巅的石塔,距今已有460余年的历史了,它又称石幢(因上面刻着佛象)、宝清塔,现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是江苏省仅存的明代石塔之一。
塔系七级六角形实心塔,而一般的塔为空心,实心少见显得稀贵。石塔上少雕饰,仅在笫三层和笫五层雕刻11尊佛像和朝南第三级青石块上镌刻着“大明嘉靖廿六年丁末正月吉旦顾舆清率男大栋孙男贵寿建造”26字。塔下有江南古刹——云庆寺,山南即是风光秀美的宛山荡,碧波荡漾,令人心旷神怡。
念劬塔
劬,读“qú”,这座塔是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为纪念母亲石氏八十冥寿,取意于《诗经》“棘心夭妖,母氏劬劳”之句。由于选点得宜,形制得体,成了“指挥云树规全局,研炼香海入壮图”的梅园“点睛”之笔。
塔高十八米,八角三层,飞檐攒尖,集点景、引景、观景功能与一身。登塔一览,梅园全景、太湖波涛、四周峰峦,尽收眼底。正是“四周有山皆入画,一年无日不看花”。
鹿顶迎晖
鹿顶迎辉位于鼋头渚公园内的鹿顶山上,山高96m,是“具区胜景”中的中心和制高点,地理位置优越,视野开阔。
【传说】
据传南极仙翁的坐骑仙鹿,由于触犯天条,被仙翁一记巴掌打下凡间,仙翁在盛怒之下用力过猛,使鹿头陷下了五个手指痕,在手指的两边和中间挤出六个小包(六顶)。仙鹿在降临凡间时,看中了景色秀丽、水草丰美的太湖,在湖边化成了美丽的山峰——鹿顶山。
凝春塔
在无锡园林中,有“无园不塔”之说,如锡惠公园有锡山龙光塔,梅园有念劬塔,鼋头渚的鹿顶迎晖等等,蠡园则有凝春塔。
凝春塔在晴红烟绿水榭东侧湖中,贴水筑小矶,其上建“凝春塔”,五层八角,黛瓦红墙,玲珑峭拔。它与水榭成犄角之势,可望不可及,是游人游蠡园理想的摄影背景。
柴胡塔
无锡有个中日友谊园,园里有座小小的柴胡塔,位于太湖广场南,园子不大,进去有水有树,非常幽静。
柴胡塔形制特点是方形五级楼阁式塔,仿唐塔,由无锡市政府和日本相模原市政府于1990年两市缔结友城五周年时共同建造。塔旁有樱花林,香樟树,长满芦苇的池塘,一眼看去颇有日本京都建筑的异域情调。
无锡的这些美丽宝塔,无论在山巅,在林间,在街市,总是挺身最高处,经风霜,播祥光,阅尽一城秋色,那这个重阳节咱们一起去登塔吧。
(部分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