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室风水十大禁忌!你中枪了没?
93 2025-07-03
从北京向西南方向开车120公里的永宁山,
一百多年前还是一片禁地,古树参天,上风上水,秀色可餐。
北有依峰峦叠翠的山麓,南有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这里便是清西陵。
清西陵是清代自雍正时起四位皇帝的陵寝之地,位于易县城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清西陵共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绪的崇陵,还有3座后陵。此外,还有怀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爷陵等共14座。其建筑形式体现着封建的典章制度,帝陵和后陵均用黄色琉璃瓦盖顶;妃嫔、公主、王爷园寝则以绿琉璃瓦或灰布瓦盖顶。其中清泰陵规模最大,位于陵区中心。是清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清西陵面积达800余平方公里。陵区内千余间宫殿建筑和百余座古建筑、古雕刻。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如果吧故宫比作成营盘,
那么明清的皇帝们就像流水的兵一样。
谁也没能将故宫作为自己的唯一。
但皇陵却具有了其唯一性,
犹如皇帝个人的豪华私宅,
不像故宫,太多的重复性,
每一个帝陵 ,
都有一段独特的故事,
都有一件费解的谜团,
让人无比神往。
清西陵全地域有四座皇帝陵
主陵雍正帝泰陵, 嘉庆帝昌陵,道光帝慕陵,光绪帝崇陵.
此次坐标:清西陵之泰陵(雍正皇帝)
有历史,有传说,有探秘,有地宫。
系列一:石牌坊大红门和石像生
作者:@老猪的碎碎念
拍摄:@老猪的碎碎念
卫星图 非常直观展现规制地形
按照先例,雍正的陵寝应该建在遵化县清东陵界内,与其父亲康熙为伴。因此,他曾经把东陵九风朝阳山作为自己的万年吉地,但雍正并没有在那里建陵,而在易州另辟陵区。对此事后人众说纷云,一说雍正改调篡位,葬于康熙景陵旁心虚不安;二说世宗(庙号)好大喜功,杀戮成性,居功自傲,另辟陵区为突出自己。这种说法和史实是不相吻合的。但他为什么要迁陵呢?据《工科史书》记载,为了废掉九风朝阳山陵址,他曾传谕:“此地近依孝陵、景陵,与朕初意相合,及精通堪舆之人再加相度,以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末全,穴中之士又带砂石,实不可用。”所以,派和硕怡亲王允样和两江总督高其倬另选陵址。
王陵之地,果然不同凡响 刚刚到了正门,便被一个谜团困住了。
唯有清西陵,在大红门外建了三座形制一样的石牌坊,正面一座,左右两侧各有一座,而且还在大红门外设了两个石麒麟,而在其他的陵寝,比如明朝十三陵,清东陵全都是一座石牌坊。为什么清西陵的石牌坊是三座?门外还有两个石麒麟呢?
小道消息解释:雍正帝在当皇子时,曾长期居住在雍和宫。雍和宫南院伫立着三座高大牌楼、一座巨大影壁和一对石狮。喜欢独特创新的雍正帝认为自己能够当上皇帝,与自己居住宅院的风水有重要关系。于是将自己居住的阳间宅院的样式搬到了自己死后居住的阴宅,在清西陵大红门处修建了三座石构造牌楼门和两个石麒麟。
2000年11月,清西陵与清东陵一起,被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石牌坊之谜小道消息二:镇压水怪。此地原为一个大水池,居住着已经修炼成正果的老乌龟,而当人们为了施工填埋大水坑的时候,为了镇住越来越多的水,当地州官把大印投入水里才镇压住,为了长治久安地镇压水怪,特意多修建了两座石牌坊,每座高12.5米,面阔31.85米,五门六柱十一楼,完全用巨大的石料采用木结构雕刻和构造方法而成。
精美的浮雕皇家石刻,精细程度叹为观止,
注意看是五爪金龙,帝陵专享。龙的形象雄浑有力,霸气十足。
其他任何陵寝都没有的石麒麟,历经几百年,仍然矗立在原位,
实打实的真正皇家文物,实属不易。
华表亦称桓表、表木或诽谤之木,是中国古代用以表示王者纳谏或指路的木柱。在尧舜时代就出现了,尧时立木牌于交通要道供人书写谏言,针砭时弊。远古的华表皆为木制,东汉时期开始使用石柱,竖立在宫殿、桥梁、陵墓等前的大柱,也称为神道柱,石望柱。
神功圣德碑楼,亭内树碑,用以彰显皇帝的功德 。重檐歇山顶,黄琉璃瓦顶。
建在正方形的青白石基座上。每面檐强各有一个拱券式门洞。
这个是赑屃,喜欢驮重物。
所以石碑下面都是他的造型。
碑楼内,矗立着两统巨大的石碑,每统碑重56.55吨,碑身阳面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着雍正皇帝生前的丰功伟绩,大约五千字,这是一部给雍正歌功颂德的重要资料。
往前走就是各种石像生,石像生是帝王陵墓前安设的石人、石兽统称石像生,又称“翁仲”。是皇权仪卫的缩影。在明代,凡是举行大典的时候,除文武百官及军事仪仗排列两侧,还将人工驯养的狮子、大象等动物装在笼里,放在御道两旁,以壮皇威。皇帝死后,需要相同的排场,所以就在陵前设置了石像生。这种做法开始于秦汉时期,此后历代帝王、重臣沿用不衰,只是数量和取象不尽相同。
泰陵七孔桥北、神道两侧安设石像生五对。分别是“狮子、大象、骏马、文臣、武将”。
雕刻拙朴,突出各自神韵。
文臣和武将排排站,有没有感觉很萌的表情。
这个是有名的望柱,清代的石雕工艺得到很大的发展,望柱的雕刻也越发精美,眼前这两根 云柱上的云饰栩栩如生,极富立体感,如此的手笔和气度恐怕只是皇家的宫殿园林才能够作到。
石像生作为陵寝建筑这一大规模的纪念性建筑群的一部分,其配置并无定制。修建泰陵时,因为风水的原因而未设置。直到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皇帝为了表示孝心,不顾大臣的反对,强行建置了五对石像生,其间引起了他与臣工抵牾的波折。
走到尽头,就是龙凤门。
龙凤门:清代陵制,牌坊式建筑。由六根石柱和四段琉璃墙壁组成的,有三个门,是火焰式牌坊。
起到收拢视线、突出石像生的作用。
龙凤门后又是一道三孔石拱桥,至此进入泰陵陵区主要部分,再行数百米,可见三路三孔石拱桥和小碑楼,小碑楼后即是隆恩门前广场,广场东西各有朝房、班房两座。分别用来祭祀时制作面点、甜食和值班守护之用。在广场东侧,有一坐东朝西的院落,是为神厨库,顾名思义就是厨房仓库。神厨库院内包括北、东、南三个神库和东南角一座宰牲亭。在神厨库墙外南侧还有一座井亭,便于取水。
雍正皇帝的泰陵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是清西陵的祖陵,亦是规模最大的一座陵寝。共分为泰陵、泰东陵和妃园寝三个部分。泰东陵居于泰陵正北,妃园寝居于泰陵东北、泰东陵东南。其中泰陵埋葬着雍正皇帝、孝敬宪皇后和敦肃皇贵妃三人;泰东陵埋葬着孝圣宪皇后,即乾隆帝生母;妃园寝埋葬着雍正帝妃嫔、公主等,计21人。
经两座三孔石桥,便进入宫殿区。
这里将又是一个传奇。
系列一谢谢观赏
未完待续
作者/拍摄:@老猪的碎碎念
欢迎关注。
下期系列二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