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不旺?这五件“隐形煞”该扔了,顺运从断舍离开始
148 2025-07-08
塔,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华,它们或巍峨入云刺破苍穹,或玲珑层叠檐角飞空,一砖一石之中,暗合中国人的天地方圆之道。在南宁青秀山和崇左左江江畔各有两座奇塔,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
左江归龙塔
左江,是广西崇左市最主要的河流。说起左江,人们都会想起左江江心岛上那座奇特的塔,奇特是因为这是一座斜塔,更因为这塔斜而不倒将近四百年。
而更传奇的是,当地人普遍认为,左江斜塔建设之初就是一座斜塔,因为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斜塔都无意建成斜塔,只是因为后来发生地基沉降才导致倾斜,如果左江斜塔是个例外,那当初人们为什么要建个斜塔呢?
明朝时崇左叫太平府,据《太平府志》,斜塔始建于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在当时知府李友梅的督建下,左江的石头岛上竖起了一座三层砖塔。75年后,清朝康熙年间,时任知府徐越再加建两层,成为现在五层砖塔。
据说,从前人们行船到左江这个河弯处,就水急浪大,船翻人亡之事不少。人们认定这是江中有妖龙在作怪,附近村民群策群力,智取妖龙,为民除害,为纪念这一壮举,人们建起了这座砖塔,并命名为归龙塔,村子也因此得名归龙村,归龙村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当地人“归龙”的愿望并非空穴来风,据记载,斜塔所在的江心岛原来不是岛,而是半岛。这个半岛象只巨手,从岸边伸向江心,把左江拦掉一半,迫使江水在这里来个急转弯,并形成湍流,给过往船只带来灭顶之灾。
明清两代,崇左的交通更多是依赖江河航运,建塔就是为了警示过往船只注意安全。
与此同时,当时政府还把半岛变成江心岛,相当于开了一条分流的水渠,减少水道急弯形成的湍流。工程完成后,水流平缓了,航运事故也少有发生。
沧海桑田,斜塔依旧,警示过往船只的同时,斜塔成了人们到崇左必游的景点。2019年10月,左江归龙斜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通常来讲,导致塔倾斜乃至倒塌的因素主要有三:地基、倾斜度和自然灾害。初步估算,整座塔连塔基的重量约900吨,而巨石能承载的重压是18万吨,地基没问题。
倾斜度方面,理论上讲,如果不考虑建筑材料的抗压和抗伸强度因素,当塔体的重心偏离超出塔体边线的时候,塔才会发生倒塌,显然目前塔的倾斜程度并不大。
自然灾害方面,由于斜塔塔体比左江两岸高,因此,洪水对塔体影响不大,影响最大的要数地震,但崇左有史以来并无记载发生过大的地震。青而不倒的玄机是否会在塔内呢?
斜塔采用双筒式结构,外筒和内筒是塔的主要支撑,外筒壁厚80厘米,内筒壁厚90厘米,螺旋楼梯既是登塔的步梯,又是外筒和内筒的联系梁,把外、内筒连为一个整体。
核心筒技术是先进的建筑技术,在现代建筑的中央部分,由电梯井道、楼梯、通风井、电缆井、公共卫生间等围护形成中央核心筒,以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与外围框架形成一个外框内筒的结构,这种结构的受力合理,并具有极优的抗震性。
近四百年前建造的古塔就已经采用了类似现代建筑技术,让斜塔塔身稳定,倾而不倒。古人对建筑学的高超造诣,将修建这座斜塔的真正原因隐藏其中,至今仍是广西古迹中的一大谜题。
青山龙象塔
在广西南宁青秀山的山顶,另一座明代古塔屹立,这座塔叫龙象塔,是南宁市的地标建筑之一。它的故事,要从明代一个叫萧云举的人说起。
据史料记载,萧云举是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进士在一些民间传说中,说萧云举父亲是卖粥小贩,偶然从吃粥的客人处探知了青秀山风水宝地,后来果然高中进士,升官发财。
实际上萧云举乃是官宦世家,高要县令之子。在《明神宗实录》和《明熹宗实录》的记录中,萧云举为官清廉,深得万历皇帝信任。
他考上进士后一路飞黄腾达,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太保,是公安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秋天,萧云举雇工人在青秀山凤翼岭修建了这座九层宝塔。
有的传说认为青秀山凤翅岭形如凤凰翅膀,这一片地形恰似凤凰戏牡丹,宝塔建在此地是希望留住凤凰不要飞走。还有的传说则认为宝塔下方就是邕江的东南水口,“宝塔镇河妖”可以避免财源外流,保一方平安。还有人说,宝塔立于南宁市中心的东南方,目的是祈求文昌鼎盛。
南宁市地方志办志书科原科长周红解释道,当时在现在吴圩那一带有一个平垌王叛乱,修塔起一种威慑的作用。
因佛经所载水行龙力大,陆行象力大,宝塔被命名为“龙象塔”。以力大无穷的龙象为名,由此可见,萧云举造塔时心中所寄托的祈愿,必然是一件需借龙象之力方能实现的大愿。
不过,过于相信缥缈命运的萧云举,却因一声惊雷,走向了人生的末路。
明天启三年(1623年),朝政大权落到宦官魏忠贤手上。萧云举不愿和奸宦同流合污,于次年再度辞官回乡。
传说回南宁后不久,心情郁郁不欢的萧云举到青秀山上游玩,却被人告知龙象塔在夏天某夜遭雷电所劈,已然崩塌了两层。萧云举听闻后大惊失色,这个不祥之兆使他深受打击。
黯然神伤的萧云举徒步下山时,不慎跌倒而受伤,回去后不久便病逝于家中。
明朝末年,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乘船抵达南宁时写下了途经青秀山的记载,原来九层的龙象塔,只能看到五层了。
1935年出版的《邕宁一览》记载了龙象塔的新动态。龙象塔在1928年被改名为中山纪念塔,但人们通常都只叫它青山塔。不久,青山塔迎来了它最大的劫难。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日军从海陆空三路对我国展开大规模攻击作战。1938年1月8日,日军空袭南宁,敌机就在青秀山附近盘旋。
当时国民党新桂系邕宁县县长陈寿民认为,高耸在青山峰顶的龙象塔已成为敌机轰炸南宁的导航目标,便下令将龙象塔拆毁,只遗留部分塔基。屹立了数百年的古龙象塔从人们眼前消失了。
又是几十年人世沧桑,苦尽甘来。1984年12月4日,南宁市民意外惊喜地从报刊头条上看到一则新闻:南宁市人民政府决定重建青山塔。
消息传开,人们纷纷踊跃捐款,首批赞助款就达7万多元。新龙象塔的设计参考了桂平东塔的造型,外形呈八角状,塔高52.35米,宽12米,塔身九层砖混结构,内设旋梯207级直达塔顶,外檐铺设绿色琉璃瓦,每层檐角下均悬挂8个铜铃,1986年6月23日,重建青山塔工程正式开工。
1987年10月1日,南宁市政府宣布青秀山风景区正式对外开放,把“青山”恢复为“青秀山”原名,“青山塔”也重新定名为“龙象塔”。据《南宁晚报》报道开放日的盛况,有上万游人排队参观了重获新生的龙象塔。
从那一天开始,青秀山和龙象塔重新成为广西首府南宁市最靓丽的城市名片之一,伴随着广西旅游的开放和发展,以日新月异的面貌迎接八方来客。
古塔静立千年,如睿智长者垂拱天地。斗拱间流转着岁月,也沉淀了无数先人的智慧,它们化作星子落入人间,在一代代人的仰望中流转不息。
本周六(4月19日)21:20
广西卫视播出的《广西故事·恐惊天上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