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千佛山乾隆年间摩崖石刻
七月五日周六,清晨五点出门,骑着电动车到了千佛山,去寻找一个网友发的乾隆年代摩崖石刻。
其实早在十七年前就有人在网上发过这个石刻的文字段落,但片言碎语,没有详尽的叙说完整,我虽然无数次去过千佛山,却从来没见过这个石刻,各种媒体宣传文章里也没有提到过。这次看到有网友发布了张照片,只是说在一座公厕后面的岩石上,却还是没有说具体位置,那网友是否故意卖关子?
千佛山的公厕多了去了,数十个是有了吧。但我想,既然是当年一级政府公布的告示刻石,不可能刻在偏僻的地方,应该在上山道路的两旁才是。于是我便从千佛山正门的道路,也应是古人上山的路,一路上两旁寻觅,左左右右找了好几座公厕,却不见图片上的那个场景。一直走到了“半山亭”茶馆边的唐槐亭处,依然没有看到那块石刻,我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

这个唐槐亭是1956年建的。相传,唐朝开国元勋秦琼,曾到山上寺院给母亲烧香保佑平安,为表示孝心,就把马拴到这颗槐树上,赤脚上山。后人把他拴马的那棵槐树,称作“秦琼拴马槐”,足有一千多年了。
一般来爬山的游人都顺着径直往上的石阶路去了,那个小道不过一米宽。我歇息后,则沿着唐槐亭往南的一条七八米宽的上山台阶,想着既然来了就到兴国禅寺看看吧。

上行回旋兜转,走过了“齐烟九点”牌坊,一直来到了兴国禅寺的西门,也就是后门。以前这个门是不开的,而且进寺庙也要收费的,现在都放开了。而这个所谓的后门才应该是原先的正门,那幅著名的对联“晨钟暮鼓,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也镌刻在此山门两边。

在寺庙台阶下的平旷场地上有个乾隆御碑,它的西面有个公厕,我一眼望去,正是图片上的那座,同时我也发现了那个厕所南侧石岩上的刻字。

这个地方的确很偏僻,一般人很少去注意,不知这个厕所是啥时修建的,它的西邻一条小路往上可登至山顶的最西面。但二十多年前我记得这条小路是封死的,不知是僧人还是管理人员干的?現在雖然開了,但这条小路很少有人走,因为让那座厕所妨碍住了。

在那块山崖壁上,一幅横向长二米,宽一米的石刻文字,历经风雨侵蚀已漫漶不清,周遭上下荒草荆棘,离着地面约两米,我登上去拍照,那石刻文字告示是这样写的:
“特調濟南府正堂,加十级紀綠十次,曾为出示嚴禁事照得。千佛山闗係省城風水,不宜任人鑿石伐树致傷龍脉。近聞,有石工人等私自在山凿伐,售賣图利,大属不合。除嚴禁外,合行出示,晓喻住持、约地人(指乡村人)等知悉:不时加紧查察。如有仍在山鑿伐者,立即禀报,以凴按法究处。该僧人、约地,如敢询隐,一經訪聞,定行一倂拘究,各宜凛遵,特示。
乾隆五十一年二月初一日
历下题文周永年,××书,暨阖邑绅士公立。”

这个示禁告示,是当年的济南知府下令颁布的,由周永年等起草文字。周永年(1730—1791),济南历城人,曾读书于佛峪林汲泉畔,自号林汲山人。清代学者和藏书家,我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倡议人。1771年举进士,后任翰林院编修,协助纪昀编纂《四库全书》,曾任校勘《永乐大典》纂修兼分校官。周永年出身寒微,仕宦清苦。他节衣缩食,一生购求图书,积书达5万余卷。他曾联络桂馥等学者在济南五龙潭畔修建“潭西精舍”,“聚书其中,招致来学”。
在路边的围挡山墙上,我还发现了一块民国三十七年,由国民党陆军整二师二一三旅刻的一块“千佛堡垒”石刻,这应是济南战役时的遗物。

在那片平地上有座“云径禅关”牌坊,南面墙壁上立着一块乾隆御碑,是乾隆1748年三月来济南登千佛山兴国禅寺烧香拜佛时,有感而作,题为《千佛山极目有作》。

一个皇帝老儿的诗作石刻,那般郑重其事地保护起来,其实那诗也不咋地,里面只有一句“开窗纳烟霞,俯槛睇锦绣”还说得过去。乾隆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算起来,平均一天二首,没有几首能拿得出手的。任何皇帝也只不过是肉眼凡胎,不能奉承为神。
既然乾隆的诗作那么重视地保护,那这块爱护山林,禁止砍伐凿石的摩崖告示就更应该加以妥善保护,并示之于众,让子孙后代都知晓才是。而且这块石刻也有二百四十年的历史了,也是清代早期的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实物遗产。希望有关部门和景区的领导应引起重视,不能再让这块摩崖石刻寂寂无闻地荒芜下去。

我拍完照后,便拾级而上,登上兴国禅寺西门。又到寺庙里转转,进了黔娄洞,里面黑黢黢的,倒是很凉爽。出了禅院东门,再登级上历山院。今日天气晴朗,在历山院庑廊平台上清楚地看见了黄河边的华不注山,远远望去似个小金字塔。

从东面坡路下山,阳光甚烈,晒得人头晕,济南近日来持续高温,幸好有山风阵阵吹来,有树荫可遮挡。
返到山门,骑着电动车回到家已是八点多。
2025.7.5
文中图片由本文作者拍摄
壹点号文苇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