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被害死后,吴用为何立马就随之自尽?只因他发现了一个秘密

147小编 98 2025-08-22

宋江喝下皇上的“恩赐美酒”时,楚州城外正是风乍起,柳梢头头风带着腥气。一杯酒下肚,猛地就是腹如刀绞。这一刻,宋江明白过来——这哪是酒,这是催命符。

他四下张望,不见安道全的影子,那位会救人的仁医,如今贵为朝廷御医,早已不在身边。指望自救无望,宋江心里比喝了冻水还凉。他没说一句废话,只是闷声把李逵叫了来,两人默默坐在一起,把那坛“好酒”分了。都知道结局,还喝?是的,大概这就是命吧。末了,宋江叮嘱跟李逵一起埋到蓼儿洼,也省了兄弟来回奔波。

很多人说电视剧演得草率:两碗毒酒下去,人就没了。这种“干脆”,其实连说书人都嫌没劲。原著里的事,哪有这样一刀切?人要死,总还有几丝牵挂和回头的余地。

这年头,天下安定后,梁山英雄各奔东西。宋江在楚州,李逵在润州,吴用、花荣散落其余。兄弟们聚少离多,无非捏着一股力气苟全小命。而京城里,几个老奸巨滑打着算盘,拉起连环局来。卢俊义当上庐州的“清官”,哪里顾得上这些新晋同僚都想着“磨刀霍霍”?高俅他们好比街头卖膏药的——啥能挣钱、啥能图利,就掏啥药。卢俊义的祸事来得莫名其妙,两个地头蛇告他谋反,他还在发蒙,“我啥时候起兵啦?”

朝里的宋徽宗对着卢俊义的这桩冤假错案,心里其实打鼓。按理说,卢俊义跟着他南征北战,鞍前马后,怎么会背后捣鬼。可高俅们能耐大,连杯茶水都给他加了盐巴。宋徽宗半信半疑,干脆把卢俊义叫回宫自己瞧瞧。

这一叫,便是进了老虎嘴。卢俊义进殿,对答如流,脸上看不见一丝“反心”。宋徽宗跟着聊了会天,正逢中午。当时御膳房还端了热腾腾的饭过来,宋徽宗心情一好,一推手,“这碗赐给你吧!”卢俊义只道是皇恩浩荡,大口大口下肚,却哪里知道,这饭里早已下了“慢性水银”。至于“皇上会不会饿了自己吃?”这种问题,换作谁都信不过。高俅他们心黑手辣,赌的就是你不敢问。

卢俊义回家,连一点风声都没察觉。晚上喝了点酒,肚子里翻江倒海,也分不清到底是脾气犯了还是身体要散架。夜里微风一吹,人在船头栽了下去——水一泡,命也成了。葬在乱山之中,想来是劫数。

一边卢俊义的死讯刚刚递回京城,高俎已开始摆下下一道菜。宋徽宗本想安慰一下苦劳功臣,赏几坛御酒以示仁义。可这点“体己话”,到了高俅嘴里,就变成了刁难,顺手做了手脚。御酒送出,喝不喝都躲不过。

日头刚亮时,宋江还在忙着升堂理事,有人通报京里有要事。楚州小城不比京畿,却也有番体面。等到使者见了宋江,先后送上圣旨、赏赐,然后特意拎出两坛“御酒”。宋江见来者神情古怪,酒又拦着不给自己喝几口,心里疑云四起。但皇命难违,还是揭了封。

酒一入肚,没过多久,肚子就像有条毒蛇在搅。宋江急派人去追那使者,却远远地看见那人竟在酒馆里推杯换盏,这就更坐实心头猜想。安道全若还在身边,也许有法子。但御医早成了“龙中人”,召也回不来。

宋江其实早就琢磨明白,自己这条路,迟早被逼到绝处。毒酒下肚,人已是风中残烛。他没有慌乱,反倒安安静静地收拾残局。碰巧,半年前他在楚州时,看上过一块蓼儿洼地,觉得地气宽厚,合葬为好。那时还想着,这是多少年后的事儿。谁知一念之间,就快派上用场了。

末了,还有李逵。他在附近任职,血气方刚,脾气火爆。宋江叫他来,在桌边坐定之后,两人无言地喝下剩余的毒酒。这种决定,换成谁也狠不下心。可宋江怕的不是死,他怕李逵为兄弟报仇,又连累了旁的弟兄。李逵有军马,手里几千号人。一个想不通,造反易,送命也快。到时梁山兄弟恐怕全都丢了命。李逵也明白,没怨宋江,反倒像认了命。一碗酒,一句托付,两个人的故事就这样推到了终点。

几天后,楚州数里的人家,抬着黑漆的棺材,替宋江送行。老人、孩童,说的都是宋江的义气好处。这个人活着时不高大,死了,倒像磐石立在了大家心里。

李逵没几天也到了,守着兄弟一起进了那片“风水宝地”。这事传出来,江南江北,谁不替他们唏嘘?但梁山的老兄弟们没得欢喜,也没得指望。高俅等人就像猫守着老鼠洞,等得就是那几个还活着的头领再露头,随时准备收网。

有人说,宋江杀李逵是为梁山一脉的清名。话有道理,但也未必全。混江湖久了,宋江想得明明白白。他明白高俅们只有一个目标——“一锅端”。只要头目死了,剩下的就难成气候。要是李逵还带着军马闹事,兄弟们一个也跑不了。

吴用明白这个道理。消息传到润州,他没哭也没喊,只是笑了一下,对花荣说:“走吧,一起去陪宋江。”二人选择自绝,为的是不给奸人留口实。要说他们真怕死,也未必——经历过风口浪尖,早没什么怕的事。留在人世不过是多受几天虚假的光景,还不如和兄弟坐到一处,让世上从此干净。

后面的故事,不是所有人都清楚细节。到底是被逼到墙角,还是看透世情?有的说他们认了命,有的觉得是兄弟间的生死默契。我们常说江湖旧路,未有归期,可这样一段生死,怎能说是“草率”?

也许宋江在闭眼前想过这样一句话:兄弟在世时能并肩作战,死后再无牵挂。但这“无牵挂”,落在活人心里,却比什么都重。等江湖再有新故事时,不知会不会有人记起,曾有这么一群人,为了义气,为了残破的“清名”,最后都走到了无人问津处。

上一篇: 寻龙者何禹潭
下一篇: 1934年国军少将救下8.6万红军,建国后毛泽东叮嘱:一定要找到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