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工程分部、分项工程及检验批的划分
72 2025-07-01
张载(1020年-1077年),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家,关学学派创始人,与周敦颐、邵雍、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宋明理学的发展,其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四句)至今仍是士人精神的至高追求。
一、生平经历
家世与早年(1020-1057)
祖籍大梁(今河南开封),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后迁居凤翔府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故号“横渠先生”。
少年志气:青年时喜谈兵事,曾上书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的范仲淹,欲组织民力夺回西夏所占洮西之地。范仲淹劝其“儒者自有名教可乐”,赠《中庸》勉其钻研儒学,自此转向学术。
科举与仕途(1057-1070)
嘉祐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曾任祁州司法参军、云岩县令等职,任内推行德政,注重教化民风。
京师论学:在开封讲《周易》,轰动一时,听众甚众。与程颢、程颐兄弟切磋学问,虽思想有异(张重“气本”,程重“理本”),但彼此敬重。
归隐著述与关学创立(1070-1077)
因与王安石变法政见不合,辞官归乡,隐居横渠镇讲学著述,创立关学(关中理学)。
躬行实践:率弟子实验古代礼制(如井田制),试图恢复儒家理想社会秩序。
晚年复出与病逝:宋神宗召其回京任同知太常礼院,因与礼官意见不合,辞官归途中病逝于临潼,享年58岁。
二、思想体系与经典著作
张载哲学以气本论为核心,构建了“太虚即气”的宇宙观与“民胞物与”的伦理观。
核心著作:
《正蒙》(核心哲学著作)
“太虚即气”:宇宙本质是“气”,太虚(无形)是气的本然状态,万物是气的聚散变化(“气聚为物,散为太虚”)。
“一物两体”:矛盾统一思想(如阴阳互根)。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人性本善(天地之性),但受后天欲望蒙蔽(气质之性),需通过修养恢复本性。
《西铭》(原为《正蒙·乾称篇》首段)
“民胞物与”:将宇宙视为大家庭(“乾称父,坤称母”),百姓是同胞(“民吾同胞”),万物是伙伴(“物吾与也”),奠定儒家博爱伦理的哲学基础。
被程颐赞为“孟子之后未之见”的经典,后世尊为理学纲领。
《横渠易说》
以《周易》为框架阐发气学思想,强调“变化之理”与“天人合一”。
《经学理窟》
对儒家经典的诠释,聚焦礼学、井田制等社会实践思想。
三、故事传说与历史影响
讲学关中,门生鼎盛
在横渠镇设馆授徒,提出“学贵有用”,主张通经致用、躬行礼教。弟子有吕大钧、吕大临、苏昞等,其中吕大钧创《吕氏乡约》,开中国乡村自治先河。
“虎皮讲《易》”的典故
相传张载在开封讲《周易》时坐虎皮椅,听者如云。二程兄弟来访后,他叹服其学问,撤去虎皮曰:“吾道尚有所缺,当以二程为正。”体现学术谦逊。
“横渠四句”的精神传承
“为天地立心……”四句成为儒家士大夫的精神标杆,激励后世如文天祥、王夫之、梁启超等志士仁人。
关学实践:井田实验
张载晚年曾与弟子买田划为“井”字形,试行周代井田制(土地公有,分户耕种),虽因现实阻力未成,但彰显其“经世致用”的学派特质。
四、历史地位与影响
理学奠基人之一
其“气本论”与二程“理本论”、朱熹“理气二元论”共同构成宋明理学的哲学基础。王夫之、戴震等明清思想家深受其气学影响。
关学学派的开创性
关学强调“躬行礼教”“崇实尚用”,与南方理学重思辨形成互补,塑造了关中务实学风。
对东亚文明的辐射
《西铭》的“民胞物与”思想深刻影响朝鲜李滉(退溪学派)、日本江户儒学,成为东亚儒家共同体伦理的基石。
当代价值
“横渠四句”被习近平等领导人多次引用,彰显中华文明的精神高度;
“民胞物与”为生态伦理提供古典智慧;
关学重实践的传统启示现代人文学术的现实关怀。
总结
张载以“气”统摄天人,用《西铭》构筑仁爱宇宙观,凭“四句教”树立士人理想,终成关学宗师。他既是思辨深邃的哲学家,也是躬身实践的改革者,其思想跨越千年仍熠熠生辉,为中华文明注入不朽的精神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