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简史:金木水火土的时空之旅

147小编 165 2025-09-11

首先跟各位朋友声明:我写的所有的文章,所分享的内容都是基于我自身查阅考证资料、思考、学习的结果,不代表所谓的“真理”,我也一直主张大家都用辩证的思想来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只是希望敝人能抛砖引玉给大家一点点思路以供参考。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友善讨论,善言结善缘,恶语伤人心。

五行学说的起源,是一个融合了远古自然崇拜、生活实践观察、哲学思辨的漫长过程,并非一人一时所创。它萌芽于夏商周,成熟于春秋战国,最终成为中华文明理解宇宙万物运行的核心框架之一。

我们常常把阴阳五行连在一起说起,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五行和阴阳以及天干地支原本都是独立的体系,是在后期的发展中,逐渐的融合。

阴阳的源头可见我上一篇文章:万物皆可“阴阳”——看懂平衡的艺术。五行的源头可以说是来自远古的“五材”崇拜 ,来源于生活实践。

五材来源于生活

先民最早认识的并非抽象哲学概念,而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五材”。大概在商周时期“金”可能是来源于坚硬的青铜器。“木”也许来源于作物、建造用的木材以及生活中的重要燃料——木头。“水”在古代也是既爱又恨的东西,它是生命活动必须的东西,文明一般都建立在大江大河边,因为可以提供丰沃的土地和生命必须的水源,但往往也受洪水的肆虐,不只是中国古代有大禹治水的传说,西方文明也有关于洪水的记载。“土”是立根之本,建房子种植作物也都离不开它。而“火”就更重要的了,取暖和告别茹毛饮血的时代就是靠它。五材正是因为与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很重要,所以才成为五行的代表,乃至于后期经过发展便以五行来解释万物之间的关系。

西周初期(约公元前11世纪),(成书于战国,但托名西周箕子的)《尚书·洪范》首次提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这标志着“五行”从具体“五材”开始有点升华,开始指出五行的自然属性比如水润下、火炎上等以及对五行的功能归类。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还没有形成哲学观点,只是对生产生活基础物质的分类,尚未涉及相生相克或宇宙关联。此时尚未与阴阳和干支关联。

五行哲学化萌芽大概是在春秋时期(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5世纪),《左传》《国语》开始将五行对应更抽象的属性。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子产言“天生六气——阴、阳、风、雨、晦、明,降生五味——酸、苦、甘、辛、咸”,注意哦,古代五味是包含辛(代表调料是姜),而现在常说的辣是随着辣椒于近代(明末清初代)才传入中国。这里可以看出隐含五行与感官的对应,但未明确五行体系。

左转天生六气

《国语·郑语》(公元前774年史伯言):“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首次提出五行作为万物构成要素。但《左传》和《国语》这里主要体现“天生五材,民并用之”,仍属朴素唯物主义。

而在战国早期五行才得到系统化构建(前5世纪-前4世纪)。

春秋战国时期,兵家与墨家通过战争实践客观上运用并体现了“水克火、火克金”等自然规律(土能挡水、水能灭火、火能熔金、金能断木、木能固土),但需要注意的是,墨家并没有将这些方法归结或依托于“五行”哲学理论, 他们是从解决问题的直接有效性出发的。比如《墨子·备城门》的防御策略是墨家基于实践经验、物理常识和工程技术发展出的高度实用、系统化的守城方法。但不得不说这在在后期使得五行相克(相胜)说开始兴起。后来的人也认为,墨家的守城术是“将五行相克原理应用于军事技术的早期范例”。

战国早期的文献《礼记·月令》将五行与时空对应,讲究顺其自然。有人可能会疑惑《月令》不是西汉的吗?今本《月令》虽定型于西汉《礼记》,但其核心内容源自战国齐国的《吕氏春秋·十二纪》(前239年),《吕氏春秋》将五行与四季、方位、颜色等对应(如春属木、尚青;夏属火、尚赤)。

礼记月令 季节属性

《月令》也将政令与五行挂钩:如春季禁伐木(木德主生)、秋季修法制(金德主肃杀)。 至此开始形成时空一体的宇宙图式。

此时阴阳与五行互不统属,阴阳关注动态平衡如昼夜、寒暑,五行关注静态结构如空间方位、物质属性。《月令》更早可追溯至战国早期的阴阳家著作,如已佚的《邹子》。

正是在战国中晚期阴阳家推动阴阳五行理论的嫁接。思想家邹衍将阴阳消长融入"五德终始说",提出: "阴阳消息(消长)"驱动"五行相克"的"五德终始说",用阴阳解释五行生克机理(如"阳化气,阴成形"对应五行物质转化),首次将五行抽象为五种宇宙力量("五德"),提出王朝更替即是"五行相克"又是阴阳势力更迭。首次以相克循环(木→土→水→火→金→木)解释历史变迁。也间接推动干支五行化,但未直接配对。他首次赋予五行历史哲学意义,为政权合法性提供宇宙论依据,让后人得以采用“推大至小”的类比推理,从自然规律推导人类历史法则。

邹衍五德始终说

比如黄帝是土德→夏木德克土→商金德(阴盛)克木→周火德(阳盛)克金。 所以秦朝自认"水德"以克周的火德。应该差不多在战国末期,秦统一前后,五行开始于五青、赤、黄、白、黑对应。所以秦人尚黑,秦朝的君主喜欢穿黑衣服,我个人觉得还是挺帅的。汉朝则比较乱,因为汉朝刘邦自称火德,是因为张苍认为秦存在时间太短,不是正统,认为汉灭了秦当继承周的火,而到汉武帝时由于独尊儒术,且没有了张苍的阻碍,承认秦大一统的地位,所以改为土德,土克秦水,所以崇尚黄色为贵,也就有了后来的皇帝都穿黄袍。邹衍将五行从物质升华为抽象符号,赋予动态关系。可以说五行的深度哲学化的开端正是从邹衍这里开始的。

战国稷下学派的《管子》·《四时》篇首次明确阴阳为因,五行为果:阴阳二气化四时——春(少阳生木)、夏(太阳生火)、秋(少阴生金)、冬(太阴生水)。土则代表的季(孟、季、仲的季)夏的阴阳中和。

稷下学派提出"务时而寄政":政令需随阴阳五行调节,如春行木政助阳气生发。这点在稷下学派编撰的《周礼》设"五官"对应五行。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周礼》虽然内容为西周的事情,但成书于战国,而《礼记》虽然是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内容,但成书于西汉。《周礼》构建制度框架 → 《仪礼》规范具体礼仪 → 《礼记》阐释礼的精神,反映从制度到思想的升华。

战国几下学派

郭店出土的战国楚简《太一生水》(约公元前300年)揭示关键过渡思想: "太一(宇宙本源)→ 水 → 天 → 阴阳 → 四时 → 寒热 → 湿燥 → 岁"。逻辑链为阴阳分化出四时(时间),四时对应五行(木火金水),土居中调和。 这算是首次将阴阳、五行、时空纳入同一生成序列。但需要注意的是此时也只算机械拼接。《管子》《吕氏春秋》虽然提出“春木→夏火→季夏土→秋金→冬水”的季节序列,以阴阳隐含相生逻辑(木生火、火生土等),但未明确表述五行相生。

《吕氏春秋·十二纪》(公元前239年)将邹衍理论、早期月令体系、阴阳思想整合为“全年政令指南”,五行成为贯通天人的操作手册。

阴阳五行的深度融合是在西汉初期。

我们前面探讨“气”的时候,提到过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融合了阴阳五行与儒家伦理。将五行伦理化:木→仁,火→礼,土→信,金→义,水→智。 并与政治制度结合,构建“天人感应”体系。

我个人不喜欢他的天人感应论,因为觉得其主要是为政治服务。但不得不承认他提出“比相生,间相胜”(相邻生,相隔克),奠定生克关系的逻辑基础。并且董仲舒《春秋繁露》完成阴阳、五行、天干、地支、方位、四季的终极整合,创立"阴阳-五行"时空一体的宇宙模型。

董仲舒天人感应

由此模型可知,五行成为阴阳的具象化工具。

"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五行相生》) 。阴阳分化出四季,四季分配五行属性(春木少阳/秋金少阴) 。阴阳赋予五行动态性,阳动-->木生火(相生:阳气扩张), 阴静-->金克木(相克:阴气制约)。而应用于政治哲学则是 君为阳,臣为阴 → 君主应主导施仁(木火阳德) 。刑杀属秋金阴气 → 需节制以"秋冬行刑" 。

《淮南子》(前139年)的宇宙论在〈天文训〉构建阴阳、五行、方位、音律、脏器等的精密对应系统。《淮南子》中也补充了地支与五行的“三合局”(如申子辰合水)及四季土(辰未戌丑属土)。

淮南子天文训 五行

《白虎通义》(79年)是东汉章帝钦定经学标准,将国家意识形态化。将"阴阳五行"写入“国家宪法性质文献”,规定政治制度必须符合阴阳五行(如三公制:司徒土/司马火/司空水)。

《淮南子》(前139年)与《白虎通义》(79年)进一步固化五行与官职(司农属木、司马属火等)、礼制(服色、祭祀)的对应,成为国家制度设计的核心逻辑。

所以差不多是在战国时期,开始将宇宙间一切事物(方位、季节、颜色、声音、器官、情绪、德行、朝代更替等)都纳入五行框架中进行分类对应。阴阳五行融合不仅代表物质,更代表五种基本的功能、运动方式和能量状态。

五行与时空全面绑定

相生相克:这是五行学说最核心的突破。思想家们观察自然现象(如木燃生火、火烬成土、土中藏金、金熔成水、水润生木;水灭火、火熔金、金伐木、木破土、土掩水),抽象出万物间普遍存在的促进(生)与制约(克)关系:相生,木 → 火 → 土 → 金 → 水 → 木 (循环);相克,木 → 土 → 水 → 火 → 金 → 木 (循环)。后面也提出了相克也不是绝对的哈,比如虽然水克火,但如果火的力量更强也能把水给蒸发了。相生也不是越强越好,还需要讲究是否符合天时地利,比如水生木,对应到自然界就是如果草木本身不缺水,还给它浇水,它就会被水淹的不透气就会跟你说拜拜了,所以家里养盆栽也要根据植物的特性适度浇水。 “生”与“克”共同维持着宇宙的动态平衡和循环往复,解释了季节更替、万物兴衰、乃至社会变迁。

至此,“气”、“阴阳”、“五行”紧密结合,形成了影响深远的“阴阳五行”宇宙观。

那么我们前面提到的象、数、理又是如何与五行结合的呢?之前提到过数的来源绕不开河图洛书,其实在甲骨文时期甚至更早时期古代先民已经在运用数了。那么数与五行的对应,其实是发生于东汉,完善于宋明理学。西汉易学家京房将干支、五行纳入八卦系统创立“纳甲说”。其实我们现在看到的河图洛书,名字虽然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上》提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但未描述具体内容,更未关联五行。是在郑玄的《易纬注》中首次将五行、方位与河洛数字关联。这里我就不赘述了,这篇文章字数已经很多了,后续有机会再单独写个河图洛书的发展历程?又给自己挖坑了。

还是先接着简单说下五行生克的发展吧。

《黄帝内经》与中国古代哲学核心概念“气”“阴阳”“五行”密不可分。《黄帝内经》的成书(一般认为主体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正处于气、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高度发展并相互融合的时期——百家争鸣的时期。其作者们(托名黄帝、岐伯等)并非简单照搬这些哲学概念,而是创造性地将其与当时积累的丰富医学实践经验相结合,进行了深刻的医学化改造和系统整合。这里只说下对五行的吸纳应用吧。

五行在内经中的二归类配属

《内经》将五行学说具体应用于归类配属:将人体的五脏(肝心脾肺肾)、五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五体(筋脉肉皮骨)、五官(目舌口鼻耳)、五志(怒喜思悲恐)、五季(春夏长夏秋冬)、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味(酸苦甘辛咸)等与五行对应,建立了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联系内外环境的整体系统。用五行生克关系说明五脏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生理联系(如肝木生心火,肾水生肝木;肺金克肝木,心火克肺金等)。用五行生克关系的失常(如相乘、相侮、母病及子、子病及母)来解释疾病在脏腑间的传变规律。将五行用于诊断(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多与肝病相关)、确立治则(如“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培土生金”、“滋水涵木”等)。

《黄帝内经》将五行生克用于解释生理(如肝木生心火)、病理(如“肝病传脾”为木克土)及治疗(“培土生金”补肺虚,“滋水涵木”补肾养肝),标志五行理论在医学中的成熟运用。“五运六气”的学说标志着干支五行的实践应用成熟。

本来想两三千字就解释清楚,但我发现我高估了自己,不知不觉又写了一大堆,接下来我大致说下五行的发展时间线,具体的就不展开说了,避免浪费大家的时间。

汉代谶纬之学也将五行与星象、历法、占卜结合,生克关系被进一步符号化和神秘化。五行与天干地支结合,在时空中有了“十二长生”的说法。这里就不展开说了,比较复杂后续单独再说吧。

旺相休囚死理论讲述五行在所处季节大环境下处于什么状态。成熟于汉代,术语定型于隋代,始终以五行四季循环为基础。这个可能也需要在后面单独说。

魏晋至唐宋(220–1279年)五行得以进一步深化与扩展。王弼等玄学家弱化五行象数,转向哲理探讨;道教内丹学以“五行攒簇”解释精气神转化(如“心火降、肾水升”)。唐代李虚中创立“三柱命法”(年月日干支)——四柱八字的前身,通过五行生克推算命运,干支五行成为核心工具,八字命理学体系开始形成。官方历书(如《麟德历》)标注每日干支五行属性,指导农事与祭祀。

隋唐时期的五行在中医与天文历法上进一步实用化。孙思邈《千金方》深化五行配脏腑理论;王冰注《素问》完善“五行制化”(生克平衡)学说。 一行禅师《大衍历》以五行生克推算日月运行。

宋代理学更是将五行哲学进一步提升。周敦颐《太极图说》:将五行纳入宇宙生成论(太极→阴阳→五行→万物)。 朱熹强调五行是“阴阳二气之质”,生克是气化的动态秩序,赋予其理学本体论意义。宋代徐子平将唐代李虚的“三柱命法”扩充为“四柱八字”,干支五行搭配成为算命标准范式。五行干支也融入取名、婚嫁(如“合八字”)、风水(罗盘二十四山含干支五行)等民俗生活中。

罗经

明清至近代(1368–今)五行遭到批判与反思。王廷相、王夫之等质疑五行机械比附,主张“五行即气之用”,淡化其神秘性。 医学家张介宾《类经》强调生克需灵活运用:“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

近代五行学说也受到了西学冲击。五四运动后,五行理论被部分学者视为“迷信”(如梁启超、胡适);但中医界(恽铁樵等)坚持其在临床中的实用性。

从这些历史演变中,我们可知古人从单一符号系统(干支纪时、八卦占卜)向复合模型的进化,最终形成“时空-物质-能量”统一的宇宙解释框架。

现在哲学上将五行视为代系统论思维,体现事物间动态平衡。科学上部分学者尝试用控制论、生态学解释生克关系(如生态系统反馈循环)。文化上五行作为传统文化符号,持续影响风水、命理、武术等领域。

五行模型

总结来说,气阴阳五行共同构成了一个解释力极强的宏大系统,应用于自然科学(中医、天文、历法、农学)以及人文社科(哲学、政治、伦理、风水(堪舆)、命理、军事、艺术等)几乎所有领域。

五行是生活之根:源于先民对生存必需“五材”(金木水火土)的深刻依赖和观察。

五行是抽象之跃:《尚书·洪范》将其提炼为具有抽象属性和功能的“五行”。

五行是系统之构:战国思想家将万物纳入五行归类,并创制“相生相克”法则,揭示动态平衡。

五行是宇宙之合:与“气”、“阴阳”、“理学”等学说融合,形成解释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阴阳五行”哲学体系。

因此,五行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古人认识世界的“模型”,试图用五种基本元素/能量及其相互关系,解释复杂世界的统一性、多样性和变化规律;是系统思维的杰作,强调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动态平衡和循环转化;更是中华文明的底层代码,深刻影响了数千年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

五行模型完善

五行模型的精髓

提供了一个理解万物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的系统框架。

强调平衡与和谐(生克有序)是健康与发展的关键。

是连接阴阳(总纲)与八卦(具体情境)的桥梁。

码字不易,觉得有用点个赞再走

小手一赞,年薪千万!

您的点赞和推荐是我分享的最大动力

不定期更新 点带你关注不迷路:鸭脖路子野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 生肖探源
下一篇: 顶级禅意的八字短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