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墓碑三不立,立后家人弃”,啥意思,立碑有啥讲究?
墓碑三不立:乡村土规背后的生死哲学

人生啊,谁也逃不掉得面对那一天。你看,邻居家张大爷前几天走了,家里人忙前忙后张罗着后事。可村里老太太小声嘀咕:他家这样立碑,“以后孩子不管他了”。这话咋听着怪渗人?其实,农村的丧葬习惯里,不是说想立碑就立,那可是有门道、有忌讳的。咱们说说,“墓碑三不立”,到底是咋回事,乡里这些讲究,又藏了什么人情冷暖?
先从头说。中国人哪,都讲究“事死如事生”,毕竟人离开了,家里还是要给个能挂念的地方。说白了,谁不希望自己身后留个位置,被后代常去看看,扫扫墓,留个念想?所以,对墓碑这事,大家都挺上心。你要说钱紧,勉强个小石碑也得立上。但风水好、刻字体面些——有条件的就追求个大气。其实,这点跟城里也没啥不一样,只不过农村更讲究那些老规矩,多半都是从祖上传下来的,“不能犯”。但规矩里有时候又多了许多人情世故,真要刨起来,有的不仅是礼节,还有心酸。

小时候我听我爷爷说,村里谁家孩子病死了,都不张扬——更别提树碑。那会儿我不懂,后来才明白,这就是第一种所谓“不宜立碑”:年纪轻轻就离开的,咱们叫“夭折”。老话说,“白发人送黑发人”,是天大的不幸。家里人痛得骨头都酥了,可办丧事时反倒没那种隆重。隔壁王婶丢了小孙子,连土葬都做得很安静,碑更不立。是怕啥呢?怕伤风化?其实更是怕家族“气运”受冲。老人说,年轻人没尽孝,也没子女,碑立下去,反倒招晦气。听着迷信,其实还真有点心理防线在那,毕竟谁希望自家墓场留下一道难过的伤疤?
再说第二桩。有人一生糊涂——好吃懒做、沾染上坏毛病,最后因丢人事走的。如果是吸毒,赌钱,甚至牢里赎罪死的,家里人多半羞于立碑。表面上,是怕别人耻笑,暗里其实是种“断绝”:不愿让家族世代背上一个抬不起头的“根”。咱家乡常说,死不好,不入祖坟墙。有时甚至怕连坟地都给剁了,说白了,就是怕家门都被“坏了名声”。老百姓讲“留点好话供后人”,身前做了孽,身后该留戒。其实,这不光是传统,更是村子里那点讲究面子的自觉。家家户户传的规矩,说不上是对是错,有时候就像是让活人好过些罢了。

再有就是“绝后者”。这第三不立碑,正好踩在老话“无后为大”的痛处。没有儿女,老人终老,有的地方根本不立碑。说起来有点残忍,我隔壁那位老程头,人生清苦,只有一个女儿。等老人走了,女儿执意想立碑,村里老人却不赞成:“没儿子,就不算有后人,碑嘛…省了吧。”有的算是“祖宗不认”。当然,现在有些地方已经闹明白了——女儿也传后。年轻人还真不吃那一套,觉得太偏了。可老派的人总觉得:“没有儿子,就断了香火。”碑这事,真有种让人又疼又无奈的味道。其实,哪有那么多铁规矩?咱们谁不是活在人情里?
说到这,你会发现,其实“墓碑三不立”,不是说非要用哪本书规矩下来,而是家家户户的生活琐事里,攒出来的。起先是规避某些不吉利——怕惹哀伤、传坏名、留零丁。可那习惯转着转着,就成了“制度”,谁家要是犯了,多半是要被闲话好几年。其实,换个角度看,这些忌讳有时是自保,有时是无奈妥协。农村人穷惯了,活着讲究攒钱,死了也要体面。就像我家奶奶,攒下的棺材板花了半辈子,从不让儿女动,直说“这是我自己的面子”。别人怎么劝都没用。

再插一句闲话,有时候所谓风水讲究,把墓园位置挑到山头朝阳,或村后靠水。其实咱们也未必有那么多地讲科学,那点“风水”,更多还是老人们想安心,活着时给后人留点心安。至于碑上的规格,有名有姓,能刻点功绩的都算荣耀。村里有个许大爷,一辈子为村里修路,孩子专门为他把事迹刻碑,一到清明,没少人夸这家“有福气”。碑不只是石头,多少也是后代的念想和寄托,立不立,背后总有点道道。
当然,村里的这些老规矩,争议也不是没的。现在姑娘们都上学顶事,城里老太太早不信“无儿无后”。网上可有不少帖子说,这重男轻女思想,该好好敲打了。可你让村里老人几年就变观念,哪那么容易。毕竟,许多规矩混着亲情、面子、家族荣誉,都纷繁复杂,不是一纸新规就能改完的。

其实,归根到底,咱们这些乡土习惯,既有点土气,也有点温情。有人说这是“封建糟粕”,该全盘清除。可你真摊开了看,就会发现老百姓不是那么简单。喜欢家里有个碑,是怕自己老了没人惦念;怕立碑遭闲话,是怕家族蒙羞。哪样不都是为了活着的人好过点?
最后再说一句,立碑也好,不立也罢,咱们看中的不就是一份留念、一份挂念?如果老规矩已经和现实生活冲突,咱们慢慢就该改一改。碑上的名字终究也要活在后人的心里。你说,墓碑上到底该刻些什么?该不该摒弃哪些老讲究?村头的规矩,慢慢在变,可那点人情温度,谁也不舍得扔。

活着的我们,或许都在想,有一天自己走了,会被铭记吗?碑立在那里,是孤独还是温暖?哪有定数呢。世事无常,但你愿意怎么被记住,或许比“能不能立碑”来得更重要。